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山谦

《彖传》对地山谦的卦辞所作的补充分威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从天地焦耳万物通的角度谈地山谦:“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其次是针对“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的特性所作的延伸:“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第三个层次则是从火水未济的“君子之光”的角度来谈孚乃利用禴的终了:“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可谓浓墨重彩,显示了《彖传》对于地山谦的肯定。

为什么地山谦的卦辞中只有亨,没有元?难道不符合先有元,才有亨的基本原则?事实上“君子有终”已经说明了地山谦已经在泽天夬的君子之道中,已经在见道之后从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中转入到了夬履中,甚至已经发展到了有终的阶段,之所以不提元,也正因为即将脱离孚乃利用禴而进入到天道,所以地山谦也是见道之后才能见识到的力量。

“天道下济而光明”是以得一者带着告公用圭的力量以“三十二相”从知临进入到甘临中,不再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就自动完成归藏于天,这是“地道卑而上行”所产生的顶天功德使然,“地道卑而上行”是以雷泽归妹的兑中的“八十种好”进入到雷山小过中的人位的艮中,已经完成了纳聘,而具备了“好遁”的力量,造成了“地涌金莲”的效果,此时已经处于“迟归有时”中,所以必然产生上行的效果,就可以在坤为地-地雷复的力量中完成时归,士就在雷地豫的“由豫”中牵出震为雷的大象之力,而完成“撝谦”,万物就进入到了天位的震中,

“天道亏盈而益谦”中的天道是在山泽损中的告公用圭所形成的大道发展到了亏的时候而“洼则盈”,告公用圭集中在人位的艮中造成了盈,在盈的时候能够“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处其厚”时避免了山地剥,并且于“处其实”时从利己发展到有厉,得以“藉用白茅”而完成了告公用圭的转型,继而得一,才进入到天道,既入天道就可以在损上益下时避免山地剥,保全了天位的大和震为雷,就可以在地山谦的力量中完成自动归藏于天,所以“天道亏盈而益谦”。

“地道变盈而流谦”中的地道是道冲时的人位的艮,从车循环的变中发展到了“洼则盈”,就可以在坤为地-地雷复的力量中完成得一,得一者进入到夬履中而在地山谦中自动归藏于天,进入到天山遁-天地否中,再度进入到“渝安贞”中,再度进入到流谦中,所以“利于不息之贞”。

“鬼神害盈而福谦”中的鬼神是孚乃利用禴中的鬼神,将雷火丰的力量用于“有孚发若,往得疑疾”中,而有了疾病和灾害,而在地山谦的力量中完成了五气朝元之后,就有了元神,而进入到了“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中,进入到夬履中完成了告公用圭的转型之后,就脱离了孚乃利用禴,就可以进入到火天大有的自我加持所建立的福中,不但避免了至临所形成的车循环和山地剥,而且可以自动归藏于天,所以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人道恶盈而好谦”中的人道指的是人位的震,在见恶人时,人位的艮盈满时就“再三渎”了,就只能进入到水雷屯中,所以必须进入到地山谦中完成好遁,将人位的离和坎中子都遁走到天位,就可以以圣人的身份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唯用震为雷中。

“谦尊而光”是在火水未济的车循环中完成“归而逋”的时候,将水天需的酒提升到天位,而完成了“樽酒”,因而避免了“用缶”,就从泽天夬中的“君子夬夬独行”发展到了“君子之光”的层次,就进入到了天水讼中,天水讼发展到了“其邑人三百户”时完成了全归,人位的坎中的成员也都归藏到了天位,就没有了孚乃利用禴的车循环和山地剥的立足之地,所以“卑而不可踰”,而进入到了天山遁-天地否中时就彻底地脱离了孚乃利用禴,而进入到了天雷无妄的唯用震为雷,所以“君子之终也”,这个升华过程都是地山谦的功德。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是地山谦独具的特性,利涉大川的例子很多,风泽中孚、风水涣、风雷益、山天大畜、山风蛊、天火同人、水天需的卦辞中都有利涉大川,火水未济六三和山雷颐上九中也有利涉大川,而地山谦的用涉大川则是易经中唯一的例子,利涉大川是利于跨越坎为水所形成的环地大川,从天位的坎跨越到人位的坎中,意味着已经完成了“约纳户牖”,再从人位的坎跨越到天位的坎中,用涉大川的关键在用,也就是完成了“弱者道之用”,而从人位的坎中发展到了天位的坎中,乃至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说明了地山谦中有吾和士的“语行相应”共同完成引和渡,意味着已经具备了十行中的真实行的能力,而“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利涉大川还在自利中,用涉大川则已经可以自利利他了。

“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是地山谦的心法总持,“不富”是不发展到山泽损中,就可以免于至临,进而免于车循环和山地剥,所以没有孚乃利用禴中的火风鼎-火水未济-火泽睽-山泽损,而只有见道之后的火山旅-火泽睽-火雷噬盍的力量,所以此时的“利用侵伐”的核心在用,也就是完成“弱者道之用”,而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而在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中完成了“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说明了其中具有“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性质而“无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