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

荀子思想没有脱离《道德经》,有了《道德经中的仁》一文作为基础,可以对荀子口中的“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有了基本的认识,谈“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这句话不能省略“将原先王”,因为先王是王假有家时期的王,在本着先王的仁义的前提下探究礼,则礼只是“正其经纬蹊径”而已。

实际上就是诠释道德经的《第三十八章》,先王是“太上”,“太上”的仁义是“上仁”和“上义”,也就是至高无上的至人和至义,失去了“太上”的道德仁义时就进入到了孚乃利用禴的礼中,礼的目的是进入到主人有言的信中,为此必须在来反时在车循环中藉着心完成中行,所以礼是忠信之薄;从有言发展到有说是从坎为水发展到山水蒙,再发展到有辞的时候就进入到了泽水困,言说辞相继就初吉终乱了,所以礼是“而乱之首”,去彼取此时才完成了归正,所以充其量礼只是完成了“正其经纬蹊径”,在言说辞中一切都是经纬天下的准备过程,都是在车循环和溪谷中进行,所作的事情是“拂径于丘颐”。

前识者指的是指的是“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时造成了“失前禽”,隹反行了,也就是以知临的方式进入到甘临,继而转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于是就进入到了识中,知和识的目的都是为了完成胜,知是为了“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识则是为了“识众寡之用”,“知可以战”就会进入到车循环的大道中,藉着贝完成了山地剥时而有了“难得之货”了,“难得之货”就是“道之华”,与此同时造成了“愚之始”,难得之货是山地剥的产物,而愚之始则是车循环的结果,两者都是礼的结果,所以知识是为了完成胜,胜是进入到天地否,胜的时候归正了,就结束车循环和山地剥,为此就必须在火山旅的时候“处其厚”和“处其实”,“处其厚”是完成三星的结合,“处其实”是完成车循环、山地剥的贯鱼、和贝的时归,意味着完成了去彼取此,以或承其羞取代了获匪其丑,也就是以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取代了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

礼是神曲在或鼓或罢,著名的《但丁神曲》就是礼的产物,属于神纪的范畴,神纪是在特定时空的规章制度,礼的宗旨是完成时归,发生在“观我生进退”时,凭藉的是上仁和上德的向上力量,重点在完成“去彼取此”,《曲礼》首句指出了神纪的基本原则:“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为什么神纪要“敬之终吉”?因为面对的是天的力量,天的力量以“不速之客三人来”的方式进入到人位,目的是在完成了包承和包羞,进一步地完成天山遁,所以具有“拘系之乃从维之”的目的,甘临就可以做到,其他的事情都是不敬;“俨若思”有严收宗庙的意义,从巽中的若发展到艮中的思,主要的对象是坎中子;安定辞是针对泽水困中的乱,也就是安定车循环,关键还是坎中子;“安民哉”说明了民才是曲礼的主角,安是安住在“泽山咸”中,“执其随”的时候是以黄离和勿用之牛一起完成“执之用黄牛之革”,也就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从艮为山无为地进入到泽山咸,在九年的炼神还虚中逐渐地形成了天山遁的效果,不能操之过急。

荀子是老子的忠实追随者,事实上先秦七子都没有脱离《道德经》,而《道德经》也没有脱离《易经》,必须从《易经》和《道德经》的高度理解荀子思想,才能明白达本还原地理解荀子思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