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道长 小人道消也

彖传对地天泰的卦辞所作的补充是:“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地天泰是“城复于隍,勿用师。”之后的境界,此时已经完成了玄同,而且已经“勿用师”了,意味着已经没有了车循环,在“自邑告命”时进入到了泽天夬的“告自邑”中,所以地天泰是玄德才有的境界,玄德时已经完成了“袭常”,所以可以“常知稽式”,遵守着归藏于天的法则,因此可以做到“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所以泰,此时已经在炼神还虚的阶段。

小往大来是在小已经完成了“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之后的“有言”,在“拔茅茹”之后进入到了泽风大过中,“以其夤”是在艮为山时完成了“列其夤”,在艮为山中震为雷和黄寅分开陈列,黄寅是士,士脱离了震为雷,才能发展成为善为士者,否则就成为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分开来才能进入到泽山咸中,这是地天泰能够完成归藏于天而吉亨的关键。

彖传对地天泰的第一个层次的补充在“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这是在泽风大过的“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时又再度进入到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所以再度出现了“天地交”,这个时候还在天风姤-天水讼的“归而逋”的阶段,只有众甫完成时归,还没有完成车的归藏,所以还会再进入到水风井-坎为水,并且发展到泽水困中,因为还没有发展到于臲卼的程度,离为火的双向加持没有穷尽,所以“而万物通也”。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发生在“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的时候,在泽水困中太上还没有得一,所以还没有皎白如月的明,众甫也没有进入到三昧中,还没有发展到“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所以告公用圭还是可以被用于山地剥,一直要到袭明时“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告公用圭才能一直结为一体,每一次知临道甘临时都可以完成天山遁,意味着就可以进入到唯用震为雷中,不过,这个时期已经可以在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中“复归其明”了,所以告公用圭还是可以发展到同人的高度,也就是说已经可以形成“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已经志同道合了。

彖传对地天泰的第二个层次的补充在“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地天泰的“内阳而外阴”与天地否的“内阴而外阳”的方向刚好相反,内阳是从巽为风进入到水风井-火风鼎,而完成“约纳户牖”,而外阴则是在风泽中孚转换为风火家人中完成“外比之”,地天泰本身小往大来的力量,之所以能够完成“大往小来”而进入到天地否中,则是“朋来,得尚于中行”的“行有尚”,也就是归功于中士的“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在“观我生进退”时完成了去彼取此,才能完成善复;阴阳、内外都是孚乃利用禴的内容,必须脱离孚乃利用禴才能完成天山遁-天地否,而关键就在于“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存指的是水雷屯的荐席,亡指的是天地否的“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内健而外顺”内健就是鬼谷子口中的内楗,指的是开门进入到“饮食衎衎”中,而内健以入律为宗旨,入律的意义是《维摩诘经 菩萨行品第十一》中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于是就可以“入律三春復,朝宗萬里通”,因为“外顺”的时候已经完成了柔弱胜刚强,而进入到了天山遁-天地否。

“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在泽天夬中君子夬夬独行的目的是完成“比之自内”,但是进入到了炼神还虚阶段就不只限于君子的独行了,始终配合着小所担任的渡人的任务,也就是始终以完成天山遁-天地否为宗旨;在“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的时候进入到了离为火,所以“君子道长”,在“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时则进入到了泽水困,所以“小人道消”,而在“于臲卼”的时候在地雷复的力量中进入到了泽山咸中,到了天地否中就整个扭转了局面,成为“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