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者合会也,已经经历了火山旅中的合和泽山咸中的会,而进入到了同人的高度,同人时就完成了天山遁,谈到同的时候就涉及到契,契是圣人执左契,圣人执的左契是来自于“师左次”所造成的“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也就是山泽损中的贝和童都进入到了人位的艮中,就得到了转换告公用圭的契机,左契是来自于人位的力量,不至于造成“折其右肱”,这样的力量才能完成同人,这是“圣人执左契”的原因,“同其尘”是在吉事尚左的力量中。
尘是坎为水、山水蒙、泽水困所形成的三只鹿所扬起的尘土,才能造成退志,一只鹿不足以退志,不会就此远离尘世,困于金车时经历了三鹿扬土,在“见东海三变为桑田”之后才能根尘清静,三鹿扬土在无将大车中,士在退志之后才有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同其尘才能一起育阳,并且一起达到同人的高度,士将臣子隔离在西方极乐世界之后,才能得一,才能进入到天雷无妄的祗诲中,所以“祗自尘兮”;无思百忧是于臲卼时已经没有心了,思只剩下田,已经完成了既忧之,可以全归了,这个时候就“祗自底兮”,祗是坤为地-地雷复,坤为地-地雷复从人位的震中升起,可以远复到天位的艮中,“不出于颖”指的是鱼和国之利器,鱼没有脱于渊,国之利器没有以示人,两者都没有脱颖而出,才能从维用伐邑转到用冥中,相反地鱼脱于渊,而震为雷被小所用于雕琢,就没有坤为地-地雷复,微尘出现时就必须等待其来复,《诗经 无将大车》仅仅用了十二句,就说明了三鹿扬土时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与第五十八章的“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相对应,第五十八章的心法是第四章的修行内容,第四章的宗旨在自渡渡人,和其光时已经完成了明心见性,而完成了自渡,“同其尘”则属于渡人的范畴,但是渡人的时候还是必须继续用火,只是用火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必须“光而不耀”,火静而朗时就没有了“日月星耀”,也就是没有了孚乃利用禴,王假有家时期的风火家人的灶火才能乐得之,才有大丰收,谷物各归其位之后才能得一。
第二十三章是专门谈同的一章,谈的是从有言的“听之不闻,名曰希”发展到了天地否,飘风是暴风,指的是巽为风的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在车循环中的山地剥,飘风不终朝指的是巽为风的暴风不会“终朝采绿”;骤雨是艮为山中的疾雨,骤雨不终日指的是艮为山发展到了山地剥也不会“终日乾乾”,无论是巽为风的暴风或是艮为山的疾雨都不会一直持续,两者是天地阴阳大化的主力,都有不能久的特性。
同其尘是雷山小过的内容,雷山小过可以“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兼容性非常高,可以一直发展到天位的艮,再进入到其羽可用为仪的心法中从风天小畜转入水天需,也就是达到了玄同之后再进入到玄德中,所以具有玄之又玄的特性,而且“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怎么样都可以乐得之,因为用的都是乐,雷山小过既在直的力量中,又有处于观我生进退之极,所以可进可退,不过,因为已经经过了育阳,所以可小事,包括大事,而且不宜上,宜下;同其尘用的是乐法,从人位的艮中的礼乐发展到天位的艮中的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从火山旅发展到天火同人,观察的重点在地山谦的用火,火静而朗,用的不是大火,乐法类似佛门的净土法门,净土法门中下品下生者须等待十二劫,莲花才开,才能见佛,十二和二十指的是同一件事情,犹在车循环中,以至于“二十空门元不著”, 必须得一才能“一性如来体自同”,而上品上生者在壮士曲臂之间就可以花开见佛,上品上生者修习普贤行愿法门,也就是“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的行愿,至诚心用于“冥豫成”,深心用于天雷无妄,回向发愿心用于回小向大,壮士曲臂之间就可以花开见佛是士的功德,士已经抱定了不可涉大川的原则时就可以将人位的艮中的两个目一提溜就提溜到天位的艮中,就可以“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同其尘”时就“柔弱胜刚强”了,也就是完成了天山遁,而可以“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而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在人位的震中示以一切众生,所以完成了“同其尘”就达到了释迦牟尼佛的境界,释迦是种族名,意为能;牟尼意为:仁、儒、忍、寂,合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意即释迦族的圣人,佛佛平等,中华圣人和释迦族圣人没有等差。
老子几乎与释迦牟尼佛同期,那个年代两者可以说完全没有相遇的机会,但是思想却出奇地相似,因为所有的圣人谈的都是力量,力量具有全息性,所以内容必然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与华严三圣一致就不足为奇,由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修行都涉及到了观行,所以也关系到了观音菩萨,中华圣人的修行中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没有山地剥,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既灭、弥勒未生之前,自誓必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尤其是地狱众生,地狱是山地剥,所以山地剥是地藏菩萨所教化之地,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因而合称大乘四大菩萨,老子将大乘修行的关键精简为“无为”,“无为”可以确保证果,做到了“无为”,就是中华菩萨,而进入到天雷无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敢为”就是中华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