象传对风火家人的卦辞所作的补充是:“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言有物”的言是天位的大的反行入口,就开始了孚乃利用禴,孚乃利用禴的终极产物就是物,用拯马壮时的马已经成为“蓄牝牛”,意味着震为雷已经进入到了坤地中,就“勿用”了,所以物是坤地中的勿用之牛,到了这一步心已经“无所往”了,而可以迎来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风火家人中的严君指的是震为雷,因为此时震为雷已经脱离了孚乃利用禴,已经蜕变成为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
序卦传是专门谈物的一传,最大的特点是专门谈物的不可性,其中谈了28次物,就有18次不可,这是因为物是心,心一直在变化中,到了不能变化的一刻就成为物,“言有物”时已经结束了孚乃利用禴,而到了可以见道、安道和得道的时候了,而风火家人中的物是见道的必要条件,没有了心才能“法无我”,没有了我才能“人无我”,我和我的心都升华了,才能见道、安道和得道,而转折点在物,“心行灭处,言语道断”,才能进入到君子和圣人的境界。
“言有物”的目的在有果,“善有果而已”,“言有物”时完成了善复才能有果,“不敢以取强”指的是不敢为天下先,意味着无为了,无为才能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所以“不敢以取强”就是“守柔曰强”,反而可以在坤为地-地雷复的力量中进入到天山遁-天地否。
“言有物”与“言有序”遥相呼应,“言有序”是天位的大在反行入口之后在风泽中孚的力量中恢复了中正,而艮止了人位的艮中的众甫和孚乃利用禴的一切法,所以所以“言有序”属于法的范畴,序中的予和与同义,指的是风火家人与山火贲的相与为一,意味着完成了婚媾,就具备了见道的条件,“艮其辅,言有序”发展到了“咸其辅颊舌”时就得一了;而“言有物”则是安道时在泽风大过-泽水困中发展出了万物,所以“言有物”是义,从法到义,从“言有序”提升到“言有物”,才能有果,所以必须完成真善美,在从“归妹愆期”的法中进入到“迟归有时”的真中,再于完成了善复之后进入到夬履中,就进入到了美中,所以善复为妖属于美的范畴,唯有“见群龙无首吉”才会真正地有果,因为没有了自,才能避免“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行有恒”是士的行有恒,在孚乃利用禴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属于恒的范畴,恒是离为火的双向加持所形成的变化,就在分别对待中,恒虽然来自于雷火丰,但是发展到了离为火时就进入到了交错的力量中,而开始了孚乃利用禴,就会进入到车循环的法中,所以士的行有恒的目的是为了从法入律,师出以律就会形成坎为水、山水蒙、风水涣中的一切法,“三者不可致诘”,也就是天位的大的反行入口所产生的“有言”无法达到吉的境界,所以必须混而为一成为泽水困,让有言发展到物,就彻底地结束了孚乃利用禴,才脱离了法的范畴而进入到律中,到了“心行灭处言语道断”时,无文字说了,就入律了,入律在无为中,简单地说就在坤为地-地雷复的力量中获一切德藏三昧,所以行有恒真正的目的是“贵食母”,在无为和三昧中将人位的艮中的众甫完成时归,就归而逋了,进而完成全归,道德经第二十章-第二十二章,谈的就是从有言发展到了“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时就不落言诠而入律了,因为坤为地-地雷复是一切力量的根源,所以此时就“获一切德藏三昧”,而“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士的“行有恒”必须以见道、安道、得道为理想,如果以进入到水雷屯为目标,而“益之用凶事”,造成了十朋之龟堵塞在人位的艮中,并且形成了干父之蛊和干母之蛊,那么就造成了“失律”的结果,行有恒不是力量的最高境界,见道之后进入到安道中的目的就是基于“立心勿恒”,因为有恒就有至,就会进入到车循环和山地剥中,所以必须在有渝的心法之下从玄同的高度进入到玄德中,才能长视久安,所以行有恒是过程不是目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是士在入律时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