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慧地

从第八地开始,一直到异熟空,都在金刚道中,金刚道还在力量中,所以还是可以从善慧地的名相中认识力量,善是天风姤中的力量,羊在天位的艮中如如不动,羊底下是两个天位的大的反行入口,这样的反行入口是吉的,好的,经历了山风蛊-艮为山,没有方,只有雨,雨是火天大有的自我加持到了只剩下天位的艮的地步,所以可以打造金刚不坏身,天位的大在火天大有的力量之下反行,火天大有的自我加持可以产生自动的顶天功德,天位的大在天地间上下,所以《玉篇》的定义是大也,天位的大反行之后就进入到了山天大畜,所以良也,佳也,《礼・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意味着善中具有风火家人的摩,可以形成天火同人-天山遁,完成相观,期间已经完成了中行,从风泽中孚而来,所以带着麻,再重新打造的人位就是火泽睽-山泽损中的金刚道,金刚道是成佛的必经过程,这一个名相确保了金刚不坏的百年身,非常坚定不移的一个名相,金刚道中必然有一个善士,善于任运的士,帝乙归妹以祉元吉的士,而且回天之后就不涉大川的士,所以金刚道是天泽履-雷泽归妹的輹循环中的兑。

什么是慧?《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周子是山水蒙,周是夯具和舟,周的反行发展到了子出现的时候就进入到了山水蒙,山水蒙在用说桎楛的时候进入到了车循环,就会形成兄,兄是丹人,也就是车循环中的人,这样的人就没有慧,因为丹反覆地甘临之后,不断地既忧之,就没有慧可言,禅定第三禅五支中的“慧支”,谓调心而离贪着,贪就会引发火水未济中将贝的力量用于车循环,所以间接地说明车循环中没有慧,《伤寒论》中谈到“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身冷若冰是恒寒若的表现,意味着车循环已经发展到了急的程度,自然眼睛不慧,语言不休也是急的表现,在善慧地中已经没有了车循环,已经“不被相、用、烦恼等所动”,所以已经具备了长养慧力的条件。

唯识对善慧地的定义是“菩萨至此位,成就微妙四无碍辩,普遍十方,善说法门”,这要从两个不同的层次来看四无碍智,从意识的层次来看四无碍智是九九归一时示与一切众生的准备功夫,从力量的角度来看四无碍智是力量的境界,无碍的碍是石疑,疑是雷火丰的往得疑疾的向上推送的力量,向上推送的时候不受到障碍,没有火凤鼎,没有车循环,也就是没有孚乃利用禴,自然就没有迟疑,将旅于处的微处推送到系用徽纆的徽处,意味着完成了系遁,再进入到唯用震为雷的妙中,所以谓之微妙,四是二与八反行入口,在其羽可用为仪的心法之下进入到了水天需中的义,所以义无碍,

唯识对善慧地的定义是“菩萨至此位,成就微妙四无碍辩,普遍十方,善说法门”,这要从两个不同的层次来看四无碍智,从意识的层次来看四无碍智是九九归一时示与一切众生的准备功夫,从力量的角度来看四无碍智是力量的境界,当前对四无碍辩的认识都着重于善慧地的效果而言,在教法、义理、言语和表达上的无碍,佛门已经有非常完备的阐释了,既然在十波罗蜜中,此地菩萨以力波罗蜜为最胜,所以还是应该从第九地的殊胜处着眼,专谈力量,无碍的碍是石疑,疑是雷火丰的往得疑疾的向上推送的力量,向上推送的时候不受到障碍,没有火凤鼎,没有车循环,也就是没有孚乃利用禴,自然就没有迟疑,将旅于处的微处推送到系用徽纆的徽处,意味着完成了系遁,再进入到唯用震为雷的妙中,所以谓之微妙,到了第九次从,已经到了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中的“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的层次,狼是天位的大与人位的大结合成为伏戎于莽中的犬,在艮为山时出现了“良马逐”,这句话没有贬义,但凡能够走到第九层次,就不可能在力量上出现任何的障碍,完全可以谓之巧辩,这是妙而无方之谓神的呈现。

四无碍智的四是二与八反行入口,在其羽可用为仪的心法之下进入到了水天需中的义,所以先有义无碍,义是用六的根本,没有义,怎么谈法?法中的去专指盍中的去,人位的震被用作用拯马壮或是已事遄往,法无碍是没有去,就没有用拯马壮或是已事遄往,自然就没有车循环,辞无碍,是乱和辛的结合,乱是水火既济的初吉发展到了泽天夬的时候就终乱了,就进入到了萃如嗟如中了,辛是泽水困,乱的时候就困于金车了,辞无碍是没有泽地萃,没有泽水困,辩无碍是天位的大的反行入口带来了泽水困,而且还是两个,困于金车的同时,也会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意识就如入幽谷,就无法发挥意识上的四无碍智,所以对于普遍十方的善说法门而言是最要不得的事情,乐说无碍是没有乐,也没有说,乐是进入到王用享于帝前的两种用行师,乐可以代表孚乃利用禴,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孚乃利用禴了,而且也没有利用刑人用说桎楛的说,只有“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的善说,普遍十方是山泽损中的力量,善说法门是风火家人-天山遁中的回天之门,山泽损无法直接回到正门,必须完成山火贲-雷泽归妹之间的转换,才能进入回天之门,这两个力量被放在这里,很显然有强调的目的,当然,意识上具有四无碍智,就可以普遍十方随着顺众生根器而乐说无碍,这是善说法门,不过,那一种重要?力量是根本,错了一点就进不去回天之门,都是千年的狐狸,哪一个不在教法、义理、言语和表达上无碍?如果这是九地的内容,那么前面的积累就可以省略了。

四无碍辩有大小乘的区别,不在教义上,而在有无上,有谓大小乘皆具,这是从力量的角度来看,大小乘的四无碍辩没有任何的分别,另一说谓大乘有、小乘无,即《涅盘经》所谓的“声闻、缘觉无四无碍。”这就是从智慧的角度来看,以自我解脱为目的的小乘不可能无中生有,突然就具足示与一切众生所需要的意识成就,所以说只有利根阿罗汉具备四无碍辩,但是小乘一定很不服气,明明是小乘的教义,为什么到了涅槃经的高度时却没有了?关键就在于不是为了九九归一而准备的,小乘没有发展到九九归真的高度,即使高寿,这个时候也用不上,这就是善慧地的微妙处,所以唯识特别注明是成就“微妙”四无碍辩,已经不同于小乘的四无碍辩了,如果不发展到九九归真的高度,并且达到善慧的境界,那么意识就无法真正地高妙,圣人的一字一词都在护庇无量众生,精确而巧妙的用字可以跨时空地引导力量的发展,让四无碍辩发展到微妙的层次,才能“修习如来智慧” 和“修力无畏不共法”,力无畏不共法犹言不变异法,完全在直的力量中无畏生发,刚克的力量用在直中就是力无畏,力无畏是因为“善刀而藏之”,这是金刚道的基础,在这样强大的力量中如果不回到真人之位,如何“修习如来智慧”?从这样的角度来认识舍尔灵龟和观我朵颐,就可以进一步地认识九九归真和九九归一,否则都只是遥远的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