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若谷

上德若谷已经处于“中士闻道,若存若亡”的时节,也就是进入到了道冲,道冲是上德所形成的天道和下德所形成的大道的对冲,第三十八章是德经首章,也是专门谈德的一章,本章区分了上德和下德,上德是天风姤,下德是山泽损,因为上德与下德的相遇产生了道冲,以至于“若存若亡”,“若存”是处于“道之出口”,因为“出自穴”的时候已经经历了中行,已经在甘临时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以至于造成了“马匹亡”,就“湛兮,似或存。”湛同耽、同甚,因为耽于安乐,造成了中行,就希夷微了,以至于只能存在于泽雷随-水雷屯中。

若亡则是从“道之出口”进入到天地否中,这个过程必须“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道是天道,也就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能够从知临所引导的告公用圭进入到“甘临”时自动完成“咸其辅颊舌”之道,因为没有了车循环,也就没有了山地剥,所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之后就可以“恒不死”,御指的是“利御寇”,“利御寇”是坤为地-地雷复的力量使然,“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能知古始就能够“去彼取此”,所以可以掌握道纪,不让神受到山地剥的影响,而得以完成炼神还虚。

天风姤发展成为巽为风,开始了在交的力量中的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的过程,造成了折其右肱,肱就成为有厶,厶是私,有私之后才回到德中,而完成四时之见,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山泽损在转化为山火贲时可以在“贲其须”时转入到了雷泽归妹的“归妹以须”,不但与德的力量达成一致,而且完成了时归,在此之前已经在泽水困中发展到了谷,此时雷火丰的力量已经告罄,自然也就没有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就“于臲卼”了,而“无所往”,就在地雷复的力量中完成“归妹以须”,所以“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是凭借着地雷复的力量完成善复,这个过程是无为,完成了善复时就在天地否中而暂时无法行仁,所以“上德无为而无以为”;而地雷复因为用于善复所以成为上仁,成为上仁的过程在无为中,没有任何的有为心,所以“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下德是在告公用圭的力量中进入到山泽损,就从无为重新进入到有为中,所以“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或承其羞的心法可以保全羊,羊是天位的大和震为雷,其中包括了我,也就是说火天大有-山天大畜所建立的义都进入到天地否的无为中,下德是时候又在火天大有和山天大畜的力量中重新打造了义,所以“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谷是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的必要条件,老子在谈到谷的时候,谈的不是泽水困,而是上德,上德和下德其实是一致的,差别只是从下士闻道转变成为上士闻道,而改变的环节发生在道冲时,也就是中士闻道时,道冲时必须完成“去彼取此”,扭转告公用圭的方向和性质,告公用圭不但不能被用于山地剥,同时还必须具有顶天功德;“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必须建立在火天大有-山天大畜的自我加持上,才能“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如果下德用的是火地晋的“失得勿恤”的力量就会进入到乱中,而失道、失德、失仁、失义,这个时候就不是玄德了,而变成了盗夸,两者的差别在我,我是士,士信守“不可涉大川”的心法,那么自我加持中就只有血,没有心,才能有仁有义,也就是只有咸临,而不会造成至临,才能“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因为这个时候是纯粹的天进入到人位。

“上德若谷”以完成善复为宗旨,已经进入到了“同其尘”的范畴,所以在释迦牟尼佛的自渡渡人的同人大愿中,《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若欲受持上品戒,应请戒师佛菩萨,请我释迦牟尼佛,当为菩萨戒和上。”和上一般解释为和尚,力量中的意义是以和兑中的震为雷完成同人,意味着和兑中的震为雷没有用于山地剥,而发挥了有厉的功德,有厉是完成天山遁的力量,发展到了天位的艮时就“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了,脱离了王侯将相之事,而成为圣人,能够完成同人就意味着已经没有了人位的坎所造成的干母之蛊和干父之蛊,才能够完成“上德若谷”,为此必须受持菩萨戒,止恶、扬善、度众生,做到了“上德若谷”就说明了已经没有了人位的坎,也就是超越了我执和法执,就具备了成佛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