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礼》首句开宗明义地强调“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作为《曲礼》的基调,三者是炼神还虚中的三部曲,乃见道和安道之道,简单地说《曲礼》是炼神还虚时的礼,炼神还虚是得道的基础,所以《曲礼》为《礼记》之首。
《曲礼》的第一层基调是“毋不敬”是莫不敬的意思,具有强烈的禁止性质,因为敬是脱离孚乃利用禴而完成见道的关键,所以离为火也谈到“履错之敬”,才能避免“往不胜为咎”的问题,所以敬是完成天山遁-天地否的关键,敬是“敬以直内”,指的是炼神还虚时能够才归妹愆期进入到迟归有时中,所以有了敬才能在安道时立在天位的大中,而拥有自己的神位,敬具有敬谨的意思,也就是在雷山小过的礼中一丝不苟,所以《礼记》的基本精神是一丝不苟,一丝不苟地将马和虎引导到天位才能脱离离为火。
力量中的敬则是在火天大有的力量中中完成“系遁”,而在山天大畜的力量中“敬以奇怪”时在“有厉”中,“人系其心于已”而完成“拘系之,乃从维之”,于是就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利己”,因为唯有如此才得以进入到泽雷随的唯用震为雷中,所以“毋不敬”也指的是不可以免于“以奇用兵”,“以奇用兵”的目的是“摄心”,继而完成“以正治国”,“以正治国”时的敬就具有“守义”的性质,这个时候才能谈仁慈,没有“敬以奇怪”的过程就没有仁慈可言,而“入于穴,不速之客三人来”的时候就必须知道“其羽可用为仪”的道理,雷山小过中的仪轨是将车和九归藏于天的方法,“守义”才有“敬之终吉”,也才有真正的仁慈。
《曲礼》的第二层基调是“俨若思”,俨也是敬的意思,不过,俨是藉着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来严收宗庙,对象是人位的坎中的宗和人位的震中的庙,将宗庙严收到人位的艮中,也就是纳入雷山小过的礼中,就结束了泽风大过的义,而完成“同人于宗”,就可以进入到人位的艮的门中,而完成“同人于门”,也就是说“俨若思”是天火同人的内容,已经在山天大畜的力量中,而结束了风火家人的时代,就没有了孚乃利用禴的若,而得以进入到思中。
若指的是雷火丰的“有孚发若”时进入到孚乃利用禴的巽中,在孚乃利用禴中完成齐,目的是得一,所以齐乎巽的目的是见道,但是“有孚发若”中有山地剥,所以会造成“往得疑疾”,只能在风泽中孚中发展到“有疾”的高度,为了见道,就必须脱离孚乃利用禴,为此就必须从火天大有发展到山天大畜,才能在坤为地-地雷复的力量在完成“冥升”而“升其高陵”,在此之前“三岁不兴”,“三岁不兴”发生在归妹愆期中,这个阶段在孚乃利用禴中,因为山地剥而无法发展到同人,“三岁不兴”的目的是士的安行,士是我,彻底地完成了我的志心,才能在进入到由豫时“不疑其所行”,因为“勿疑”才能完成“利涉大川”,而必须在遂志时才能做到,遂志才能无我,并且才能在见道之后进入到安道中,所以齐乎巽是完成冥升的必经过程,所以修行过程中在见道前不免于告公用圭所形成的天劫,而安道时也不免于丹所形成的雷劫,直到完全地消陨了雷火丰-离为火,才能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唯用震为雷而得道。
思是“贲其须”转入到“归妹以须”时的状态,所以思作“多须貌”解释,此时已经从交中回到了直中,而可以迎来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这个时候已经经历了“来反”,以至于在通过玄牝之门时在“匪夷所思”中,所以进入到了泽山咸的“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中发展到了思的时候不但已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最重要的是已经“思无邪”,意味着已经脱离了风泽中孚,没有了“豮示之牙”的障碍,而可以“冥升”而见道,在“何天之衢”中明白四达,而可以慎思明辨,所以孔子说“天下何思何虑?”因为这个时候已经完成了“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也就是已经“全而归之”,已经见道了,所以还有什么好思虑?所以思是容的前身,这个时候什么都容,就是“兵无所容其刃”,容不下山地剥,容是时候已经在“袭常”中而可以始终完成归根复命,所以“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因为“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所以“道乃久”,同时已经用其光时可以复归其明而无遗身殃,没有山地剥,所以“没身不殆”。
《曲礼》的第三层基调是“安定辞”,前二者都属于见道的礼,此时已经属于安道的礼,此时已经在“冥豫成,有渝”中,“有渝”是有瑕疵,此时因为已经完成了“复既命”,也就是完成了归根复命而见道,为了避免受到自的影响,所以在“失道而后德”时进入到“渝安贞”的安道中,安道中虽然有瑕疵,却一直在仁义礼中。
安是静,“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静是在吾和士的语行相应中完成归根复命,士在观行中率领着告公用圭完成“守柔曰强”,吾则在无为中完成“见小曰明”,合力完成了得一而见道,而士在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中完成利涉大川,并且在见道之后进入到“袭常”中,始终可以如是“复命曰常”,安道时士在天位的坎中如如不动,成为袭常的关键,龙就不至于反行而造成有晦,是谓“知常曰明”。
定是正宀,宀代表车循环,正宀就是完成“咸其辅颊舌”,车循环是用拯马壮所形成的心的产物,所以实际上定的是心,所谓的“无时不在定”就是无时不在摄心中,摄心是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的功德,必须除去乱才能定,摄心时吾就可以归于诚,也就是完成“有言”的时归而发展到“冥豫成”,所以定是“冥豫成”的基础,五气朝元是在定静中完成,定中的正是一止,一是得一的吾,止是已经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的士,安道时已经等同于道的一进入到了天位的坎中,一与士同在,而得一者是吾,所以实际上是道、吾和士都同在天位的坎中,这个时候只有士在“观我生”的观行中,观的是“不可涉大川”的我和地雷复的“素履往”所带来的生,在天地否行着一切无所著的无着行中,在泽雷随中行着自利利他的二利行,在泽风大过中行着“成就种种化他善法”的善法行,并且在雷山小过中行着“语行相应”的真实行。
辞是安道时的产物,不到安道就只有言说,必须在玄同时完成了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之后进入到玄德的知中才有言辞,“病、恐、忧、怒、喜”五种变化都属于言辞的范畴,安道中的“归而逋”就是“辞贵奇”的结果,也就是在天水讼中“以奇用兵,以正治国”时是在泽水困的辞中,辞有一个关键的作用,那就是完成“弱者道之用”,而完成“全而归之”,就进入到天山遁-天地否中,这是得道的必经过程,在辞中发展到“心行灭处言语道断”时而且没有了雷火丰和离为火,尽皆熄灭时,就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的不言之教中,这个时候就得道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