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行

西游记四次提到三三行,在第一回中首次出现:“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到了第九十九回则是:“九九数完魔刬尽,三三行满道归根。”一首一尾,首尾呼应,标示了三三行在西游记中的意义,九九八十一难实际上成就的是三三行,《东华帝君的三生三世》一文说明了为什么三三行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三生三世,三生三世是王假有家、王假有庙和用大牲吉三个时期中的艮为山,艮为山是生命的栋梁,一直支撑着整个人生,薰心中的变化将人生划分为三生三世,在力量中的艮为山的三生三世虽然也可以说是道根,但是毕竟只是一个力量所形成的境或是境界,不是究竟,那么三三行到底指的是什么?

在第四十三回中则两度提及三三行,都是转绕着多心经,说明三三行在多心经中,第四十三回中敬用五事中的貌、言、视、听和思俱全,已经到了二大显身手的时候,所以一开始行者就特别提醒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三藏闻言,默然沉虑道:“徒弟啊,我一自当年别圣君,奔波昼夜甚殷勤。芒鞋踏破山头雾,竹笠冲开岭上云。夜静猿啼殊可叹,月明鸟噪不堪闻。何时满足三三行,得取如来妙法文?”行者听毕,忍不住鼓掌大笑道:“这师父原来只是思乡难息!若要那三三行满,有何难哉!常言道,功到自然成哩。”对于取经人而言三三行指的是心经中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和觉悟,九九八十一难在达到最高的智慧和觉悟,最终必须完成九九归真和九九归一,九九归真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历练,完成了西天取经,达到自身最圆满的境界,而九九归一是在龙华会上示与一切众生。

为什么行者提醒三藏“无眼耳鼻舌身意”?对于人而言,这是六根上的事情,天人没有六根,只有六识,“识是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作用”,六识是心的作用,不是人的禀赋,“我等出家人”,虽然“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却会因身临其境而产生移情,行者担心三藏超越不了这一关,招来这六贼纷纷,造成了三三行的障碍,无缘历劫明心大法师,所以这个议题被放在黑河沉没三十二难中,黑河正是艮为山的薰心所形成的爱欲之河,在用六的过程中如果招来这六贼纷纷,意味着丧失了司寇的功德,用六的力量就变成了寇仇的力量,非常危险,所以这个时候深化三三行,心经在这个时候大放光明,而且这一件事情由行者说出也具有特别的意义,天位的坎具有行有尚的功德,具有高尚其事不事王侯的特性,可以保持心的安静和宁神,玉帝宣孙悟空做个齐天大圣,并且命工干官——张、鲁二班——在蟠桃园右首,起一座齐天大圣府,府内设个二司:一名安静司,一名宁神司,这两司就是天位的坎的无上功德,可以抑制天位的震的冲动和本能,行者一说,三藏就会马上觉醒,奥林匹斯诸神之所以不下界就是基于天位的坎不涉大川的功德,这是造物为天人合一所预设的保护伞,天位的坎是诸神自己的守护神,用六就是入魔,难逃六识的引力,天位的坎是天的提挈之手。

在《黑河沉没三十二难》中三三行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第三层次的特徵是火凤鼎成型了,即将脱离力量的婴儿懵懂阶段,正式开启了王假有庙时期,开始用六了,就全面地进入到了六识中,六识属于力量上的三三行,用六可以理解为心的力量作用于六根,而有六识,诗经中的《十月之交》谈的就是用六:“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醘妻煽方处。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十月之交》中所有的关键字都对应着《洪范》和《易经》,正处于“三曰农用八政”和“三曰祀”的三三行中,在力量中的三三行谈的是利用祭祀,达到了诸法空相,才有利用享祀,智慧和觉悟在利用祭祀的过程中不经意地被释放出来,智慧和觉悟不会出现安逸中,在安逸中缺乏萌芽的条件,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是未到情深处,人生的黄金岁月与九九八十一难的主体都在火凤鼎时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力量的三三行并行而起,力量上的三三行与智慧上的三三行是两个不同的层次,人天同时在两种三三行中,艮为山中的合和效果让天人合一中的两个主体在两种三三行齐头并进,三三行是今生今世中的成长,要能清楚地明白,才能谓之亲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