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两只羽手将师放在人中,也就是人位的坎中,所以是玄和师的协作,表现在坎为水-山水蒙和泽水困的用行师中,三者就是“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中的夷希微,三者无法致诘,因为都是来自于至临的力量,至临具有用拯马壮的习坎,所以必然会转入到车循环,所以无法带来吉祥,所以必须从用行师发展到天雷无妄的唯用震为雷的妙境,要妙三原则指的是:“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要妙三原则都以进入天雷无妄的唯用震为雷的妙境为宗旨,要妙三原则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的实践。
能和知都是士的成就,士回归到天位的坎中就从黄能变成为天的大能,就可以以知临的方式反行入口进入到甘临中,始是告公用圭进入到车循环的始治中,古是咸其辅颊舌了,这是道自己的纪律,成为人位的大道之后必须回复天道的本质,士在过程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所以阴阳大化中的贵贱发展到“天下贵”,从孚乃利用禴中的爱欲发展到“爱以身为天下”,从用行师中的大迷恢复到能知都是士的责任,所以老子在第二十七章兼谈“袭明”和“要妙”,因为两者直接相关,士能够胜任,才有“袭明”和“要妙”。
道德经中的师不是老师的意思,指的是用行师,震为雷被用作车循环,所以才会出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坎为水-山水蒙-泽水困都属于用行师,不贵其师才能“师左次”,“师左次”的时候才能“拯其随”和“执其随”,随是善复的基础,人位的坎进入到人位的艮中才能完成“去彼取此”,所以“圣人执左契”;贵是风泽中孚的内容,不贵其师有脱离风泽中孚的意义,也就是脱离了孚乃利用禴,关键就在于因为不贵其师而可以随。
不爱其资指的是不造成“甚爱必大费”,因为山泽损的贝被用于“万物资始”,也就是进入到车循环的始治中,贝具有告公用圭的力量,告公用圭造成了山地剥时,才能形成万物,山泽损的力量可以“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令也。”所以必然造成大费,要打破车循环中的大费,就必须将“不善人者”,转化为“善人之资”,将山泽损中的大转化成为回天资粮,这个时候就唯有依赖泽水困才能完成归藏于天。
智是知临进入到甘临时转入无攸利的车循环,帛书版甲本采用:“虽知乎大咪”,
而帛书版乙本则采用:“虽知乎大迷”,两者都以“知乎”取代了智,乎是于,于是水天需中的主角,指的是知临转入到水天需,就进入到了习坎中,也就是进入到车循环中,大迷则指的是山泽损中的大在车循环中被用于山地剥,以至于造成了迷复时的“有灾眚”,乃有大迷;米代表离为火,离为火才是“要妙”所针对的对象,而不是邑人,这句话强化了泽水困的重要性,因为唯有泽水困才能打破大迷,在“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的时候能够转入天雷无妄的“利用攸往”要归功于泽水困,士之所以“不贵其师”和“不爱其资”,乃至“虽智大迷”,目的都是为了消弭离为火。
士从“微明”发展成为“袭明”时,就“明白四达”了,就因为完成了“去彼取此”,而可以“善数不用筹策”,就不需要再进入到夬履中;士知止了就抱持着“不可涉大川”的原则,就可以“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时告公用圭的力量就可以成为一体的力量,就避免了离为火,却可以完成天山遁,而且可以唯用震为雷。
学人询问:…现在的人执着于谈论道德经的正确与否,您怎么看?”
道德经是第五层次和第六层次的心法,无论是以易合老,以老合老,以诸圣的心法合老,以佛法合老,以希腊神话合老,乃至以自己的经验合老,都可以严丝合缝,所以道德经被推崇到中华文化的金字塔顶峰,谈论道德经的正确与否只是证明了自己还没有入门,自己好好深入,莫管谁人执着于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