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

本章继第十八章的“大道废,有仁义”,再次提到大道,大道在道德经中四度出现,第五十三章是专门谈大道的一章,而这一章的结论是“非道也哉!”甚至视为盗夸,所以必须与天道严加区分,但是大道是可以左右的,一方面不能以大道为理想,尽管“大道玄微,亘古常存,依旧俨然。”却不能以此为最高境界,另外一方面必须知道恢复天道的意义和方法。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大道是告公用圭在人位的兑中所形成的田相值的力量被用在折其右肱上,这个时候是人位的大所形成的道,不同于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所形成的天道,天道就不会汜了,汜是“困穷不通之水渎”,意味着“初噬告,再三渎,渎则不告”了,渎的时候已经被十朋之龟克住了,没有办法继续再告公用圭了,虽然已经成为“困穷不通之水渎”的汜,但是水之岐流还是可以复还本水,只需要从利己转换到有厉,就可以完成善复,所以其可左右,大道既可以完成师左次,也可以发展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困穷不通之水渎亦得名谿,“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婴儿时就可以地雷复的力量中归藏于天,所以岐流可以复归于本水,也就是进入到泽山咸中,这就是“江有汜,之子归”。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万物是火山旅发展到了山地剥时的产物,产生了没有头的人和勿用之牛,这个时候必须依靠其来复的力量完成时归,进入到恒不死的力量中,就死而复生了,自此就再也没有山地剥的剥床以辨,没有了辞,辞是泽水困所造成的乱,剥床以辨是藉着泽水困的乱完成剥,就丧其资斧了,“江有汜,之子归”之后就有了生而不辞了。

功成是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和冥豫成,不但育阳了,而且得一了,得一时在天位的艮中抱朴守一,少私寡欲,这个时候就在容乃公中,在“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的过程中,公是炼神还虚的结果,这个时候就不有了,不有指的是没有折其右肱,折其右肱造成了有私,有私就会有大道,“不有”才是天道的境界,所以功成而不有,这个时候就是《江有汜》中的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因为之子归时已经完成了三星在天,人位上已经无我,既已无我,所以不以、不与、不过,也就是没有泽雷随的有孚在道以明、没有来誉、没有泽风大过了。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衣指的是泽地萃的衣,养是食羊,食指的是火天大有的自我加持,羊指的是山天大畜的自我加持,所以人位得到了天位的损上益下的加持,如同得到饲养,衣养的过程造成了万物,衣养万物是为了进入到战胜了-水雷屯的主人有言中,善复是建立在衣养万物的基础之上,但是却没有主人有言的现象,因为不有,没有了我,所以不会成为主,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也可以完成不亏之养,即使不为主,也不会有所亏待;

常无欲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的成就,士在恢复了常道之后,就没有火风鼎的欲了,只发展到火山旅,而且是鸟焚其巢的火山旅,知临在反行入口成为甘临之后不再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就自动完成大往小来;

名在这里是成的意思,在通往冥豫成的过程中必须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这个时候震为雷在进入到由豫之前已经经历了需于沙,而成为尘泥,所以可名于小,“见小曰明”指的就是在完成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的时候,震为雷处于可名于小的状态,大往小来之后却具备了进入到天雷无妄的明中的条件。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万物在大往小来时也一起完成时归,得一者已经成为圣人,不会成为主,当直和方结合而成大的时候就进入到了域中四大的层次,“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虽然人位的震中不是主人有言的主,却是利见大人的大人,震为雷从勿用之牛的物摇身一变成为天下神器是坤为地-地雷复的慈幼结果,坤为地是母,地雷复是父,才能进入到泽山咸中育阳,坤为地-地雷复源源不断地提供自我加持,所以“朴虽小,天下莫能臣”,所以“建用皇极”的最高境界是“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终是有终,自为大是山泽损的境界,告公用圭建立了人位的大,自为大士告公用圭就会被用于山地剥,就不可能进入到天雷无妄的有终的境界,就不是社稷主和天下王,社稷主是藉着或承其羞保全了天位的大和震为雷,而有了天下,天下王是则是视履考祥其旋元吉者,“益生曰祥”,天下王成为益生者,并且成就了天泽履-天雷无妄中的大人,易经在乾为天、巽为风、天水讼、泽地萃、水山蹇五卦出现了七次,说明了五卦都是为利见大人而铺垫,其中乾为天和水山蹇个出现了两次,说明了两者是利见大人的关键,而士是决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