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

第七十章谈的是圣人在被褐怀玉中清除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才得以完成了善复,而达到了无疾和不病的程度;本章专门谈病,道德经中出现了八个病,其中的七个病都集中在这一章中,另外一个病在第四十四章:“得与亡孰病?”这里的得指的是雷地豫的大有得,亡指的是风泽中孚的马匹亡,得与亡哪一个会造成病?大有得是建立在地雷复的力量上,而地雷复必须在“出入无疾”的时候才能出现,没有了病才能在地雷复的力量中完成善复,所以要完成善复就不能不认识清楚病的来源;

炼神还虚之所以以车循环和山地剥为超越对象是因为两者代表着干母之蛊和干父之蛊,同时也代表着我执未破,修行就不可能有成就,自古以来没有几个人能够看破其中的缘由,所以成者几希,本章没有几个字,却关系到成真成圣或是成为盗夸,知不知还在有疾中,不知知则是“不知常,妄作凶”,就会病,圣人超越了病,自然就没有了疾,同时也证明了已经没有了我执,才能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唯用震为雷的大顺中。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知指的是知临,不知是因为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中的言者和“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的博者,言者和博者都在有言说的孚乃利用禴中,都是至临的产物,

不知不同于无知,第七十章已经谈过了无知,无知是无所往时的无知无识中,不知则是至临时用拯马壮而进入到车循环;

尚的本义是上,因为在车循环中经历了山地剥,所以只能在风泽中孚的上行力量中完成行有尚,士在人位的坎中时完成了包荒,包荒是“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山地剥之后士在风泽中孚中上进到天位的坎中“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则是因为“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知临之后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就只能在行有尚中,“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无法完成冥豫成,但是在至临所形成的车循环中至心尚之;

不知知是“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时的不知,“不知知”等于是“不知常”,不知道必须完成士的归藏而恢复常道,“不知常”时就会“妄作凶”,凶是或益之十朋之龟所产生的凶事;

病不同于疾,疾指的是有疾,意味着只能发展到“无妄之疾,勿药,有喜”的高度,病则是“疾甚”,“疾甚”指的是已经完成了中行,却没有发展到有疾的高度,意味着益之用凶事的时候,告公用圭的力量完成了中行,却没有在风泽中孚中完成行有尚,就成为病,人病则忧惧,意味着造成了“既忧之”,如果不知知就会造成“既忧之”。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是因为圣人是完成了善复者,不会进入到既忧之,因为圣人看得到盗夸所造成的结果,看得懂不道早已的原因,所以毅然决然地完成善复而得一,对于圣人而言得一不是选择,而是唯一的升华之道,圣人不病是因为圣人明白什么是病,并且以之为病;

以其病病,夫惟病病中的第一个病是以之为病,第二个病则指的是“既忧之”,“既忧之”是山地剥所造成的结果,所以病病实际上针对山地剥而言,只要有山地剥就不可能得一,就不可能完成善复,所以圣人必然是病病者,因为能够以既忧之为病,才能免于既忧之,是以不病。

很少的修行者看得懂炼神还虚的道理,所以很少人能够进入到第七层次,甚者甚至认为只有第五层次,否认第六七八九十层次的存在,因为第五层次开始就有了丹在直的力量中反行所造成的问题,以为五层磨不尽,正因为五层磨不尽,到了第六层次就不道早已了,所以相信根本没有更高的层次,以至于时归门前尽下道,都病得不轻,关键就在于不明白善复之道,以至于没有得一,表面上得一是放弃了君王的成就,进入到虚无之中,事实上在君王的孚乃利用禴中不可能认识到得一的境界,由于从来没有完成过育阳和得一,所以得不到得一者的利益,而无法得一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放弃我执,就无法抛弃王在人位的坎中的成就,才会造成病,由于没有胜过,就始终在败中,第五层次难胜地就变成了难所造成的无胜地,圣人以既忧之为病,不以之为荣,能够放下,就没有了我执,才能成为圣人,老子的心法循序渐进,让人逐步明白善复的意义,在意识上已经自然完成炼神还虚,力量上就水到渠成,看不到就用不到,看明白了,自然就能够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