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居士示疾时天眼第一阿那律也“不堪任诣”,阿那律的意译是“无灭、如意、无障、无贪、随顺义人、不争有无。”因为在佛说法时酣睡,受到佛的呵责,所以立誓不眠,而罹眼疾,以至失明,但是仍然继续精进,心眼渐开,终成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阿那律代表的是玄德进入到雷山小过,在往厉必戒时反行,告公用圭的力量都集中在人位的艮中,所以会出现种种相,由于告公用圭的力量被用于车循环和山地剥,所以观到六道众生,又由于玄德来自于天界,所以阿那律也可以观到天上的景象,只是这个时候还在人位的艮中,还是假天眼。
阿那律是在经行时遇到梵王,什么是经行?静坐和经行都是佛门修持禅定和智慧以消除心的贪欲、嗔恨、愚痴的具体方法,静坐是在静中修定慧,经行是在瑜伽的动中修定慧,两者交替进行,本质上经行是玄同之后再进入到玄德,玄同带着生的力量进入到人位的艮中,正处于艮为山的阶段,由于生的力量是告公用圭的力量,所以瑜伽时的深吸可以造成光爆,而可以在光爆中快速地长养能量,佛在世时对静坐和经行都同样重视,甚至在修智慧时经行的修法更胜于静坐。
梵王出游必然带着四大天王,力量俱足,与万梵俱时会放“净光明”,“净光明”是生的力量所形成的光明,可以产生高画质的画面,质地极端的细腻,观到的珠宝、王冠、绿林都超乎任何高清画面,美不胜收,金刚经所谈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针对梵王和四大天王所产生的“凡所有相”,因为都是来自于梵王的相,都属于作相,所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梵王问阿那律的天眼到了什么样的境界?阿那律回到道可以“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维摩诘当时也在场,问道:“天眼所见是作相,还是无作相?”并且补充道:“如果只是作相,那么就等同外道五通。”与此同时维摩诘指点阿那律道:“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
要没有作相就必须在艮为山时如如不动,这个方式“即是无为”,无为才能从冥升发展到冥豫成,只有在冥中完成善复才能见到如来,真如就是佛性,证得真如就是见如来,而只要出现了作相就意味着在玄德中,玄已经反行入口,就会往泽雷随-水雷屯迈进。
禅定和经行的目的的是为了完成善复,所以经行时不应有四时之见,“不应有见”的见指的是孚乃利用禴中的四时之见,没有四时之见就可以善复,经行也可以恍恍惚惚,就走进了善复。
阿那律一时无言以对。
梵王怀疑“世孰有真天眼者?这是第五层次无法发展到第六层次时常有的怀疑,怀疑是否有更高的境界,因为执着于作相,就只能往泽雷随-水雷屯发展,就与善复背道而驰,绝对无法完成善复而见如来,就会怀疑是否有真天眼?维摩诘很肯定地告知梵王:“确实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只有到了天位的艮中时才有真天眼,而可以悉见诸佛国,而只要在三昧中完成善复就没有分别心,没有净染之别,不仅是天地否是佛果净土,从天地否进入到天雷无妄时人世间也是佛国净土,这就是真如平等之理。
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马上就明白了无为的道理,能够成为严净梵王实际上已经是玄德,具足“冥豫成”的能力,只需名师一指点就可以更上一层楼,就可以改变告公用圭的性质和方向,完成天山遁-天地否时就是真人了,所以“忽然不现!”因为完成的是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两者都是吾的任务,已经没有王的事情,玄德所率领的天众一发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不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