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识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养志法是在水山蹇-风山渐中谈养志,士和心都齐聚水山蹇,就到了必须转变告公用圭的性质的时候了,所以必须养志,养志不同于立志,立志是向下发展,以人位的震为目标,养志则是向上发展,以育阳和得一为目标,第六层次前都是立志,到了第六层次就必须开始养志,养大志,成真,成圣,养是藉着或承其羞将人位的艮中的羊和八归藏于天,在泽山咸中养志,所以养有归的意思,养志的时候必须将十朋之龟和羊都运送到天位,十朋之龟在泽山咸的会舍的养育之后到了天位的艮中就成为灵龟,舍尔灵龟是从风泽中孚发展到风火家人-风山渐-泽山咸-天山遁-天地否,而观颐是风地观中观其所养,观其所养是在观我生进退之后进入到观我生中,得一时再进入到天位的艮中,这个时候就通达了,所以养也有通达的意思,养志必须一直发展到得一,才算完成了善复,善复是炼神还虚的过程,养志中谈一,谈通,谈达,而不谈专,因为专是深入则专,专是进入水雷屯的心法。
王有所欲的时候就进入到了孚乃利用禴,车循环发展到了来反时告公用圭被用于山地剥,山地剥完成了折其右肱,就完成了私有,而私有的基础在坎中子,所以存是有,有是存,折其右肱之后就匪夷所思了,十朋之龟于焉诞生,这个时候心在凵中,产生了弗克违的效果,思已经处于婴儿状态,已经到了容的程度,也就是入于幽谷了,可以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而进入圣人的领域了,不到入于幽谷的程度就无法通过回天之门,所以“思心之不容,是谓不圣”,如果以为大度能容,不去严收宗故宗庙,以通过回天之门,反而造成真正的不容。
志是告公用圭,欲是车循环的产物,在车循环中,告公用圭成为欲的使者,才有了山地剥,进而造成了有疾,而无法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因为欲是以进入水雷屯为目的,虽然已经发展到了入于幽谷的程度,也不会通过回天之门而回天育阳和得一,以至于长于小乘心法者无法认识到时归的重要性,这是小乘和大乘最高的分别,其根源就在于“志者,欲之使也。”因为多欲就会长于立志而忽于养志。
欲多指的是丹成为车循环中的反复来反者,人位的震被用在习坎中,而不断地陷于凵中,就造成了心散,欲多则心散不是因为行欲造成了心散,而是因为士和心自战其地,造成了山地剥,山地剥之后就无战了,所以心散则志衰,一方面是因为告公用圭的力量经历了山地剥的剥除之后,告公用圭自然就衰减了,以至于无法发展到天位的艮中,只能达到有疾的高度,所以虽然有了思,可是却不能通达,不到天位的艮中就不能通达,另外一方面是坎中子没有完成反归于娣,还分散在人位的坎中,保持着三才阵势,就无法远复到天位的艮中,只有天地否能够完成远复,何以故?只有天山遁拥有2个有厉,才能完成天地否,所以散地必须一其志,完成三星在天才是第一要务。
一其志而通过回天之门就不至于在旁门左道中彷徨却顾,顾是回顾,指的是完成了回,意味着冥豫成了,完成天山遁了,得一了,城复于隍就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人位的震没有用作已事遄往-使遄有喜,就不会在车循环中循环往复,就可以用上有厉,而有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王的告公用圭就转变成为圣人的告公用圭,就可以事理通达。
理达则和通,因为运用的是静和,“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就和通了,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乱气烦于胸是告公用圭所造成的生理性反应,胸满气溢,难以呼吸,这是因为没有卷藏人位的坎中的成员,和通在内修时可以在泽山咸中养志,在外修时可以藉着告公用圭进入到人位的震中,这个时候就是孙子兵法中的任势者,知人善任者即雷水解-火雷噬盍中的士,“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善复和正复的告公用圭将人位的艮中的石转动到天位的艮中就可以进入到唯用震为雷中,外以知人变得轻而易举。
炼神还虚的养志过程让心通达,不但不会陷于凵中,而且得到了育阳的机会,进而成为天下神器,知人是告公用圭在完成了唯用震为雷,既完成了分,也完成了明,于是就天下大白了,识是识众寡之用,《孙子·谋攻》:“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众是火地晋形成的众允,完成了风泽中孚之后就变成了寡,意味着已经在风火家人中完成了高尚其事,识众寡之用是完成善复,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提出了善复为妖与正复为奇的区别,善复是第六层次的内容,正复的第七层次及金刚道的内容,能够识众寡之用,能够胜,就为金刚道奠定了基础,炼神还虚之后识神成为元神,就能够了了分明。
要进入到人位的震中就必须先藉着告公用圭养气志,将水山蹇发展到风山渐,再完成天山遁,最后进入天地否,知人气盛衰是将五气发展到冥豫成而完成五气朝元,就避免了车循环所造成的衰,所以在泽山咸中养其志气,在天位的坎中察其所安,安节是时候车循环已经归而逋了,察其所安是天位的坎在“钻开玉柜明消息”,因为用冥如在柜中,不知阴阳消长,所以必须确认车循环是否反归于娣了,也就是确认坎中子是否上来了,养其志气和察其所安都是为了知其所能,知其所能是藉着告公用圭将人位上的能复归于天,能是黄能,也就是以甲的力量进行军争,所以能代表了争,雷火丰在发展成为离为火之后造成了折其右肱,就有了黄能,而能够在人位的坎中完成各种的有,必须藉着告公用圭的转型,而将黄能推送到天位,人位上就没有了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志如果不能通过或承其羞的方式回天养志,那么五气的心气就不能在艮为山中固守,意味着将会往山地剥发展,无所往则固,固是时候十朋之龟和丹都在口中,这个时候就靠谨其守的功夫了,谨其守是完成告公用圭的转型的基本功;五气的心气不固,就在薰心时往山地剥发展,经过了山地剥之后,自然就会思虑不达,因为已经丧失了羊,那么就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而无法发展到天位的艮中,就谈不上通达了,思虑不是思考,凡夫的思虑无法形成思曰睿-睿作圣的成就,思是容的境界,已经到了可以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的时候了,时归之后就可以进入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虑是告公用圭所造成的既忧之的结果,就必须谋思,也就是以雷水解-火雷噬盍完成或承其羞和时归,才能成圣;如果思虑不能发展到天位的艮,就无法育阳和得一,就不能通达,只能在有疾的高度运作,贝中的人位的震就会不断地被用于用拯马壮,进入车循环,就会志意不实,不但不能成圣,而且凡夫在有孚不终的心法的影响之下很难成为人物。
志意不实是孚乃利用禴时期的主要表现,由于人位的震的不实,以至于在人位的艮中的应对进退就威而不猛,不猛是不严的意思,指的是无法严收宗故宗庙,以至于不拯其随,其心不快,始终在人位的坎中留个子,就难以打破三才阵势,所以孚乃利用禴可以保持三十年之久,应对不猛就会在水山蹇的来反时形成山地剥而造成志失,因为始终在车循环中,五气就虚弱,从练气化神跨入炼神还虚的关键在坎中子,不能严收坎中子,那么炼气化神发展到了最后就丧其神,丧羊于易的同时也没有了神,没有办法构成元神,十朋之龟出现了之后意识受到了抑制,就会不真切,不真切就只能在四时之见中运作,虽然有泽山咸中的参会,却因为有疾而无法得一。
养志要从安己入手,安己指的是山天大畜的利己,利己会造成已事遄往-使遄有喜,安己才能在有厉中,才能产生天山遁的力度;己安时人位的震就不再他用,稳固不动,于是志意实坚;志意实坚才能威而猛,不会造成分威,于是神明就能够固守在火山旅中,示入林中而成禁,就产生了禁乱止暴的效果,分是军争的结果,指的是人位的艮中的分众和人位的坎中的分利,分是迂直之计,“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迂直之计是化迂为直的计策,从交的力量中转入直的力量,并且完成了以多问于寡,寡的字形说明了已经在车循环中完成了分,并且进入到直中,这是分众,分利则是将利生子转变成为利出否,就可以完成出自穴和天地否,分众和分利靠的都是示,禁是示的静态功德,分则是示的动态功德,合起来就是或承其羞的内容,这个时候属于用间的范畴,孙子兵法将用间称为神纪,因为这是属于神级心法。
养志法七十就是或承其羞的心法,养志法已经属于第六层次的炼神还虚的心法,神在火山旅中必须谨其守,才能完成分,分是炼神还虚的关键,分是以分和为变,完成分利和分众,分利是廓地,让坎中子能够离开人位的坎,进而完成三星在天,天地否时就完成了廓地,分众是完成掠乡,也就是完成革言三就,水乡泽国都进入到水山蹇,完成三星在天,就结束了有言,而完成了分利和分众则可以进入到唯用震为雷中,分利和分众的关键在于示在火山旅中谨其守,就完成了告公用圭的转型,这就是养志的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