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

老子口中的道是力量的、变化的、玄奥的、有无的,没有一个固定的状态和性质,本章的道既不是已经在炼神还虚时发展到了天位的天道,也不是在炼精化气和练气还神时可以完成道冲的大道,而是最原始的道,也就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天地母是“直方大”的力量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从直的力量发展到方的力量的过程,也就是在孚乃利用禴中,还在小乘的范畴,必须完成时归,才能进入到大的力量中,唯有进入到大乘的范畴,才能认识到域中四大的境界,也就是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可以为天地母的道是坤为地,坤为地生发了地雷复,地雷复是一,地雷复-雷火丰发展到了天位的震中,就有了震为雷,震为雷是二,雷火丰发展到了天位的艮中就建立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就开始了“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的大道,天位的震中的震为雷和人位的震在用拯马壮之后所产生的坎中子结合成为三才阵势,就开始了孚乃利用禴,在孚乃利用禴中一和二结合成为三,因为震为雷没有自主性,需要与一并行,三成为车循环中的将,运用着震为雷,三所主导的车循环发展到了最后就有了万和物,这个时候就是“道者万物之奥”的大道,三和神在西南的巽中接续地主导着万物之奥的大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在孚乃利用禴中,万物出现之后还必须完成炼神还虚和炼虚合道。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是或从王事的结果,已经在风泽中孚中,“鸣鹤在阴”指的是鸣谦的力量与反行的隹的力量共同颠覆了凵,此时已经完成了火风鼎,而在火水未中的阴中,因为已经完成了山地剥,已经亏负了,所以处于负阴中,“其子和之”则是坎中子成为和兑中的震为雷用于来反时的轮轴,此时在车循环的阳中,因为还在已事遄往以完成包承的力量中,所以谓之抱阳,天地阴阳大化是“说人之法”,也就是利用刑人,用说桎楛之法,孚乃利用禴中的天地阴阳大化的运用日月的力量,藉着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而牧人民,所以“为万事之先”,构成了《易·系辞上》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时候的道是“大道汜兮,其可左右”的大道。

冲气以为和指的是道冲所形成的山地剥,而进入到火水未济的气中,也就是炼精化气-练气还神的过程,道冲来自于和兑中的震为雷成为来反时的斧钺,这个时候的道是大道,而冲是复合力量,既可以完成中行,也可以进入到唯用震为雷,风泽中孚的人位的震被用作用拯马壮,就会造成车循环,完成了山地剥就成为冲气,和是音声相和,人位的震中的飞鸟所以之音与山水蒙中的声都进入到了水山蹇的人位的艮中,而与来反的力量相和,共同将艮为山的告公用圭发展到了山地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才会出现“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所以必须“和其光,同其尘”,将水天需的光亨和火山旅的鹿尘发展到同人的高度,这个时候就是“知和曰常”,将道冲转化成为“象帝之先”,才能“用之或不盈”,却能够“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人之所恶是因为再“震来虩虩”之前,人位的震的震为雷被用在“笑言哑哑”,笑言哑哑是有言发展到了泽地萃的车循环时造成了膨胀成为亚的十朋之龟,十朋之龟与心一起在凵中,形成了恶,亚是丑的意思,意味着完成了获匪其丑,淮南子在《说林》中说明火山旅的时候指出:“病热而强之餐,救暍而饮之寒,救经而引其索,拯溺而授之石,欲救之,反为恶。”如果重点在救,也就是“求小得”,而不在善复,那么十朋之龟就会造成恶,唯有完成善复,才能消弭恶。

在没有完成善复之前,在孚乃利用禴中王是与十朋之龟并存的,所以王自称孤、寡、不榖:孤指的是火泽睽的睽孤,孤是丧父之子,也就是用拯马壮时人位的震的震为雷被挹注到天位的震中造成了地雷复的死亡和坎中子的诞生,就进入到了火水未济的车循环中;寡指的是水山蹇中丹被用在车循环中成为多,多被不断地投向人位的艮中的众允,众不能聚就变成了寡;不毂指的是困于金车时没有成为谷以通过回天之门,以至于继续待在左道旁门中;

而王公以为称的原因在于孤、寡、不榖属于孚乃利用禴中的心法,也就是王假有庙时期的心法,这个时候如同“败兵若以铢称镒”,以铢称镒是以小称大,在告公用圭中是小在操纵着无将大车,善复时则是“胜兵若以镒称铢”,以镒称铢是以大称小,告公用圭具备了顶天功德,自动回天,当王不在人位的坎中称孤、寡、不榖时,就可以如“胜兵若以镒称铢”,关键在于没有了利己心,才能运用到人位的震中的有厉的力量。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损益是天地阴阳大化中的首要内容,损益是天地力量的变化,或是损上益下,或是损下益上,孚乃利用禴发展到无所往的程度时就有了物,物或损之而益指的是“三人行则损一人”之后再“或益之十朋之龟”,目的是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而或益之而损则指的是在损上益下时造成了“几危之决”,产生几危之决的原因是因为损益的焦点都在人位的艮,而几危之决则指的是火山旅中告公用圭在旅于处时以人位的艮为几,进而造成了山地剥。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教是持卜敲打已经经历了中行的两个意识,两个自我意识已经成为爻,在王臣蹇蹇中,必须藉着士的引导完成孚乃利用禴的有言说之教,人之所教是人位的震的震为雷被用在有言说中,人之所教指的是习坎,也就是以车循环的方式完成教学;

我是火风鼎的产物,火水未济时王以我的身份居于人位的坎中,正是以孤、寡、不榖自称的时候,在车循环中,我也参与有言说之教;

在孚乃利用禴中的有言说之教中,火泽睽-山泽损中的力量如同强梁一般,也就是在第五十三章中所谓的“盗夸”,强梁者不会在“三人行则损一人”的过程中死去,依然“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厌饮食的结果造成了“不家食”,以至于无法通过回天之门而完成时归,只能在四时之见中,在风泽中孚中我已经成为吾,吾将以强梁者为教父,将山泽损的力量转化成为山火贲,这是从山泽损中“取女”,教父不同于地雷复的父,不是来自于母的力量,这是因为坎中子的存在造成了干母之蛊,以至于也造成了干父之蛊,所以只能运用教父的力量,而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

《孙子兵法 行军篇》提出了四种行军的方法:水上之军、平陆之军、斥泽之军和处山之军,水上之军是习坎的不节若则嗟若,平陆之军是泽地萃的萃如嗟如,斥泽之军则是以和兑中的震为雷用作来反,而处山之军则是专门用来转换告公用圭的性质,可以称为时归之军,才能用上父母的力量,这个时候天子才能为民父母,同时才能为天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