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本章是第二十七章的补充,谈过了善复中的袭明,再回过头来谈孚乃利用禴中的微明,谈完了天道的善,道经已经到了尾声才再谈大道的不善,在袭明时的天龙,在微明时是鱼,此际已经到了鱼跃龙门的时候了,所以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歙吸气,指的是代表其羽可用为仪的羽与代表火风鼎的欠在火山旅中和合,羽和欠都是孚乃利用禴中的力量,孚乃利用禴的目的是完成贵,所以火山旅时发展成为山地剥,完成了方雨亏悔之后火风鼎就成为火水未济,而张是火泽睽的“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先张之弧”的时候火水未济发展成为火泽睽,火泽睽的人位的震被用作曳其轮,火水未济就成为车循环的轮轴,发展到了“后说之弧”的时候就进入到了告公用圭,来反时告公用圭被用作山地剥,所以张的目的是为了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就是“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道理,也就是不断地言说,说到了固的程度时就必须完成善复了,否则就“多言数穷”了,所以不如在火山旅在“谨其守”,并在艮为山中“固其结”以完成三星在天,为完成善复奠定基础,这才是“不如守中”的意义。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弱是泽风大过的栋桡所造成的本末弱,人位的震和天位的艮都受到了争的影响,“弱者道之用”,将欲弱之的目的是为了道之用,用是使人、物发挥功能,人位的震被用于用拯马壮,进入车循环,造成万物,才能“藏诸用”,震为雷才能在完成善复之后成为天下神器,天雷无妄的时候就可以“显诸仁”;为了完成道之用,必须藉着水泽节-山泽损作为车循环的力量之源,以水佐攻者强,就从泽风大过进入到水风井,发展到恒寒若时就进入到告公用圭,告公用圭是最强的力量,可以用在来反,这就是“反者道之动”,车循环的强发展到了固的程度时就有了万物,来反时折其右肱,就出现了有厶,所以“天下万物生于有”,至于“有生于无”不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万物归于道的意思,河上公本和王弼注本都采“有生于无”,帛书版甲乙本则都有缺失,按照语义应该是“有归于无”,这里的无指的是下一章的“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的无。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废之指的是离为火的“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中的弃如,

废是雷火丰的有孚发若发到往得疑疾的高度,雷火丰成为火天大有,发展到了风天小畜-水天需的时候进入到水风井-火风鼎中,造成了突如其来如,也就是入于穴,不速之客三人来,火风鼎时火山旅的焚如所产生的力量被用作山地剥,就造成了死如,而风泽中孚时就被推送到天位的坎中,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了,就弃如了,从山地剥的角度来看就是完成了“贯鱼,以宫人宠”;兴是起的意思,指的是起凶,在甲骨文中是两只羽手和人位的离的两只手共同抬着夯具,天位的震就进入到了人位的艮中,就起凶了,也就是开始了孚乃利用禴,所以谈兴的时候都指的是“周兴”,周是夯具和舟的反行入口,就进入到了水风井-火风鼎中,周兴的时候就在“或从王事”中,而造成了“无成”,无法发展到冥豫成,周兴发展到了固的程度时就必须完成善复。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取是拿出陷于凵中的震为雷,孚乃利用禴时还没有涉及到取天下,这个时候取的对象是震为雷,取的方法则是取女,也就是藉着人位的离将陷在倾倒的凵中的大推送到天位;与是“来章,有庆誉”的产物,来章时造成了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发展到了“困于葛藟”时告公用圭被用于山地剥,以至于造成了“于臲卼”,有庆誉的时候是来誉时,也就是主人有言的时节,就必须藉着两只羽手将两个匕结合在一起成为的与移送到天位的艮中,完成四时之见,而发展到了固的时候就必须善复了。

张之、强之、兴之、与之都会造成固的结果,固才是孚乃利用禴的目的,固是十日在囗中,处于惟十有三祀中,“无所往则固”,固的时候已经处于勿用中,已经有了万物,这个时候就必须在火山旅中“谨其守”,在艮为山中“固其结”,等到其来复的力量以完成善复。

张之、强之、兴之、与之的时候士都在人位的坎中,来反时则引领告公用圭的力量进入到人位的艮中,完成了山地剥,所以人位上的士被称为微明,在做着“明用稽疑”的事情,为王明并受其福或王用享于帝而引路,为此藉着阴阳大化达到“此日而微,彼月而微”,所以谓之微明,“此日而微,彼月而微”发生在交的力量中,产生了十朋之龟,而微则是丹在直的力量中反行入口所造成的结果,《十月之交》的题目中已经说明了微明的时间和原因,《十月之交》正是“高岸为谷”的时候,正在等候皇父的其来复,“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则强调这个时候必须谨其守和固其结,不可以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自逸。

柔弱胜刚强。

道经从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德经从第三十七章到第八十一章,老子在道经的倒数第二篇谈柔弱胜刚强,而柔弱和刚强也正是德篇之末的主题,所以代表着老子的核心精神,因为这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的事情,

“天下莫柔弱于水”指的是水中行,“水可以绝”,以其无以易之的时候天地阴阳大化已经发展到了无所往的程度,只有在水中行的需于沙的心法之下才能形成婴儿,再加上雷泽归妹的姹女,就可以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攻坚强者指的是完成了张之、强之、兴之、与之的用火者所做不到的事情,用火者的力量都是用来攻坚,刚强的力量只能造成“得臣无家”的结果,无法通过回天之门,所以必须在水山蹇之后通过回天之门,而完成时归,老子特别以圣人的身份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能够在孚乃利用禴中的来反时从有言中归正,而完成善复,就可以成为社稷主和天下王。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是天位的大和人位的大所结合而成的大,来反时大进入到了人位的艮中,在山地剥之后成为鱼,所以甲骨文中鱼的字形是一个大,渊是山泽损的深潭,鱼脱于深渊是山火贲的结果,山火贲是“鸢飞戾天”中的鸢鸟,鸢鸟会造成“鱼跃于渊”,水风井发展到了告公用圭的时候造成了井谷射鲋,井谷射鲋时将鱼送到天位的坎中,从山地剥的角度来看就是完成了贯鱼,也就是贝被用在毌上,毌是十朋之龟贯穿了口,震为雷就成为勿用之牛了,鱼脱于渊就进入到了谷中,鱼就成为龟了,所以鱼不可脱于渊,鱼脱于渊就被用在来反上,进而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就不可能成为社稷主。

而国之利器是震为雷,意味着已经“朴散则为器”了,在直的力量中反行入口,在甘临时转入车循环,成为来反的斧钺,就会造成山地剥,经历了山地剥之后就只能在四时之见中,不断地在车循环中流转,国之利器之所以不可示于人是因为人以为宝,宝就会成为用缶的工具,用缶是或益之十朋之龟,造成十朋之龟在凵中,造成了勿用,就不可能成为天下王,所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歙张、弱强、废兴、取与发生在水山蹇-山地剥中,正处于告公用圭时,如果鱼不脱于渊,国之利器不示人,就可以藉着或承其羞扭转告公用圭的性质,去彼取此,这才是这句话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