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驮菩萨

韦驮菩萨是步入菩提道的关键角色,菩提道正当于炼神还虚的阶段,韦驮菩萨被视为守护真谛者,也就是能够完成“去彼取此”语行相应者,韦陀菩萨手持金杵,说明了具有用缶的力量,“无所往”的时候也就是“其来复”的时节,而可以迎来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所以韦驮菩萨具有降魔的威力。

韦驮菩萨的名字指出了韦驮菩萨所代表的力量,韦指的是山天大畜的日闲舆卫,说明了不到山天大畜,不会见到韦驮菩萨,而驮代表着雷水解的“负且乘”,驮是负物,乘是天位的大骑乘者人位的大,“负且乘”意味着告公用圭的力量都集中在人位的艮中,“负且乘”时是“以奇用兵”的时节,也正是“正复为奇”的时候,可以藉以完成“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见小曰明”是完成天山遁-天地否,“守柔曰强”则是告公用圭在地雷复的顶天功德中归藏到泽山咸中,“见小曰明”时就完成了见道,所以韦驮具有菩萨的身份;而韦驮菩萨的另外一个译名是韦陀,陀是泽风大过中的有它在地雷复的父母之力中完成善复为妖,时间点落在泽风大过,无论是韦驮或是韦驮都在说明具有菩萨的身份,已经在菩提道上,修行人要到步入菩提道时才会得遇韦陀,得遇韦陀说明修行已经笃定大功告成了,因为已经可以“艮其辅,以中正也”,乃至可以“咸其辅颊舌”而得一,就见道了。

韦驮菩萨从罗刹鬼手中夺回佛牙舍利子也说明了韦驮菩萨与雷水解-火雷噬嗑的关联性,罗刹鬼指的是火水未济,火水未济的存在说明了没有打破孚乃利用禴,以至于山天大畜所产生的告公用圭被持续用于山地剥,火水未济所夺走的佛牙是“豶豕之牙”,意味着天位的坎中的士进入到了人位的坎中,丧失了佛牙就说明了士无法完成“利涉大川”,就失去了见道的机会,所以见道前必须在田获三狐时随着告公用圭的力量进入到人位的艮中,就进入到了“观我生进退”,一旦完成了士进三退,就具备了完成告公用圭的归藏于天的条件,完成了告公用圭的归藏于天,自然也可以完成天山遁和天地否,所以追回佛牙是韦驮菩萨的护法功德中最关键的一步,此举是见道的关键,没有了火水未济就可以从火风鼎-火水未济-火泽睽的用火模式转化成为火山旅-火泽睽-火雷噬嗑的用火模式,也就是从火天大有进入到山天大畜。

护法韦陀是在人位的艮中的身份,到了天位时就是韦驮菩萨,虽然身份变更了,但是护法的能力不但没有衰减,反而发展到了另外一个高度,人位的艮的门中的护法是保证归藏于天,而在天位的坎中的护法则是保证不退转,韦驮菩萨之所以能够保证不退转归功于玄从玄同进入到玄德中,也就是玄从天位的艮中进入到天位的坎中,而已经完成了五气朝元的玄这个时候已经是见道者,已经得一了,进入到了天位的坎时就是安道者,得一等同佛性,见道者带着佛性进入到天位的坎中时带来了如如不动的特性,为韦驮菩萨的护法披上了佛光,所以可以保证不退转。

为什么见道时就如如不动了?因为语行相应之下已经完成了“弱者道之用”,邑人的口已经被士隔离在天位的艮中的极乐世界,处于“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中,就没有了用武的必要,只需要藉着告公用圭的印就可以达到顺的目的,退转时反而造成孚乃利用禴的复辟,就失去了见道的境界,相反的,吾的无为不但能够得到坤为地-地雷复的力量,并且可以保持“利见大人”的境界。

在玄德中韦驮菩萨实际上已经处于辟支佛的境界,对于声闻乘而言辟支佛已经是究竟,但是对于大乘菩萨而言辟支佛境界只是一个安道时的暂时境界,辟支佛的相都是立像,意味着立住了自己的根,因为已经完成了五气朝元,已经见道,所以立得住。

护法韦陀在告公用圭集中在人位的艮中时就已经出现,但是韦驮菩萨却只面对见道起修的修行人,韦驮菩萨在运用“菩提心印”时已经在第七地远行地的无相行中,“菩提心印”就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只是单纯的“甘临”,此时已经远离世间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也就是已经从“袭常”进入到“袭明”了,于是就具备了唯用震为雷的条件,即将入不二法门,在入不二门之前都在韦驮菩萨的护持中,所以韦驮菩萨的誓言是:“我愿守护佛法直至最后一人,哪怕历经万劫不退转。”这里的最后一人就是领有天命以圣人的身份进入到人位的震中的圣人。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