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在甲骨文中是一蓬火,下面是一个跪着的人,说明光发生在人位的巽中,离为火已经发展成为火风鼎,水天需的光亨发生在水风井-火风鼎发展到了水山蹇-火山旅的阶段,正是“王用亨于西山”之际,从泽水困的角度来看已经从“利用享祀”发展到了“利用祭祀”,此时已经进入到了第五层次难胜地。
光是第五层次难胜地的主要内容,鬼谷子虽然只有在《反应篇》一处谈到光,却分辨的非常清楚:在人位的坎中“伺言”的时候居于声音的世界;在人位的艮中“见形”的时候是光影的世界,观法就是针对这个时期的修行法门,在楞严经中最被重视的法门,观法不仅是明心见性的法门,“光而不耀”时就可以“同其尘”,而达到同人的层次;在人位的艮中从来反发展到同声相应是“察言”的时候,此时正是归根复命的时候,用的是静,察言已经属于神纪的范畴,“察言”的过程如同“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光而不耀才能从“见形”转入“察言”。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吾在神纪中以神的身份“察言”时的内容,在明白察言之前必须先理解政的意义;力量中有三种政,一种是三在孚乃利用禴中的的农用八政,农用八政是是王以将的身份主政,具有八种功德;另外一种是吾政,吾政是在道冲的时候吾以神的身份在分辨真假的时候,这个过程就是“和其光”的过程,完成了吾政之后就可以进入到第三种的母政中,就可以有天下母;老子则将道冲时转变时节细分为为两个阶段和四个环节,两个阶段分别是:练气还神中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和炼神还虚的“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终身不勤就勿用了,终身不救就恒不死了;而四个环节分别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炼神还虚包括了练气还神的车循环,所以第五十六章将“塞其兑,闭其门”放在炼神还虚的四个环节之前;“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达到“玄同”的四种心法,“光而不耀”谈的是玄同中的“和其光”,为什么水天需有着独一无二的光亨?因为必须在水中行中发展到婴儿的层次,没有了日月星耀时婴儿才能与雷泽归妹的姹女相会,而一起进入到泽山咸中育阳,此举为得一奠下了基础。
和其光的目的是“贵食母”,在和其光的时候实际上正处于来反时的“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之际,也就是从“见形”转入“察言”的时节,俗人是告公用圭的拟人化,告公用圭既可以用于山地剥,也可以转变成为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和其光”正是将“和兑”中的震为雷用作“来反”的时节,来反发展到了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的时候造成了“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就成为俗人;俗人在车循环做着昭昭日月的阴阳大化的事情时,我就会在王臣蹇蹇的昏暗中;俗人察察时是吾在神纪中分别别析,此时来反已经发展到了告公用圭,这个时候吾就必须明辨清楚,到底要往山地剥发展?还是要往归藏于天发展?所以必须辨别真假,在神纪中没有我的立足之地,因为我已经在来反的力量之下变得浑浑噩噩,和其光是从俗人蜕变成为圣人的过程,所以和其光是超凡入圣的关键一步。
第二十章的“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与第五十八章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相互呼应,两者都发生在吾政中,闷闷是我在神纪中浑浑噩噩,而其民淳淳,民也差不多,王臣蹇蹇,事实上这样子才能完成敦复,才能脱离人位的坎,脱离了人位的坎才能脱离孚乃利用禴,而察察是吾在分辨真假,这个时候其民缺缺,缺缺实际上是勿用了,才能完成“见朴”,这个时候就必须“光而不耀”。
耀是其羽可用为仪的两只羽手和隹的反行时造成了山地剥,日月星耀都是阴阳大化中的成员,耀的时候火风鼎就会发展成为火山旅-山地剥,光而不耀是和其光时必要的心法,唯有脱离了日月星耀才能完成玄同,在日月星耀中只能在四时之见中,无法完成玄同,天下有始是进入到车循环中,其目的是为了能进入到天下母中,就必须“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和其光的时候也正是憨山大师所谓的“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的时候,和其光的时候必须是无为的,才能进入到善复,这个时候是士在大显神能,除妄和求真都是士的任务,从力量的角度来看是在神纪中,无明、实性、佛性齐居一地,“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一地具足一切地, 非色非心非行业”,无明、我性与如来佛性同共形成实性,在行观中的幻化空身就是法身,“非色非心非行业”,只是光影,无求无为。“一切有为法,有如梦幻泡影,如梦亦如幻,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
《道德经》除了谈到“和其光”,同时也谈到了“用其光”,和其光是地雷复的善复,“用其光”则是士的“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士是告公用圭的领航者,所以到了第五层次和第六层次就是士的高光时刻,用其光是因为“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怎拈得?”见形易得,光影都是见形,水中捉月则难,水中捉月是得月,就必须完成三星在天,大有得之后经过了九年炼神还虚而得一,得一时等同佛性,证得摩尼宝珠,这个时候就是得月,士的用其光在得月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功德,完成了善复而得一时就明心见性了,这个时候才见道起修,进入到了炼虚合道,菩萨要修到明心见性为见道,悟彻本源持之以恒为菩萨正修行,名曰修道,与得一同时而来的还有五眼、五力,两者是的成就,而且都需要士在天位的坎中如如不动才行,尤其是定力,才能抱朴守一,与天合一,所以不是仅止于光灿灿、明亮亮、圆坨坨的一颗圆光,还需要士的定力,才能“向三界中作如意事,入魔王侣为魔王伴,全不觉知是魔与佛也”,任意出入三乘的先决条件是士的定力,所以“光而不耀”变得份外重要,士带着告公用圭的力量一到人位就成为带刀侍卫了,就成为“下里巴人”,和者虽多,却没有圣人了,所以士的定力是见道起修时最关键的修行,最重要的是士抱持着不可涉大川的原则,才有无垢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