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性离 无有文字

维摩居士示疾时解空第一须菩提也“不堪任诣”,须菩提向佛解释原委。

须菩提曾经在毗耶离乞食,而进入到维摩居士居所,毗耶离大城指的是雷山小过,须菩提代表着贲其须-归妹以须的转换点,也就是人位的艮,即将在雷泽归妹的力量中进入到菩提道,菩提道就是善复之道,可以将风泽中孚的归正力量发展到天位的艮中,这个时候正是告公用圭的转折点,这个时候正是“往厉必戒”的时候,最戒嗔恚。

须菩提皈依佛陀时,佛陀为说嗔恚之过患,嗔恚所产生的力量很大,神仙喜怒无常就是为了发力而让人难以靠近,嗔恚时告公用圭的力量就被用于山地剥,于是就阻断了回天之路,所以可以坏出世之善心,须菩提解空第一,必然深谙嗔恚之道,须菩提当下悔责忏罪,后证得阿罗汉果。

须菩提乞食时,维摩诘在鉢中盛满了饭,让须菩提取食;如果须菩提取食鉢饭的话就会在火天大有的自我加持之下进入到来反中,就会造成山地剥,而无法摆脱车循环,所以取食在考验须菩提的智慧,维摩诘指点了须菩提“取食四原则”,须菩提不知怎么回答,就置钵欲出其舍,基本上已经作对了决定,具足了菩提道的资格。

维摩诘的“取食四原则”分别是:

首先维摩诘谈到了“食等”,食是火天大有的自我加持,等是士的等级,士分三等:上士,中士和下士,士完成了升等,意味着经历了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所产生的火天大有的自我加持之下成为下士,再进入到人位的艮中成为中士,又在雷泽归妹的力量中成为善为士者,而完成善复,这个过程是“食旧德”,在“食旧德”之后就完成了胜解,善复之后就“诸法等”,乃可取食。

第二个取食原则是“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在经历了坎为水-山水蒙-泽水困诸法之后,因为“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而混而为一成为天水讼,在“其邑人三百户”时进入到天地否,这个时候就“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法相是诸法之相状,坎为水-山水蒙-泽水困诸法各有不同的相状,诸法相都在孚乃利用禴中,而完成了善复就“离诸法相”了,在孚乃利用禴中有法有相,善复而得一时就等同佛性了,而且有了法身,就没有了诸法相,乃可取食。

第三个取食原则是“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指的是已经在“不家食”的山天大畜的力量中,是谓出家,意味着已经进入到了用大牲吉时期,六魔师代表着威用六极时的用行师,威用六极有六种不同的力量,堕是败城阜,与此同时也法度堕了,就于臲卼了,就可以“拯其随”和“执其随”,也就是到了完成善复的时候了,说明了已经完成了“去彼取此”,改变了告公用圭的性质,乃可取食。

第四个取食原则是“证得无诤三昧时”,说明了已经证入“天之道”,可以“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了,于是一切众生都归藏于天而亦得是定,人位的艮中的众甫发展到了“同人”时就都已经“等无有异”了,而且不再进入到“过涉灭顶”时,“终不得灭度”了,意味着不再经历山地剥,乃可取食。

如来所作化人具有“事诘”的功德,也就是在或从王事之后可以从有言发展到视履考祥其旋元吉的高度,所以不需要畏惧,本来坎为水-山水蒙-泽水困没有事诘的功德,但是在“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之后就进入到了天水讼,就有了事诘的功德,人位的艮就在“诸法空相”中,“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所以“不应有所惧”。

文是天水讼-火水未济的境界,字是车循环中的坎中子,“文字性离”还在“归而逋”的阶段,玄同之后还会进入到玄德中,性是反行的生和心的结合,性的出现说明了已经到了明心见性的时节,“文字性离”的目的在严收人位上的宗庙,以完成明心见性;当天水讼发展到了“其邑人三百户”的时候就到了全归的时节,意味着已经于臲卼了,没有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就可以在地雷复的力量中完成善复,天山遁-天地否时就“无有文字”了,文字都完成了归藏于天,就“明心见性”了,此时就达成了“用说桎楛”的宗旨而解脱了,解脱的是至临所带来的苦,此时就“能除一切苦”,自此脱离了孚乃利用禴的有言说时代,而进入到圣人的不言之教中。

维摩诘说是法时,当下就有二百天子得法眼净,天山遁-天地否时人位的艮中已经没有了万和物,天子指的是天水讼,二是震为雷,二反归于娣之后人位的艮中就没有了勿用之牛,天山遁-天地否之后人位的艮中的成员就就远尘离垢了,才能够“分明见真谛”,明心见性时就是菩萨了,是谓法眼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