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

第三十一章谈的是孚乃利用禴中的车循环的不道,第三十二章则谈的是谈善复的有道,将天道与王道作了一个对照比较,藉着左右来谈善复的“辨识真假”,成为上将军就完成了告公用圭的转型,就可以完全符合天道,就是有道者,本章从由豫谈起,由豫是得道的萌芽之地。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道常无名是輹循环的精义,有名就在孚乃利用禴中,无名则是善复之始,当丹的反行入口发展到了无,无所往了,就无名了,其来复时士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就从非常之道恢复了常道,帛书版甲乙本都以“道恒无名”取代“道常无名”,相形之下,更能够精确地说明无名的意义,因为天地否时就胜而不美了,不能再“朴散则为器”,所以根本没有名了,道恒无名更符合天道和老子的精神。

虽是唯,唯是隹的反行入口,就造成了“食旧德”的旧,朴就在臼中被磨成齑粉,这是需于沙的心法使然,需于沙的宗旨是化为泥尘,以便顺利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物在反归于娣的时候就成为了朴,天地否之所以“大往小来”就是因为震为雷已经磨成齑粉,才能完成由豫,相反地,朴在育阳和得一之后就具备了天下神器的身份,与此同时也完成了天山遁,所以到了天雷无妄的天下时已经没有士的能,也没有了可以成为臣子的目,乃至没有莫夜有戎的莫了,莫代表着天水讼-山泽损中的车循环,只有唯用震为雷,朴唯小是朴散则为器的状态,天下神器则是抱朴守一的结果,唯用震为雷的时候在王用享于帝中,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在天下神器之上,包括士在内都必须严守不可涉大川的心法,老子在这里暗示后世的善复者必须“谨其守”,不值得“朴散则为器”。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侯王若能守之的时候在风泽中孚,火山旅所造成的万和物就都会在利用宾于王之后完成时归,宾属于农用八政的一环,具有自动归正的功德,因为已经在风山渐的利御寇的力量中,万物可以在其来复的力量中自动通过回天之门,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地相合是告公用圭时进入到人位的艮中,也就是在艮为山的“甘临”中,艮为山的甘霖来自于山天大畜的自我加持,加上“有厉”所形成的向上推送的力量,有厉是坤为地-地雷复的产物,可以将车循环和反行入口的力量都推送到由豫中,所以甘霖是两种力量的结合,可以一直发展到天地否,而完成天地相合。

令是有孚改命了之后进入到火水未济,均是告公用圭的力量离开了身体,不需要经过有孚改命的过程就可以直接回天,指的是告公用圭已经具备了顶天功德,不再执行获匪其丑,就可以完成天山遁-天地否。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始是用拯马壮之后造成了天位的震的反行,开始了车循环,制是告公用圭,造成了其人天且劓,也就是完成了中行,中行之后在山火贲时转入到了雷泽归妹的直的力量中,直的力量可以积雷成丹,丹再度反行入口,名是倾倒的丹,已经经历了山地剥,所以有名;

名亦既有是已经完成了折其右肱,也就是在甘临时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中,在来反时将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折其右肱之后就有私了,这个过程就是“既忧之”,既忧之之后就有疾了,所以用到了亦,亦是腋,指的是丹经历了莫夜有戎,已经有名了,就到了知止的时候了;

丹在经历了莫夜有戎之后就从有发展到了无,这个时候就必须知止,知是知临时将告公用圭的力量带入甘临中,止则是天位的坎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二、小、士都止了,知止才有完整的天;

知止可以不殆,殆是丹的反行不会造成危亡,一方面告公用圭具有了顶天功德,可以自动完成天山遁-天地否,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唯用震为雷,唯用震为雷时必然具有周行的特性,所以不殆已经包含了周行不殆的意义,另外一方面完整的天是母政的成果,有了坤为地的国之母,所以可以长久。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之在天下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的天道在天雷无妄的天下时,指的是为天下谿、为天下式和为天下谷,利涉大川的反行力量都可以复归于朴,效果就如同海纳百川,自动完成天地否,但是却没有江海和川谷的盈满问题,因为大制不割,本章展示了老子的行销本领,孚乃利用禴中的问题一概都没有,而天道的利益却都是过去从来没有领略过的滋味,到了第六层次越是在孚乃利用禴中忙活越是不道,而有道者却只需要谨其守就可以享有自宾和自均的便利,相形之下很自然就会产生放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