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维摩诘所代表的善为士者不能离开本位,所以时化菩萨代表维摩诘前往众香国,在免检香积佛的时候按照维摩诘所教的方法行礼如仪,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国大士们的香钵盛满香饭,付与时化菩萨,用以在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乐小法者得弘大道。
当时座中九百万菩萨一齐发声道:“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九百万菩萨代表着告公用圭中的所有菩萨,此时已经完成了“归而逋”的阶段,收卷起坎中子,进入到了天山遁,就到了“其邑人三百户”的阶段,此时已经脱离了孚乃利用禴,即将完成天山遁的全归,而进入到天地否。
九百万菩萨此行是甘临的时刻,香积佛交代道:可以前往,不过,必须做到三件事情:首先是“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著心。”摄汝身香是香饭的效果,香饭具有来反的性质,可以造成匪躬的结果,就会令众生起居于人位的坎中的惑著心,所以“摄汝身香”,只在“劳谦”中,没有“利用行师,征邑国”的想法,也就是只用到禾,不用日,目的是“君子有终”,结束离为火的双向加持,而进入到圣人的不言之教中。
其次是“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本形是“鸿渐于磬,饮食衎衎”时所形成的火风鼎-火水未济,火风鼎还在火天大有的自我加持所形成的食中,火水未济则已经到了饮中,此时人位的艮就陷于十朋之龟所造成的鄙耻中,目的是为了避免山地剥所造成的“再三渎”的现象,释迦牟尼佛“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的目的也正是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才会“敷演道教”,“敷演道教”证明了《维摩诘经》是佛法化的《道德经》,这是《维摩诘经》的核心,如果不“以易合老”,再“以老合维”,就是隔靴搔痒,所以九百万菩萨只能以相的形式出现,不能有形,尽显三十二相,八十好。
最重要的是“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因为雷山小过-火山旅-艮为山中的“十方国土,皆如虚空”,此时诸佛欲化诸乐小法者,兑为泽的菩萨净土全部都纳入人位的艮中,所以“不尽现其清净土耳!”诸乐小法者与诸菩萨已经混为一体,不可轻贱,这是“如佛所言,勿轻未学。”的根本原因,因为一旦轻贱就进入到了孚乃利用禴中,断送了一切众生的善复因缘。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须臾之间从天山遁中的时化菩萨与九百万菩萨就进入到了雷山小过中的维摩诘舍,于是天山遁-雷山小过就发展成为艮为山,而背景力量是火山旅,时化菩萨先在风泽中孚的四时之见中见香积佛,再进入到艮为山,这个时候已经彻底地改变了“饮食衎衎”的特性,因为一众是在自的自我加持之下反行,不具“其羽可用为仪”的性质,所以能够不从天位的坎出发,这就是“依如来功德之力”使然。
“依如来功德之力”之下可以以知临的方式进入到甘临中,带来了“如来甘露味饭”,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由于“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这里的“师子之座”的妙用是将天位的力量节制在人位的艮中,用来“咸其股,执其随”,而避免了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才能够在“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中将“大小多少”归藏于天,在“报怨以德”的原则之下完成天山遁-天地否,才能成为“天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