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腾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反听是来反时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之后所造成的听,听的时候已经在从中,已经停止了用行师,反听本来在风泽中孚中,风泽中孚的人位的震被用在用拯马壮,而进入到车循环,就变成了风水涣,就在鬼神的世界中,但是善复的力量将车循环的鬼神都反归到天位,告公用圭中的丹和生都反归于娣了,而进入到由豫,大有得,所以谓之得其情,反听本来是孚乃利用禴的练气还神的内容,善复之后就提升到了炼神还虚的境界,识神变成了元神,就是圣人了。
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
当是田相值,指的是山泽损,变当是从山火贲的贲其须转变到雷泽归妹的归妹以须,从交的力量转到直的力量,变当让旁门左道回归到回天之门的正途中,审是审查阴阳之变,来反造成了匪夷所思之后就到了牧之审的时候,已经发展到了惟十有三祀的程度时主计者就必须审察以决定取舍,也就是决定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还是完成善复?这是牧民之道。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士如果不能完成牧之审,就不能变鬼神以得其情,不但不是善反听者,而且不会在明中,因为还在车循环的鬼神之道中,鬼谷子在《内楗篇》中强调:“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所以得其情是打开自己的心防的关键,审说明了自己非常清楚迂直之计,审都不审就不可能有所改变,所以如果不能变鬼神以得其情,就意味着不能定基,而定基是善复的基础,言下之意是无法完成善复,因为情是反行入口的力量,可以造成干父之蛊和干母之蛊,在第五层次难胜地在情上下功夫,就会造成七情迷没,所以在高层次主张用情,主张阴阳双修,就不可能得其情,所以必须“割断丝萝干金海,打开玉锁出樊笼。”干了金海才有天上日,才能逃出车循环的樊笼,善复最基本的一步就是回收自己对自己的情,必须“为天下者用牧”,舍弃人牧,才有天心,才能大有得。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变象比是从风水涣的变中发展到雷地豫-泽山咸,而完成了迂直的变化,在完成迂直的改变之前必然有来反和泽地萃-泽水困的乱,必然要在来反时发展到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的程度,有了谷,才能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还听是从人位的坎中的听发展到完成远复,也就是冥豫成,不但一举让人位的坎中的成员全部反归于天,同时也彻底地改变了孚乃利用禴的格局,而进入到圣人的时代。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闻是在天位的坎中闻,意味着士已经从水山蹇退回到了风山渐中,声是水山蹇在来反之后的结果,反默是来反时改变了告公用圭的性质,在通过回天之门时的默,已经伏戎于莽了,一般将默视为修行人的默,左丘明则指出是“我不欲战而能默”,人在需于泥的时候早已经默了,我才是主角,屈原在《楚辞·惜贤》也间接地说明是我在风山渐中“默顺风以偃仰兮”,散位独影意识能够默,默了才能顺风,才能通过回天之门。
欲张是火泽睽的张中进入到车循环,反敛是来反时人位的贝都聚集到了人位的艮中,人位的艮为之金玉满堂;在完成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之前先在来反的时候在剥床以辨中完成“巽在床下,丧其资斧”;欲取是在取女之前先在来反中造成了与,两个匕联结在一起成为与,匪躬时为之王臣蹇蹇。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开情是在饮食衎衎时进入到直的力量中,开启了回天之门,才能够得其情而将情收归到天位,所以欲开情者是先知迂直之计者,能胜者;象而比之是外比之时形成了撝谦,牵出来大象;以牧其辞中的牧已经是天牧,已经脱离了人牧,而将泽地萃-泽水困的乱反归于娣了;同声相呼是将人位的坎中的声归藏于天,完成了同人,而能够同声相应;“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此时已经在天山遁-天地否中,已经符合天理,所以能够实理同归,实是朋,理是告公用圭,都完成了时归,而完成善复。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
“或因此,或因彼”指的是老子所谓的去彼取此,彼是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此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去彼取此之后就从车循环进入到善复;或以事上是士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而进入到天位,或以牧下则是在来反时进入到剥床以辨中完成巽在床下;从交的力量进入到直的力量时必须分辨真假,分辨真假是第六层次的善复中的重要任务,听真伪的本质是士在人位的坎中审察迂直之计,真是雷泽归妹所特具的效果,既有归妹愆期时车循环所形成的假,假是“包荒,用冯河,无遐遗”的结果,而无平不陂,雷泽归妹也有迟归有时所形成的真,所以真中既有直,也有六,用六就是山地剥,唯有雷泽归妹可以从交的力量转入直的力量;知异同是藉着告公用圭将垂其翼的成员全部反归于天,而完成同人,从我升华到同,知异同的过程中完成了告公用圭的性质和方向的转变,士虽然在来反中,却因为能够审察而成大功;诈是在有言时利用为大作,试图进入到王用享于帝的境界,可是必须得其情,完成了冥豫成,才能做到,否则只是一种自我欺骗,所以《吕氏春秋·务本》强调:“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士必须完成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才成大功,情是第五层次的主题,阴阳双修无法得其情,反而要先完成归藏才能得其情,唯有善复才是得其情诈。
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
动是车循环,作是利用为大作,言是有言,默是通过回天之门的诀窍,动作言默是进入圣人的不言之教的过程,范仲淹在《灵乌赋》中提出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乍看之下是勤王说,但是《灵鸟赋》的标题却透露了鸣谦之鸟已经发展到了通达位而成为灵鸟,已经确定了全篇宗旨,所以赋中都是反问,都是正话反说,宁后鸣可以死而复生,默后生可以育阳,就形成了天下神器,才是真正的神兵。
入于穴造成了与,出自穴则形成了此,有了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就任意出入三乘了;喜是有喜,怒是有厉,有喜是利己的结果,有厉则是公天下的根本,由此以见是藉着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完成了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这里的式是老子口中的“稽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两种告公用圭都是稽式,也就是士的范式,两者都是玄德的一环,不能顾彼失此;先定是车循环所形成的平定,平定的时候才能归正,所以先定指的是车循环,先定是练气还神时和炼神还虚时的共同法则。
以反求复,观其所托。
来反发展到了无所往的时候,其来复的时候就可以完成冥豫成,善复是以反求复;风山渐的观源自于雷泽归妹发展到了雷山小过,雷山小过可以发展到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的风山渐的高度,公弋取彼在穴时则进入到了水山蹇的来反,完成了来反就可以观我生进退了,而能够完成这一些变化的是雷泽归妹的功德,托指的是姹女,姹女是雷泽归妹,雷泽归妹兼具雷火丰和山火贲的力量,雷火丰在有孚发若往得疑疾中形成了无所往,无所往的时候就是母政开始的时候,坤为地生发出来地雷复,就可以一路远复,发展到冥豫成的高度。
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
用此道者是善复者,因为已经先知迂直之计,所以在利己的时候不以车循环所形成的无平不陂为限,同时也追求天泽履-雷泽归妹的輹循环中的静,“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所以静是城复于隍的力量,而可以因为士的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而产生“民自正”的结果;以听其辞是在泽地萃-泽水困中完成无平不陂的过程,察其事的时候已经在观我生进退中,论万物则是在用说桎楛中形成了万和物,别雄雌在善复过程中,雄是在完成折其右肱的时候,也就是来反时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完成了折其右肱是知其雄的时候,而在风山渐则是守其雌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的时候,因为已经在利御寇的力量中了,在无所往的时候则是为天下谿的时候,“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在水山蹇中成为婴儿的时候就可以与姹女相会,而进入到泽山咸中育阳,进而得一。
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士在天位时天位是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士在人位时则是或从王事,此事非彼事,虽然不是同一件事情,但是在完成了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时候,已经在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中从火山旅的微尘发展成为同类,“大者大类,小者则治。”天地否时已经完成了大往小来,大小同类了,都是天道的一员了,所以称为见微知类。
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
探人是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被用在来反时完成了告公用圭的转型,所以探人指的是震为雷,无所往的时候就被其来复的力量推送到泽山咸中而居其内,成为育阳的对象;这个时候已经从度生量发展到了量生数,量其能就是完成数,将折其右肱所形成的能敲打到天位的坎中,射其意指的是井谷射鲋,当水风井发展到了谷出现的时候,入于幽谷了,鱼就被射到天位的坎中完成贯鱼,射其意则是在车循环中的亿丧贝,目的是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唯用震为雷中。
符应不失,如腾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符应不失时已经完成了井谷射鲋,鱼已经被射到天位的坎中,人位的坎则持住了身,准备交付给主人有言的来誉者,这就是符应,完成了善复之后已经从交的力量中转入直的力量中,德充于天位,已经在天泽履-雷泽归妹的輹循环中,可是仍然符应不失,而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中,庄子的“德充符”谈的就是德充于天位的符应不失,所以此时“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士在人位的坎中是符,在天位的坎中是同声相应者,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呼应,不会因为地位的改变而停止呼应。
腾蛇是山火贲,如腾蛇之所指是在过涉灭顶时将车循环所形成的有它推送到天位的艮中,可以完成善复;若羿之引矢则指的是雷火丰在有孚发若往得疑疾时,垂其翼的两只羽手被人位的离所发出的箭矢推送到天位的艮中,消除了人位上的十朋之龟和日,就没有了车循环,所以后羿也是善复者。
反应篇的主题之一是得,得其情也就是大有得,而大有得时也自然就可以得一,所以同声相应的关键在得其情,得其情是情的归藏于天,因为到了第五层次时情在人位上反而会造成反效果,这是以情为诉求的修行者的难关,就没有第六层次可言,天情之情与力量之情虽然不一样,但是造成反渡之后的结果却是一样的,障碍可以以各种形态存在,反渡就打不开回天之门的门闩,障碍就是障碍,或许是因为从来没有完成善复的经验,所以对于善复后的境界充满误解,乃至对于无法完成善复的后果也认识不足,老子以不道早已提醒无法完成善复者,相反的,大有得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境界,得其情才是真正的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