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

第七十一章谈病,病是丙所造成的疾甚,丙指的是丙火,心为丙火,心是用拯马壮的产物,心成为车循环中的主体,造成了“既忧之”,最终导致了“于臲卼”,所以病是车循环所造成的结果,道德经反复强调去彼取此,改变告公用圭的性质,目的就是不病;

本章从车循环所形成的病发展到了泽水困的困于金车,在大威至的时候力量发展到了告公用圭的程度,就进入到了泽水困的“困于葛藟,于臲卼”,病困是至临所造成的结果,易经对于至临的说明有限,道德经则在至临上多所着墨,五章相继,忧民之心,跃然纸上,而提出无为、无心、无欲、无狎、无厌的应对之道,而下无狎、上无厌正是击开玉关金锁,斩断葛藤,跳出生死门的方法,才能免于大威至。

一般人都以为天地否时的天地不交是力量中最悲惨的时节,事实上天地否代表着育阳和得一,病才是圣人所关切的主题,病是至临所形成的大威至的结果,意味着无法进入到知临-甘临的天道循环中,无法完成风泽中孚中的行有尚,而转入风水涣中就会形成病,所以病是第五层次难胜地的难所造成的结果,病中的山地剥造成了毁天坏地,以至于力量无法发展到天位的艮,而障碍了圣人之道,所以圣人以之为病;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威指的是火天大有的威如,火天大有具有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性质,只会造成目,目代表臣子,不会造成民,也不会造成畏,民是十朋之龟的结果,意味着在车循环中经历了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畏则是天位的田的反行入口所形成的效果,两者都需要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时才会出现,民不畏威是因为知临在艮为山中所形成的甘临不足以形成民和畏;

大威至指的是至临所造成的车循环中,山泽损中的大被用于车循环,就形成了大威,大威出现在艮为山的薰心时,薰心的过程中心逐渐恶质化,告公用圭就被用于山地剥,孚乃利用禴中为了达到民和畏的效果,不断地在车循环中循环往复,就会进入到泽水困中,泽水困是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阿瑞斯所代表的力量,大威至时就在困于葛藟中,可以发展到“于臲卼”的程度。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车循环中是去国而师,也就是进入到交的力量中,可以产生绝地的结果,“绝地无留”,就无法进入到泽山咸的王居中,所以狎其所居,狎是亲昵,亲近而不庄重,如同带着兵甲力量的犬善与人玩耍,车循环中不仅吞灭了育阳的机会,同时在车循环中狎其所居就会将泽山咸与泽水困网在一起,变成了泽风大过,所以成为圣人的第一要件是无狎其所居,无狎其所居就是免于车循环;

厌的本义一般认为是压、压迫,厌是引兑所产生的告公用圭,而形成了山泽损,压则是山泽损中的田相值对土所形成的威压,厌其所生是至临的产物,生的力量被用在威压中,以至于造成了山地剥,这就是大威至,厌当顺服讲的时候是已经完成了大威至时的效果,厌其所生就会造成三岁不兴的局面,自然就无法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天下厌然犹一也”的境界,所以成为圣人的第二要件是无厌其所生,也就是完成善复。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不厌是没有了至临,没有了至临自然就“无厌其所生”,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只进入到甘临中,不再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就没有了至临,所以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始终都是“无厌其所生”;

当告公用圭具备了顶天功德的时候,就可以成为孙子兵法九地篇中的霸王之兵:“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没有了众聚就没有山地剥,没有了交合就没有车循环,所以可以进入到直的力量直下直上中,而“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就没有了已事遄往,意味着没有了利己心,不但可以避免车循环,而且可以藉着有厉完成天山遁,所以“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这个时候的厌当损讲,霸王之军可以不损,就没有厌其所生。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自知是艮为山的力量,自知时是以知临的方式盖着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进入到甘临中,不再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中,就没有了自见,自见是在至临所造成车循环,在车循环中告公用圭被用于山地剥,而在山地剥之后藉着风泽中孚完成四时之见,而圣人的知临因为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可以自动完成回天,没有至临,没有“一握为笑”,所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这里的爱作奉上讲,自爱是甘临时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自动完成了或承其羞,保全了天位的大和震为雷,所以谓之自爱,而自贵则是在车循环中完成了获匪其丑之后进入到四时之见,不速之客三人来虽然回到了天位,却因为经历了山地剥,以至于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无法达到天下贵的境界,圣人在天雷无妄的天下贵的境界中,就是因为摆脱了孚乃利用禴中的自贵。

老子提出了“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作为超越大威至的方法,目的是避免“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明白其中的道理自然就会“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才有玄同,而玄同的意义是天下贵;

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三度出现了故去彼取此,故去彼取此指的是放弃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而选择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方法是“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如此一来才能进入到泽山咸中育阳,与此同时完成天山遁,并且得一,而成为天下贵。

《道德经》秉承了《易经》的前后相互论证和补强的特性,前后必须完全通达,没有任何相悖的地方,就可以自然明白文意,《道德经》必须与《易经》同时并进,没有忌讳,才能真确地明白每一句话,这个忌讳,那个避讳,就不可能明白《道德经》和《易经》的真谛,微明就不可能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