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居士示疾时密行第一罗侯罗也“不堪任诣”;罗侯罗是释迦牟尼佛在当太子时所生的独生子,罗侯罗意为覆障、障月、执月的意思,三者的是山地剥的效果,震为雷在车循环中是月,是心,山地剥时陷于凵中,造成了覆障,仿佛被执住了,在第一层次到第四层次是密,到了第五层次造成了难胜,所以密行变成了必须深究和超越的主题,如果不能明白密行的意义,如何能够超越?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的独生子成为密行第一?因为小乘是以“利建侯”为目的,就不免于在车循环中造成山地剥,所以有罗。
密行指的是风天小畜的“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时,告公用圭集中在人位的艮中,造成了艮为山的“薰心”,进而造成了山地剥,这一点与道德经中的“天罗地网,疏而不失”正好相反,“天罗地网,疏而不失”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的功德,密是疏的相反词,入密导致告公用圭被用于山地剥,这是“失得勿恤”的心法所造成的“有孚失是”的结果,以至于日在孚乃利用禴中会失正,所以这个时候的天罗地网是密而有失。
毗耶离诸长者子问罗侯罗出家有何等利?毗耶离代表着山泽损中的人位的艮,山泽损时已经“得臣无家”了,已经“不家食”了,意味着已经没有了风火家人的家和火天大有的食,已经进入到了王假有庙-用大牲吉的心法中,出家变成了唯一选项,所以罗侯罗为毗耶离诸长者子说“出家功德之利”。
维摩诘从大乘的角度来谈出家,首先指出罗侯罗不应该说“出家功德之利”,因为“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其中的“为无为法”是道德经的“为无为”的延伸,道德经是非常纯粹的心法,维摩诘将道德经佛法化之后就可以更为精细,否则单从“为无为”既看不到其中的出家意义,也看不到无为法的无利无功德性,有利有功德是有为法中的内涵。
藉着维摩诘再谈在雷泽归妹的时归力量中“真出家”,山泽损虽然是五百僧人所在的伽蓝,不过,在交的力量中属于假出家,必须离开山泽损,再经由山火贲转入雷泽归妹,唯有雷泽归妹才能完成“真出家”,因为雷泽归妹才是菩提道,只有在雷泽归妹在“归妹愆期”的“愆”时才能发展到“心行灭处,言语道断”,心行是震为雷和士所结合而成的告公用圭,也就是志,而且是泽水困中的志,“于臲卼时”没有了离为火,就结束了车循环中的心行,才可以进入到坤为地-地雷复中而完成善复,进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真出家具有十种意义:
“无彼无此,无中间”,彼是刚克的结果,此是柔克的结果,两者都是孚乃利用禴中的角色,中间指的是人位的艮,人位的艮是中行和用间之地,是谓中间,“无中间”就说明了已经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
“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也就是脱离所有左道旁门中的偏别见解,指的是离开了孚乃利用禴的左道旁门,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时就进入到有余涅槃。
“智者所受”是孚乃利用禴中的有言、说、辞,“圣所行处”是圣人的不言之教;
“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都是针对告公用圭的转换和成果,五在孚乃利用禴中代表舟,到了无为法中就成为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就一举证得五种功德。
“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意味着脱离了有为法;在雷泽归妹中的雷火丰发展到了“于臲卼”时进入到坤为地-地雷复中,就“摧诸外道,超越假名”而进入到无为法中;
“需于泥”时通过了“玄牝之门”就“出淤泥”了,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时就“无系著”;
坎中子进入到了火山旅时就“无我所”,完成了告公用圭的转型之后就没有了舟的存在,就“无所受”;
“无扰乱”是天山遁-天地否的境界,再也没有车循环的扰乱了,“内怀喜”是玄同之后可以进入到玄德中,所以就可以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的有喜中;
“护彼意”是在火山旅中“谨其守”,在艮为山中“固其结”,才能进入到善复在;“随禅定”是在三昧中进入到泽山咸的“执其随”,这个时候还没有完成天山遁,震为雷则已经离开了人位的艮中,人位的艮就可以冒头,虽然冒头了,但是还在三昧中,处于“执其随”中;“离众过”指的是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通过了“道之出口”之后不但没有了“不速之客三人来”,而且没有了泽风大过和雷山小过。
如果能够做到这十点,就是“真出家”,由于整个过程都在冥中,恍恍惚惚,所以必须在此之前就分辨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