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一般将这句话解释为“最高的善行就像水一样”,如果从字面的意义看道德经就无法悟入老子在修行上的指导,在修行的世界中没有文学性、艺术性、乃至哲学性,只有真实性,真实不虚。
上指的是天位的艮,上的时候王就成为“太上”,“太上”在天风姤中“受国之垢”,这个时候“是谓社稷主”,在天泽履中则是“受国不祥”,这个时候“是为天下王”,天风姤可以在“含章,有陨自天”时进入到撞撞往来中,天泽履可以在“夬履”时进入到泽天夬中,上善若水时还在“玄德”中,所以“正言若反”,还是可以“下知有之”,在知临时顺势而下转入至临,重返孚乃利用禴的有中。
不争是天地否的特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明了已经完成了善复,而在冥豫成时进入到了天地否,但是在玄德的特性之下,在“有渝”之后重新进入到了水中行中,这个时候的善复几乎与风泽中孚没有太大的区别,可以清晰地看到玄德中的习坎特性,但是因为已经具备了冥豫成的能力,完成了天山遁,目已经在天位的艮中,处于入于穴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虽然“几于道”不等同于道,但是因为达到了天地否,做到了“不争”,而没有怨尤。
“几于道”的时候已经“柔弱处上”,成为“生之徒”,因为士在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之后,就“不可涉大川”了,所以“恒不死”,而且震为雷在经过了育阳之后已经成为天下神器,所以唯用震为雷的时候可以“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才可以唯用震为雷,才能“强大处下”,天泽履的履道坦坦已经在唯用震为雷中,但是保有夬履时的“告自邑,不利即戎”的特性,上善若水之所以“几于道”,就是因为虽然具有七善,却没有完全脱离“莫夜有戎”。
上善若水还不是最高境界,必须发展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的高度时才是最高境界,这个时候已经不是“若水”了,“天下莫柔弱于水”时已经在柔弱中,意味着已经在水天需的“需于泥”时完成了“藉用白茅”和“或承其羞”而完成天山遁,这个时候就“柔弱胜刚强”了,柔弱是天山遁的代名词,“天下莫柔弱于水”时已经成为“天下之至柔”,而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在天风姤和山泽损中变化,因为已经具备了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自动完成了天山遁,可以“无有入无间”,也就是从“于臲卼”的无有进入到了天地否的无间,这是无为的功德的成果,所以“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无为的时候就在圣人的不言之教中,因为已经得一了,所以就“无以易之”,不再进入到天地阴阳大化中,“无以易之”的时候才修成正果。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柔弱要完成了天山遁,进入到了天地否在抱朴守一时才能“柔弱胜刚强”,“柔弱胜刚强”的条件非常严苛,上善若水时都无法达到“柔弱胜刚强”的层次,得一时已经具备了元神,刚强就具备了元阳的效果,此时至临已经成为咸临,所以此时柔弱才彻底地胜刚强,玄德时天下用的都是至临,而不是知临,所以莫不知,同时因为士无法恪守不可涉大川的原则,以至于无法“恒不死”,所以莫能行,“柔弱胜刚强”必须超越玄德的习坎。
开悟三关以牢关最为坚固,初关非常简单,只需要超越我执,就可以明心了,重关虽然辛苦,可是也没有难度,只需要超越法执,就脱离车循环,只有天山遁坚固如牢,炼神还虚十二年,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实践天山遁,再进入到夬履中,剩下的三年才专注在得一,天山遁之所以牢固在于必须超越玄德,要超越玄德就必须做到无为,虽然大有为的玄德已经“上善若水”了,达到“几于道”的境界,也很难做到无为,无为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任万物随尘沙过,五百年一圣人说明了无为的难度,甚为稀有,乃有“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之叹,无为才能玄同,才有天山遁,天山遁不是一走了之,而是在进入到天地否之后得一,不会天山遁,怎么得一?得一才能入不二门,才能进入到金刚道,天山遁之后才能在天地否时“见天地”,在得一时“见自己”,在天雷无妄时“见众生”,得一的基础在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