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背诵心经,但是对于心经的内容却完全陌生,至多能够达到似懂非懂的程度,而无法与菩提道相应,相应才能获得其中的力量,不相应就只能隔靴搔痒,已经看懂了《道德经》的学人们得天独厚,已经可以一眼穿透心经,这是因为道法中的见道-安道-得道相对应于佛法中的菩提道,在这个层次佛道无别,所以在菩提道的代表作的心经中也可以找到对应于见道-安道-得道的境界描述,此时际学人们在不同的经典中千回百转,其实谈的都是同一件事,相应到了一定的程度时自然就会豁然开朗,同样也可以达到三世诸佛所获致的境界。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的眼界是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所形成的界,意识界则是认识对象的六境和由此生起的六识所产生的界,从易经的角度来看眼界指的是雷山小过的人位的艮中的目,目在天山遁之后已经进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了人位的艮,于是就“无眼界”了,天山遁则发展成为天地否,因为这个过程发生在冥升中,所以在“无意识界”中,当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发展到了天位的艮中时就完成了见道。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无明指的是山地剥之后所造成的“小有晦”,完成了见道之后小已经“见小曰明”了,所以“无无明”,此时已经在天山遁-天地否中;“亦无明尽”指的是“劳谦”时已经脱离了孚乃利用禴,所以就结束了无明,但是安道时虽然脱离了天位的艮中的自,从玄同进入到玄德,在正常的情况之下不会出现至临,就没有车循环和山地剥,也就不会出现无明,但是泽风大过和雷山小过时都会产生离为火,又会进入到孚乃利用禴,无明并没有完全终结,所以“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中的老死是孚乃利用禴中的特有表现,玄德脱离了自,在不退转的情况之下是没有至临,就不至于产生老死的现象,但是泽风大过和雷山小过都有离为火,所以都会再次兴起孚乃利用禴,就会再度出现老死,所以“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中的苦集灭道是小乘才有的四圣谛,到了安道时已经进入到了中乘,脱离了孚乃利用禴,而且也脱离了天位的艮中的自,所以“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的智是能够将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用于车循环的士,与此同时也能够完成“利涉大川”,而进入到知临的境界,这就是老子口中的“知人智者”,智者既可以在“归妹愆期”的时候“求小得”,也可以在“迟归有时”的时候“大有得”,既是黄能,也是大能,可谓炼神还虚的全能者,安道时脱离了天位的艮中的自之后士就无法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所以出现了“无智”;而吾则是在无为中完成“见小曰明”,而完成了五气朝元,随后就从玄同进入到玄德中,吾进入到“原筮”中恢复了小的身份,所以吾是老子口中的“自知者明”中的“自知者”,“自知者”是无得者,吾虽然在告公用圭中,却是无将大车中的神,在完成了山地剥之后就进入到了风泽中孚中成为吾,在完成了“守柔曰强”而“利见大人”之后又独自驾驶着舟完成天山遁-天地否,所以吾自始至终的是“无得”。
在安道中无为无得的吾,“以无所得故”,所以能够成为“菩提萨埵”,也就是觉有情的大菩萨,而且吾与士在语行相应中“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也就是依着智慧到彼岸,此时在“用拯马壮”时所产生的心在“无所往”时已经成为物,所以“心无挂碍”,没有了任何的碍障,而因为心已经“无挂碍故”,所以在“用其光”的时候始终可以“复归其明”,而不会进入到至临中,所以“无有恐怖”,而且“复归其明”之后因为没有了心,所以只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相中,所以在“袭常”中就得以“远离颠倒梦想”,不会“攒蔟五行颠倒用”,而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而从“袭常”发展到了“袭明”时则已经彻底地脱离孚乃利用禴,也就完全地“远离颠倒梦想”,这个时候就“究竟涅磐”了,心涅槃时就没有了车循环和山地剥,才能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唯用震为雷,这个时候就得道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