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
《诗经》和《礼记》谈的都是易,举个例子来说《诗经》中人人都可以朗朗上口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窈窕淑女指的是雷泽归妹中的归妹,也就是姹女,这个归妹是入于穴的不速之客三人行已经完成了卜兆,形成了十朋之龟,而就有了婴儿,意味着已经到了婴儿姹女来相会的时节了,即将在慈幼的父母之力中完成时归,而这位君子则是安道时的君子,好指的是天山遁的好遁,不是喜好,而是完成好遁,这里的逑也不是追求,如果是追求,那么就不属于君子之道了,好逑指的是要完成“好遁”就必须完成逑,逑是将“求小得”中的求载到天位的震中,有所求的是心,求心造成了勿用,以至于只能小得,而无法“大有得”,也就是说必须完成天山遁-天地否才能进入到君子之道,所以非常珍惜雷泽归妹中的姹女,有了婴儿姹女的相会,才能在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中完成“观颐,自求口实”,自的至临才算功成果满,“自求口实”说明了在完成了“求小得”,能够“处其实”,实的意义是已经可以在母的力量中将代表车循环的宀和代表车循环的力量之源的贝归藏于天了,才能进入到天山遁-天地否,就完成了冥升而可以见道了,而观颐”时已经完成了士的“利涉大川”,才能进入到风地观的观行中,说明已经完成了“自求口实”,而可以进入到君子之道中了。
从之前的“《礼记 曲礼》中对雷山小过中的难关所采取的对治措施”一文中已经可以看到在《礼记 曲礼》中《易经》被聚焦在雷山小过的礼中,范畴更为精确,描述更为细腻。
“不学礼,无以立”是孔子对儿子孔鲤的庭训,孔子为儿子取名为鲤,意涵鲤鱼跃龙门之意,鲤鱼跃龙门之后就“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了,进入到泽山咸中就奠立了得一的基础,继而在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时就见道了,所以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期许是见道,自然话里话外都围绕着见道。
“不学诗无以言”,有言建立在孚乃利用禴的三足鼎立上,先学《诗》就具备了炼神还虚基础,诗代表着孚乃利用禴,当“有言”发展到了寺的时候就到了“升虚邑”的时候了,继而学《礼》,因为《礼》是见道的根本,不能见道就无法立在天位的大中成为天神,所以兹事体大。
陈亢之所以能够“问一得三”是因为要从诗发展到礼就必须完成坎中子的“升虚邑”,孔子虽然没有明言,但是陈亢已经悟到了坎中子必须进入到人位的艮中,才能进入到了雷山小过的礼中,如果不能“远其子”就谈不上人位的艮中的礼了,礼中有示,因为已经进入到了“神纪”或“道纪”中。
易是日月,在孚乃利用禴中用的是日和月,相对而言孚乃利用禴中的变易很容易,到了雷山小过的礼中就进入到了难中,车循环中的“大小多少”都集中在人位的艮中,所以需要神纪来禁,示率同三和子进入到了火山旅的林中时就发挥了禁乱止暴的功德,就禁行令止了,于是就步入见道之旅。
“一问三得”是通达了《诗》和《礼》的成果,而通达了《道德经》则可以知道“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难是轻诺寡信的结果,见道必须反其道而行,所以《礼记 礼运》谈“讲信修睦”,信是人助,也就是不将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用于用拯马壮就是讲信,于是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的信就成为道源功德母,而“鸿渐于陆”的时候能够在礼中修睦,睦是恭敬和顺,“九族既睦”时九就恢复成为八,八所率领的告公用圭是以归藏于天为宗旨,于是“平章百姓”时就可以因为完成时归而“来章有庆誉”,于是再“视履考祥其旋元吉”时就“大有庆”了,也就是见道了,所以在难中时“圣人犹难之”,却可以因为“讲信修睦”而“终无难矣”,所以“讲信修睦”可以说是《礼》的核心。
《礼记·礼运》非常重视“讲信修睦”,提到:“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完全符合老子所说的:“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的道理,因为唯有“讲信修睦”才能得到“人利”,士才能藉着“人利”而形成“用人之力”,也就是在人利中完成天山遁-天地否而见道,而士在安道时才能不争,因而可以“配天古之极”。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