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中的埶是“鸿渐于陆”的力量入主在“壮于頄”的九中,其中带有嘉遁之坎的力,意味着具有回归于天的功德,在“妇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之后,又恢复了“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的循环中,所以无攸利,这是用六的习坎的成因,如果不能超越势鸿渐于陆的反复性,就会进一步地产生习坎,那么就无法摆脱车循环,所以孙子在兵势的结论是“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用六最大的困窘是无法明白为什么无法摆脱习坎?一旦开始王用出征,就会遭遇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的困境,如果没有一棒打死六耳猕猴的概念,就无法摆脱困境,始终在车循环中循环往复,一直在“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中,自然就谈不上开悟。
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之后之所以要在有疾的心法之下进入到有喜中目的就在避免落入习坎,在有疾的心法中一在天位的坎中如如不动,保持着不可涉大川的原则,所以可以避免再度进入到用六的习坎中,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只能达到明的程度,并没有胜,如果要胜就必须将天位的艮保持如如不动,羊不参与反行的情况之下,才有胜,两者都是在第四层次与第四层次中超越习坎的心法,到了第五层次就不能不彻底地消弭习坎的威力。
“凡治众如治寡”的治众指的是治理不速之客三人来在入于穴之后成为的众允,治寡则是以贫的模式在车循环中治理页,都是其羽可用为仪的心法,都有天位的坎从七变成了八,有坎如刀,用作身心分离,分是为了明,可以说分是明的必要条件,同时也都有数,数是中行中的成员,从一到十,以及百、千、万,易经中的十三个数都各有各的意义,都代表着中行成员,也就是说无论是治众或是治寡,都具有中行的宗旨,“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是中行,数是反归于天,分数的目的在进入唯用震为雷的机制。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的斗是日中见斗,雷火丰是离为火的基本,有了日昃之离就会出现中行和车循环中的斗,最终完成见,形名是也中的形是火凤鼎中的饮食衎衎,名则是丹在车循环中的甘临,两者都是斗,只是一柔一刚,火凤鼎是柔克,柔克受到斗众,车循环是刚克,车循环是斗寡,“沈潜刚克;高明柔克。”都是孚乃利用禴中的用行师。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是保证不速之客三人来的入主力量受敌而不败,受敌指的是风泽中孚中的“得敌”,也就是在中行的过程中“得敌”,奇是天位的大反行入口,开始了孚乃利用禴,无败是在火凤鼎的中行之后就在风泽中孚-风火家人的向上推送之下回归天位,这是正,强调的是通过回天之门,让有孚失是的日、一和廿回复正道,这是农用八政中的宾的内容,这就是推背图第20象中的“奇云翻过北海头,凤阙龙廷生怛恻”,进入到天火同人-天山遁-天地否中,怛恻不是坏事情,怛指的是天泽履中的履道坦坦,恻则是割除贝,指的是完成任运,就进入到了天雷无妄,用六只要不进入到车循环中,就很容易完成奇正之变。
《诗经 秦风 无衣》的“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谈的就是“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没有车循环就没有泽地萃中的衣,所以谓之《无衣》,这就是脩我甲兵,因为“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用兵如同将锻铁用的砧石投向卵蛋一般,升虚邑的时候是虚,鼎有实的时候是实,如果实中的贝就被用作车循环,就成为以碫投卵者,如果用在风泽中孚-风火家人,王与子偕行回天,那么就落实了受敌而无败,胜就实锤了。
每一个层次的势都不一样,到了第六层次时用六得到了更大的力量,胜成为更大的难题,射阳居士藉着行者之口指点道:“若要好”,就必须“大做小”,这个时候要克服五的威力就必须让三藏假扮行者,有行者来对抗第六层次中的势,意味着嘉遁之坎必须发挥更积极的主控之力,孙子在兵势的主题上着墨不多,最大的贡献是将势的认识程度提升到“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的高度,不过,不能与射阳居士相提并论,《西游记》中出现了107个势,说明了势也是西游记中的一大议题,从《孙子兵法》再转到《西游记》,才能建立更完整的概念,势是五所形成的力量,五是皇极,也就是天位的大所形成的大势,可谓用六中最不可忽视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