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道德经

  •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

    本章的关键字是左右,左右指的是《易·泰》:“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左右发生在“观我生进退”时节,即将进入天地否,也就是完成善复的时节,此时正是孙子兵法中的用间时节,用间是非常关键的时候,决定了有道或不道,所以非圣智不能用间,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三十一章是进一步地说明“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的根源在用兵,兵是人位的离将震为雷向上推送,成为来反的釜斤,如果震为雷完成了三星在天就成为天下神器,而用于来反时就成为不祥之器,成为山地剥的利器,而无法发展到视履考祥其旋元吉的高度,完成了火山旅-山地剥之后,不祥之器变成了物,物是勿用之牛,陷在凵中,久暴师之后就产生了十朋之龟,因为久经车循环而膨胀的十朋之龟与震为雷在一起就成为恶,震为雷就由不祥之器升级成为恶,有道者是士,士不愿意旅于处,“见恶人”时就必须回到天位的坎中完成见,才可以进入到人位的震中成为仁者,所以论语里仁篇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火风鼎所造成的恶食和车循环所造成的恶衣是道的一环,目的是是进入到人位的震中成为仁者,所以论语里仁篇的结论是「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人是在火风鼎之后就成为仁者,恶人是在车循环之后成为仁者,成为仁者才能避免不道早已。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君子是地雷复在孚乃利用禴中的身份,君子在离为火的双向加持中夬夬独行,居是居于人位的坎中,在人位的坎中时就会用拯马壮,就会师左次,进入到车循环中,师左次的时候就进入到了交的力量中,就在车循环中,而无法直接通过回天之门,所以车循环被视为左道旁门,却是君子的主力,所以君子居则贵左;

    兵字的上部是斤,指的是震为雷在来反时成为釜斤,所以用兵者指的是在直的力量中反行入口的来反者,雷火丰是直中直的力量,也是最基础的力量,雷火丰发展到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的时候,告公用圭的力量被用在“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就造成了“折其右肱”,所以用兵者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兵者出现在车循环中,震为雷成为来反的斧钺,可以造成山地剥,以至于无法完成冥豫成,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山地剥造成了丧羊于易,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也就无法达到视履考祥其旋元吉的高度,所以兵者乃不祥之器;

    “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在火山旅中的遇和在艮为山中的雨都是在进行加持,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水风井-火风鼎中的尊贵身份,兵者并不是君子之器,只有在“有愠”的时候不得已而用之,因为没有完成我执的突破,还有坎中子,所以才会不得已,不得已的时候就无法冥豫成,愠是恚,指的是告公用圭,告公用圭时才会用兵,不得已而用之的时候必须以恬淡为上,淡是离为火的双向加持,恬是咸其辅颊舌,恬淡是以完成时归、育阳和得一为目的,恬淡意味着不敢为天下先,淡泊名利了,没有那么强的利己心才能有利于善复。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胜是天地否,美是甘,天位的羊和人位的都一起进入到了人位的艮中,指的是甘临,已经完成了天地否之后就不再于甘临时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中,如果发生了以之为美的事情,就属于“美人之贻”的范畴,美人之贻是“贻我彤管”,彤是丹被用在车循环,归妹以须又回到了贲其须,管是在山地剥之后只能发展到泽雷随的官有渝的境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属于乐杀人,胜的时候已经在天地否中,而天地否时已经得一了,具备了真人的身份,如果以真人的身份来反,重新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那么就是乐杀人,因为胜兵是霸王之兵,霸王之兵的反行可以造成灾害,所以这个时候必须有“岂弟君子,民之父母。”的认识,不可以再接受美人之贻。

    什么是乐杀人?乐指的是系辞中的君子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乐是直的力量中的内容,喜则是交的力量中的内容,乐是雷地豫时“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乐的本质是为了完成冥豫成,所以必须发展到无所往的程度,两个意识完成了经书的教学,经历了泽水困的乱而成为爻,才能学成归国,乐本身是崇德的力量,在乐中反行就会造成杀人,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被用作来反,也就是用在杀上,杀是雷火丰的必然结果,“不丰不杀”,当雷火丰发展成为离为火的双向加持时就会产生“丰其沛,日中见沬;折其右肱,吉。”的结果,天位的离和人位的离产生了冲突,造成了折其右肱,《中庸》所谓的“亲亲之杀”指的是雷泽归妹中的归妹愆期时在车循环中的山地剥,也是雷火丰的效果使然,必然要发展到无所往的程度,雷泽归妹中的雷火丰才会完全消陨,消陨的目的是避免地火明夷的登,“先登于天,后入于地”就回在车循环中打转,取而代之的是地雷复,“战隆无登”才能完成时归,婴儿姹女才能完成亲事,才有天雷无妄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乐杀人者是在直的力量中的反行者,白被用在来反,造成了山地剥,于是就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无法进入到天雷无妄中,所以不可能在天雷无妄的天下中得志,得志指的是山火贲的“‘白贲无咎’,上得志也。”第六层次时的白贲已经发展成为有垢真如,必须完成善复而得一了才能证得,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对真如的描述,得志就是证得真如,必须完成善复才能证得,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的第一句话即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不能证得的关键在于习坎,习坎自动会将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挹注到天位的震中而重新入于穴,不断地“朴散则为器”,所以开悟的关键在打破习坎,到了第六层次就可以看到打破习坎的好处,不会莫名其妙地成为乐杀人者,在王假有庙时期和用大牲吉时期,太上都在下知有之中,也就是上得志中,当太上在亲而誉之的时候就进入到了泽雷随-水雷屯中,就失去了上得志的机会,尤其是到了第五层次难胜地开始就在畏之中而成为乐杀人者,以至于无法得志于天雷无妄的天下,就到了完成善复以恢复如来智慧德相的时候了。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吉事是师左次完成了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师左次的时候师出以律,按照规律完成出自穴,并完成了四时之见,善复时则完成了否臧凶,否是天地否,臧是归藏于天位的艮,在归藏前必须完成臣子化,目在无所往的时候成为臣,才能完成遁,士和口都遁走到天位才有了吉事,所以吉事尚左;

    凶事指的是“迷复,凶,有灾眚”,就会造成“折其右肱”,实际上是车循环中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被用在来反,造成了山地剥,所以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偏将军指的是三,三能够完成“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翩翩是在车循环中完成了贵,两只羽手拿走了人就只剩下了扁,不富以其邻是没有离为火的双向加持所形成的富,人位的震被用在车循环,人位的艮中的一和口都被山地剥剥除,只剩下子和士在子克家,所以不富了,这个时候没有危险性,所以可以邑人不诫,到了“朴散则为器”的时候因为已经是白了,所以往厉必戒,不富和不戒的目的是为了进入到泽雷随的有孚在道以明,偏将军在师左次时进入到车循环,三主控着车循环,所以偏将军居左,偏将军只能完成四时之见,并且只能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过程中有十朋之龟,所以偏将军印上是龟;

    上将军是能够完成或承其羞和视生处高的士,本来凶事尚右,上将军却可以扭转告公用圭,将获匪其丑转变成为或承其羞,彻底地改变了告公用圭的性质,偏将军的任务虽繁,却只会每况愈下,上将军才是善复的成就者,士在人位上带着大人虎变的性质,所以上将军印上是虎,士能够完成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进入到泽山咸的居所,并且可以进入到天位的艮的“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中,所以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言指的是有言,有言会造成丧羊于易,所以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指的是“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震为雷在直的力量中反行时带着用拯马壮和积雷成丹的力量,已经成为霸王之兵,霸王之兵进入到车循环之后可以造成山地剥,人位的艮中的众人为之一空,所以杀人之众,杀人的震为雷和两个自我意识都一起陷在凵中,这个时候就在哀中,哀是泽地萃的衣包裹住了两个自我意识,意味着完成了中行,所以进入到风泽中孚的非心中,这个时候就结束了“或歌或泣”的中行,以悲哀泣之因为已经经历了山地剥,所以只能发展到四时之见,所以还在孚乃利用禴中。

    战胜则是已经完成了善复,在天地否中,人位的艮中的成员都已经被遁走,东北丧朋在无所往中,西南得朋则在由豫中,坤为地是母,表现在地雷复中,战胜时是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完全颠覆了孚乃利用禴,废弃了死刑制度,所以恒不死了,丧字底下是个亾,指的是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了,桑还在雷泽归妹的力量中,而丧的时候已经完成了鸟焚其巢,已经冥豫成了,士伸展出了嘉顿之手,发挥隔离的功德,而战胜时会造成丧牛于易,牛已经成为朴,没有了牛,所以以丧礼处之。

  • 道德经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

    从第二十八章开始就已经开始谈善复,但是老子将善复与孚乃利用禴混着讲,相互比较,意识跳跃,所以很容易搞混,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很简单,如果跟不上步调就不能明白老子到底在谈什么,道德经很简单,但是都是金科玉律,可以很直接地让我执升华。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佐人主者是士,士在微明时就会以车循环为重,就会以用兵为核心任务,而且车循环中以“有孚不终”为心法,有孚是孚乃利用禴,就会剥夺了天雷无妄的天下,所以希腊神话中时序三女神中没有掌管冬的女神,因为有终指的是天雷无妄,而士在袭常时才是以道佐人主者,这个时候就不以兵强天下,这个时候是以“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和“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为己任,在雷泽归妹的时归力量之中,就不可能以兵强天下;

    这里的道指的是天道,而不是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的大道,第十八章提到“大道废,有仁义”,因为大道是将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用在来反,这是利己的表现,以至于失了仁义,仁者人也,只有人位的震才能表现仁,因为震为雷被用在身心中,带来光明的力量,而拔茅茹之后人位就成为巽,就没有了其羽可用为仪所形成的义,将大道转变成为天道之后才有了仁义;

    所谓的以兵强天下指的是将火泽睽的人位的震用于用拯马壮,而成为在车循环中用兵的利器,当大道转变成为天道之后就没有了这样的事情发生,反而因为没有了山地剥而可以将力量发展到天位的艮中,就可以完全地符合天道,而可以进入到人位的震中达到主人有言的境界。

    其事好还有“天道好还善恶终有报应”的意思,由于天道不以或从王事为宗旨,没有山地剥,所以可以远复和好遁,这是孚乃利用禴所达不到的事情,好指的是火风鼎的中行之后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中的女和子完成了好遁,而结束了孚乃利用禴,泽地萃中的网、士、衣都回归于天,而相继完成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完成了善复,就可以进入到天地否中当真人,也可以在天雷无妄中当圣人,或从王事的王就无法做到。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师指的是用行师,也就是车循环;处是处于火山旅和艮为山中,大人虎变的士以人位的艮为几,旅于处的时候“得其资斧,我心不快”,因为资斧是车循环中用作来反的力量,火山旅发展到了山地剥时就造成了丧羊于易,而且丧其童仆了,山地剥之后震为雷和我陷在凵中,所以不快,不快是“往得疑疾”了,既没有力量,也没有决心了;

    荆棘指的是“困于石,据于蒺藜”,意味着已经在困于葛藟的过程中发展到了山地剥,由于震为雷陷在凵中,所以入于其宫不见其妻,没有了震为雷就丧失了天位的离的自我加持,所以于臲卼了,荆是车循环中“利用刑人,用说桎楛”的力量,它是从人位的震中剥夺的力量,就会造成身体损伤,棘则是束帛戋戋的效果,则是意识上和生理上的束缚,所以用行师的影响了整个力量的正确运行,所以被定位为咎征,也就是有过失的征伐。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大军指的是车循环,易经中的岁都是车循环的结果,车循环可以造成三岁不兴、三岁不觌、三岁不得、妇三岁不孕,都是车循环所造成的凶年,车循环带着山地剥,所以会造成凶年,年的时候则已经发展到了谷,就到了时归的时候了,就可以有果,果是鸟焚其巢的结果,鸟焚其巢就没有了火风鼎,也就没有了三才阵势,才能完成三星在天,再也没有了车循环。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是善复的成果,善是能够以或承其羞取代获匪其丑,保全了羊,才能完成善复,虽然牺牲了火风鼎,但是却可以享有善果,相反的,恶的时候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就没有果。

    善果是不敢为天下先的结果,“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勇于不敢就没有取和强,取是山地剥所造成的天位的大陷于凵中,强指的是刚克,也就是车循环所造成的“以兵强天下”,就牺牲了天雷无妄的成果,先要冥豫成,才能谈果,先要完成善复,才有善果,而不敢为天下先才有严收宗故宗庙的可能性,严收了人位的坎中的宗故宗庙,才有三星在天,而三星在天才能有果。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果是木实,指的是天雷无妄,矜是在火水未济的人位的坎中以神自矜,就很难摆脱三才阵势,以神自矜时说明了我执到了极点,就会不断地利己,将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用在来反,而造成了山地剥,就无法有果,要有果时就不能自矜,“不自矜,故长”,长是天长,意味着三星在天了,而“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所以必须果而勿矜;

    伐是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的时候就会将和兑中的震为雷用作来反,就会造成折其右肱,所有的力量就全部被山地剥给剥除了,就丧羊于易了,也就没有了善,鸟焚其巢而有果时就不能侵伐,“不自伐,故有功”,天位的坎如如不动,才能成为嘉遁之坎,才能藉着嘉遁之力而有功,所以必须果而勿伐;

    骄是纵恣,指的是水山蹇之后以乘马坐轿的方式浩浩荡荡地升跃风山渐,就会产生“我马唯骄”的结果,也就是“白马翰如”的结果,白马翰如是中行之后以山火贲的力量“翰音登于天”,载驰载驱地一步登天,这样的活就只能达到有疾的高度而在四时之见中,易经藉着翰将风泽中孚与山火贲关联在一起,将两者界定在用六的范畴,羽、车和马都是孚乃利用禴中的角色,如果要有果就必须转入雷泽归妹,在贲如皤如中完成时归,贲如皤如是素履往所形成的由豫如象足踩入田中,而士必须完成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才能打开回天之门,缓慢地牵出大象,而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所以必须果而勿骄;

    不得已指的是“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将欲取天下就会用兵,震为雷就会成用兵的牺牲品,因为不得子,就会保持着三才阵势,就无法完成三星在天,如果要有果就“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淡是离为火的双向加持,恬是完成咸其辅颊舌,也就是不得已而用火和用兵就必须以冥豫成为目标,恬淡地完成时归,所以果而不得已;

    强是刚克,刚克指的是车循环,车循环的特性是强弗友,强是木强,天位的木强是积雷成丹和用拯马壮的结果,强化的震为雷成为来反的力量,其结果是弗,弗是十朋之龟所造成的小人弗克,其目的是友,友是一人行则得其友,如使一人,容易要有果就不能进入到车循环中,就必须巩固住人位的震,从利己转入有厉,所以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指的是用拯马壮之后进入到车循环,经历了车循环的山地剥之后而有了物,物是勿用之牛,与万并立于人位的艮中,则老是割除贝中的人位的震,以人位的坎为轮轴,进入到车循环,以丹为来反的釜斤,丹在寿的悬臂中形成了多,耂则在悬臂上方控制着多的轮转,物壮则老描述的是车循环;车循环也会造成衰老病弱的效果,所以被称为不道,不道就会早已,本章以得道者有果和不道者早已作鲜明的对比,老子一方面谆谆告诫,一方面提供得道的心法,老子两度在道德经中提醒“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因为不但没有了果,而且不道早已,

    圣人之心溢于言表。

  •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上一章谈到了“朴散则为器”,本章则是进一步地说明其目的是“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取天下是王的心法,取中的耳是天位的大陷在倾倒的凵中,说明了在孚乃利用禴中经历了山地剥,以至于即使“朴散则为器”也无法得到天下,第五十七章指出必须“以无事取天下”,无事指的是没有或从王事,意味着没有山地剥,才能“以道莅天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是企图藉着火风鼎和山地剥进入到王用享于帝,王用享于帝是有为的最高境界,老子知道不可能经由这种路径做到,所以连续三章都用到了“不得已”,什么是不得已?已是成的意思,不得已就是不能完成冥豫成,原因是山泽损时已事遄往,将可以用于天山遁的有厉用于利己,以至于无法完成冥豫成,而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无法进入到天雷无妄,就不可能王用享于帝,已原与子同字,所以不得已也可以解释为不得子,意味着“不拯其随,其心不快”,无法将坎中子退到人位的艮中就不能完成观我生进退,也就无法完成或承其羞,于是始终在孚乃利用禴中,而无法发展到三星在天,自然无法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天下中。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什么是天下神器?成形曰器,车循环之后人位的艮中出现了万物,物的时候是勿用之牛,在由豫时成为朴,经过了泽山咸的育阳之后,在冥豫成时朴就成为天雷无妄中的天下神器,不可为的为是劳谦所产生的大象之力,撝谦时士牵出来大象,而大象是由豫时才有的产物,意味着完成了三星在天,由豫是冥豫成的基础,目的是得一,不能用于王的有为,因为有为就会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就会在山地剥时消耗了天雷无妄时的天下神器,所以不可为也;

    同时天下神器也不可执,执指的是执之用黄牛之革,这是天山遁的人位的坎中的心法,意味着进入到车循环,黄牛被取革了,没有了天下神器的力量,就无法完成天山遁,所以老子特别提醒后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为者败之是因为山泽损中的贝被用于车循环,贝被士持卜敲打之后就“取女”,又会“见金夫”,就进入到了“无攸利”的车循环,一直在天水讼-山泽损中循环往复。

    执者失之是因为人位的坎中有了执之用黄牛之革的力量,形成了稳固的三才阵势,就会一直在车循环中,而不能完成三星在天,始终在有孚失是中,无法完成归正,天下神器就消失于无形。

    第六层次之所以那么危险是因为既有积雷成丹的力量,又有告公用圭的力量,来反时造成了非常昏沉的山地剥,如果加上过度的劳谦就会让告公用圭的力量变得非常混乱,山泽损时就会造成沉重的上身效果,足以造成身心彻底的失败,这就是“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的根本原因,所以第六层次必须义无反顾地快速完成善复,否则一辈子的功德就报销了,老子不是喊喊口号而已。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圣人的无为在天地否中,天地不交,所以圣人进入到輹循环的无为时就抱朴守一,少私寡欲,抱朴守一的目的是不令“朴散则为器”,而少私寡欲就不会进入到车循环中,所以无败;圣人的力量中没有坎中子,就不会出现“执之用黄牛之革”的现象,所以无执,而无执的时候就不会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自然不会进入到车循环,而没有山地剥,所以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

    物本来是震为雷,震为雷在山地剥之后陷于凵中而成为物,于是成为勿用之牛,或行是地雷复在孚乃利用禴中成为君子而夬夬独行,夬是决,这个时候的决是王公大人在孚乃利用禴中的决,也就是或从王事;或随则是针对人位的坎中的童仆随从的拯其随和执其随,目的是结束孚乃利用禴,示进入到火山旅的人位的艮中时,子亦随之,就在“观我生进退”中,而具备了三星在天的基础。

    歔是唏嘘,也就是在火风鼎之后升虚邑而完成冥升,这个时候还在四时之见中,就会进入到车循环的利于不息之贞中;吹是出气,指的是火水未济,也就是在经历了山地剥之后成为火水未济中的气,气在甲骨文中是三,也就是一和二结合在一起,成为车循环中的将,主控着车循环;

    或强是在水风井发展到寒泉食时进入到告公用圭,就变强了,意味着进入到了刚克的强弗友中;或赢是有时候在从水风井发展到坎为水时人位的艮谓之盈满,赢是车循环所造成的盈满;

    挫是挫折,或挫指的是来反时完成了折其右肱,隳是毁坏城墙或山头,或隳指的是对人位的艮造成了隳坏。

    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和或挫或隳都是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所造成的结果,也都是震为雷被用在来反的结果,“朴散则为器”时自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结果,所以必须依靠常德来常保天下神器。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甚是“甘临,既忧之”所造成的马匹亡,意味着经历了山地剥的中行,去甚是避免中行;奢是和兑中的震为雷被用作来反所造成的者,意味着车循环造成了亏,去奢是避免人位的震被用作来反;泰是水中行之后人位的离将带着震为雷的天位的大推送到天位,也就是已经完成了时归,反归于娣了,去泰也是避免告公用圭被用于山地剥;无论是甚、奢,还是泰,都与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有关,就会造成不得已,所以圣人的根本心法是去甚。

  •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

    本章谈的是地雷复的复自道,在“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的情况之下掌握了要妙而完成了善复,就完成了“牵复”,金玉童仆都进入到由豫而成为朴,不过,在得一之前都可能将自知重新转变成为自见,所以在复归于朴之后必须具备大制不割的心法,避免已经完成了善复的朴重新沦为器。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知指的是知临,隹在“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时人位的艮中成为甘临,知临带动了告公用圭,在甘临时转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中,来反时告公用圭被用于山地剥造成了折其右肱,于是产生了了雄,知其雄是在火山旅-艮为山-山地剥的告公用圭中;

    当车循环完成了中行之后就形成了此,于是产生了雌,守其雌是在火山旅中守其雌,守其雌意味着“不敢为天下先”,因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在火山旅中“谨其守”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发展成为山地剥;

    在泽水困中反复“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实际上就是反复在车循环中知其雄,就会造成谿谷,谷出现的时候就具备了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的条件,育阳和得一之后就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所以是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为天下谿是从交的力量中回到直的力量中的关键,这个时候已经需于泥了,成为尘泥,目的是通过回天之门而进入到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中,才能超越孚乃利用禴时的四时之见,也才能够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妙境。

    常德是士在雷泽归妹的力量中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回归到天位的坎中,就恢复了常道,不离是没有出现“飞鸟离之”,不再进入到“其羽可用为仪”中,就常德不离了,常德不离就不再进入到水天需中,才能完成育阳;

    无所往的时候万物出现了,而且进入到婴儿状态,就可以再其来复的力量中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而完成时归,婴儿姹女就可以在泽山咸中相会和育阳,目的是得一。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其白是在告公用圭时没有进入到山地剥中,意味着已经从获匪其丑转入到了或承其羞,知其白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在车循环中完成了百,百是全,另外一方面在“观我生进退”中完成了“利用宾于王”,宾都一起归正,而完成了时归,进入到了由豫,三星在天了,就“雄鸡一声天下白”,荀子有“说不行,则白道而冥穷”之说,言下之意指的是孚乃利用禴是黑月道,而完成了冥豫成就进入到了白月道,发展到时见曰会的高度还不够,必须发展到了殷见曰同的高度时才能进入到天雷无妄,这个时候才有“天下大白”,到了这一步就没有言说了,而进入到了圣人的不言之教,所以知其白有结束了孚乃利用禴的意义,为什么把月扯进来?月是丹,黑月道中丹被用在车循环中,实际上是看不到月的,只有在白月道的冥豫成时,也就是丹成时才能看到月,这就是得月,已是相忘时,目中童子就是眼前人;

    除了知其白之外,还必须守其黑,守其黑不是守住黑,而是在火山旅时谨其守,避免在薰心的过程发展到黑中,黑的时候就进入到了山地剥中,《鬼谷子 中经 守义》专门谈守:“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心在内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由而随也。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辱国。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守的时候义已经全部都进入到了人位的艮中,必须抱持着功成身退的心态,才能成就天之道,一心进入到“玄德”中,抱定主意将玄在直的力量中发展到天位的艮中,所以必须必须目的守义的道理,才能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丽不宰”,不敢为天下先是守其雌和守其黑共同精神。

    天下指的是天雷无妄的天下,天雷无妄时已经没有了法,所以天下式中的式不是法,这个时候的式是用,圣賢在位,故用其善道,式是士的任务,“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第六层次是士所主导的时节,士就是为天下式的圣贤,既是善为士者、善战者、善胜敌者,同时也是善用人者,具有不争之德,具备用人之力,人指的是人位的震,天雷无妄是士的心力所维护的人位的震,具有“履道坦坦”的性质,所以“妄,往吉”,而风雷益的王用享于帝时才是已经成为天下神器的震为雷的力量,这个时候因为是以太上的身份进入到人位的震中,就具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的特性。

    常德是士已经在雷泽归妹的力量中回归本位,忒是差误,常德不忒是在天位的坎中抱持着“不可涉大川”的心法,一直戒护着心,不令有差误,因为士一旦利涉大川就具备了带刀侍卫的特性,就会成为司杀者,告公用圭的时候更会成为代大匠斫,常德不忒的意义是避免进入到山地剥。

    无所往的时候雷泽归妹的双重力量中的雷火丰的力量已经到了无的程度,这个时候必须藉着其来复的力量完成反归于娣,也就是静待地雷复的再起,这个过程是复归,复归是在冥中进行,也就是在三昧中,复归于无极指的是“女德无极”,这是雷泽归妹的特性,可以一直发展到天位的艮中,进入到没有边际的世界,所以可以进入到庄子所描述的无极中:“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无极的另外一个定义是没有了威用六极,也就是没有了山地剥。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知其荣的荣是“需于沙,小有言”时所建立的人位的震,也就是水雷屯,所以宠禄光大曰荣,也就是经历了以宫人宠、山地剥和光亨所建立的大,意味着知临所形成的告公用圭被用作山地剥了,在这样的盛世太平的景象中,“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所以必须知其荣;

    农所代表的力量是雷火丰,雷火丰在进入到离为火的双向加持时就造成了折其右肱,辱是农已经完成了山地剥,已经没有了曲,士就会抓守着辰的力量,天位就失去了振恒的力量,而有了辱,辱本来处于山水蒙中,必须取女才能恢复振恒,但是又会进入到车循环中,所以必须在火山旅中守其辱,才能进入到天下大白中,所以“大白若辱”;

    经过了困于金车之后,已经发展到了入于幽谷的程度,可以通过回天之门而进入到天雷无妄成为天下谷,成为天下谷的同时也意味着已经成为了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善下指的是能够将巽在床下而造成剥床以辨的力量完成善复,才能成为百谷王。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谷出现的时候就到时归的时候了,才能成为百谷王,百谷王是全归者,于是士就必须完成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才能死而复活;常德乃足,足指的是车循环所造成的添物,万物出现时,就无所往了,就到了时归的时候了;由豫时三星在天,三星完成了时归之后就成为朴,朴是其来复所带来的最质朴的大,域中四大的天大初次显露。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散是志溢的表现,由豫中的朴就重新为客,进入到王用享于帝中,成为风雷益中的器皿,在人位的艮中成为十朋之龟的器,在人位的震中则是利用为大作的皿,原因是有孚惠心的心法造成了心志外溢;

    圣人本来在天雷无妄中是社稷主和天下王,万物只有在天雷无妄中就真正地成器,如果圣人用了朴散为器的心法,那么就成为官长,因为冥豫成之后也可以在有渝的心法之下进入到泽雷随的官有渝,乃至天水讼的渝安贞中,有渝的心法允许圣人从大乘心法回到中乘和小乘心法中,就会重新出现车循环和山地剥。

    割指的是割肉,也就是允许天位的震的反行入口,大制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大制不割指的是告公用圭完成了转型而成为天的大制之后就不允许丹的反行入口,唯有大制不割才能避免退转,重新回复到孚乃利用禴中,在第六层次都有可能出现退转,一直要到第七层次入不二门之后,已经人无我和法无我了,那么就可以任意出入三乘,因为法无我就没有了法,也就是没有了车循环和山地剥,就没有分别了,自然就不能视为退转了。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

    本章在诠释善复,也就是善复时的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之所以不同于孚乃利用禴中的四时之见的地方,善行、善言、善数、善捭阖、善结绳等五者是复自道的内容,再加上善为士者的善救人和善救物,共同形成了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本章将地雷复的复自道与善为士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有了要妙的成就,这个时候才能称为圣人。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行是天位的坎的善行,天位的坎的善行是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一旦天位的坎完成了善行,也就是完成了明用稽疑,人位上就没有了辙迹,辙迹是车循环的轨迹,车循环的轨迹主要指的是山地剥;

    善言是有言发展到了善复,瑕是玉上的斑点,谪是責罚,善复时天位的大的反行入口没有任何的瑕疵或罪责,相对而言,王在包荒,用冯河,无遐遗的过程中是有瑕疵的,而车循环的中行则因为将人位的震用于获匪其丑上,造成了反目成仇,而有得敌的中行,只要经历了反目成仇的过程就必然产生“我仇有疾”的结果,于是就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所以孚乃利用禴时只能发展到四时之见,没有经历时见曰会的育阳过程,自然也没有殷见曰同的同人过程,所以孚乃利用禴只能藉着轻重来完成并和分,无法达到万法归一的境界;

    善数者是数一数二者,数一是得一,数二是唯用震为雷,善数发生在天地否,就不会再有疾的心法之下反行,就没有筹策的必要,数是取女,如果取得是山火贲,那么就会“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这个时候就需要筹策,筹策是水中行中的筹划谋策,筹策不离车循环,在取女时能够转入雷泽归妹,完成了“数生称”,就是称职的善数者,就可以在雷水解-火雷噬盍时就可以一举进入到天地否,完成“称生胜”,就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唯用震为雷中;

    闭是关门,这个门是风山渐的天门,关上门就不通行了,引申为堵塞不通,闭中的才从十而来,也就是十朋之龟所造成的闭塞不通,关楗是关门的木闩,横的叫关,竖的叫楗,没有关楗就打不可开门,要打破十朋之龟所造成的闭塞需要藉着时归才能打开,也就是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进入到泽山咸中,关键不是车循环的次数,善复的程序很简单,难的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两者才是善开门的关楗,鬼谷子将“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发挥到了极致,而有《捭阖策》。

    善结是在艮为山中“固其结”,而完成三星的结合,绳指的是己或乙,也就是人位的震源源不断地将自己的力量挹注到天位的震中的管道,无绳约指的是没有绳就没有乱,就没有约纳户牖,“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将己日之绳联结在一起,因为人位的艮中的口已经遁走,不能构成人位的离,就可以形成唯用震为雷的循环,三星在天成为天下神器,不再分解成为三才阵势,意味着不会再有孚乃利用禴。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为什么说圣人常善救人?因为天位的坎已经回归本位,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从人位上的非常之道中回复到天位的坎中的常道中,这个时候才能称为善,已经“大有得”了,不需要“求小得”,所以才能救人,人位的艮中的口被遁到天位的艮中躲劫避难,不会再遭受无妄之灾,并且天地否之后可以进入到天泽履-天雷无妄,在人位的震中履道坦坦,因为唯用震为雷,没有了离为火,就没有焚如死如,也没有焚如弃如,所以不会造成弃人;

    当天位的坎完成帝乙归妹以祉元吉的时候,人位上的万和物都一起进入到天地否中,所以人位上没有勿用之牛,天位上也没有弃物;

    天位的坎回归本位时成为袭明,袭是穿上龙衣,恢复了天龙的身份,从人位的坎中的微明摇身一变成为袭明,善的主体是羊,也就是能够以或承其羞的方式保全羊者是善人就是袭明者。

    老子首先在第二十七章中提出了袭明的概念,才又在第第三十六章中说明了孚乃利用禴中的微明,对照时就可以明白为什么“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如果将“善人者,不善人之师”解释成为善人者是不善人的老师,那么就与“不贵其师”前后不符,而且易经中的师指的是用行师,不是老师的意思,善人者指的是完成了善复而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风雷益中的人位的震中为人者,也就是成功的唯用震为雷者,能够完成袭明必然是善人者;

    不善人者指的是用行师者,用行师者“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必然不是善人者,因为用行师时造成了丧羊于易,天位的大和震为雷都无法回天,就没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天位,而无法建立唯用震为雷;相反的,善人者是明白善复之道者,确实是不善人的老师,可是在这里两者的关系是基础与建筑的关系,用行师的不善人者是成就善人者的必经过程,而成为入不二门者之后就可以任意出入三乘,就不必再依赖用行师,不贵其师是圣人的境界;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中的资是山泽损中的贝被用在“旅即次”,也就是进入到车循环,火风鼎发展到了火山旅时山泽损中的力量都进入到了水山蹇中,造成了金玉满堂,所以“旅即次”的同时也“怀其资,得童仆”,就会将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而造成莫之能守,这个资本来是不善人者的资产,而在或承其羞时,善人者在时归时卷藏了不善人的一切,进入到天地否时就成为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就是天雷无妄中的“不耕获,不菑畲”,天地否时迷复时的告公用圭已经改变了性质,可是还在“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中,必须做到“不耕获,不菑畲”,也就是不进入到泽雷随和山泽损,这就是“不贵其师,不爱其资”,甲骨文字形显示耕是男和十,指的是嘉遁之坎隔离了天位的田和十朋之龟,男代表泽雷随,获指的是泽雷随的随有获,山地剥之后没有了震为雷,所以天位的离就如同被捕获了一般,不耕获就是不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不耕获指的是不会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就避免了过度的车循环,不仅不以用行师为贵,而且完成了善复,结束了用行师;菑是经过了火风鼎的山泽损,已经完成了中行,即将转入风泽中孚,而此时可以在用拯马壮之后进入到车循环,畲是连续三年经过耕种的田地,已经不肥沃了,指的是车循环所造成的三岁不兴,不菑畲指的是不进入到山泽损的车循环中,因为会造成三岁不觌,“不耕获,不菑畲”,才能在育阳和得一之后进入到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唯用震为雷中,才利用攸往。

    智是知临到了甘临时进入到了车循环,这个时候告公用圭被用作山地剥,所以造成了“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所以虽智大迷。

    妙是少女,也就是少了代表人位的离的女,意味着进入到了唯用震为雷中,“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三者是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妙境的纲要心法,心地法门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心法,有了这样的心法,就可以产生这样的结果。

  •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

    本章谈的是用兵,轻重静燥都是地雷复的用兵,轻重是孚乃利用禴的用兵,静燥则是輹循环中的用兵;帛书版甲本和乙本的主角都是君子,河上公本和王弼注本的主角则都是圣人,从“终日行不离辎重”来看,君子才用辎重,而“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不积就不用辎重,帛书版才正确。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指的是山泽损,山泽损在告公用圭时形成了田相值,天位的田雨人位的田重叠在一起,而成为车循环的力量之源,人位的震被用在已事遄往,已事遄往与己日乃孚和用拯马壮具有相同的意义,都是将人位的震的力量挹注到天位的震中,区别在于己日乃孚消除了孚乃利用禴,用拯马壮消除了车循环,而已事遄往则可以在来反时成为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的力量,所以地雷复所建立的人位的震是三者的根,拔茅茹的时候连根拔起,让人位的震变成了坎中子,所以进入到车循环的时候还是回到水风井-火风鼎中而成为轻,轻指的是火风鼎,简单地说轻重是孚乃利用禴的用兵,重指的是车循环,轻指的是火风鼎,重是用来分开,轻是用来并列,正因为重为轻根,所以在来反时会将合并在一起的王和臣等同对待,造成了王臣蹇蹇。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静是能够完成归根复命的力量,意味着地雷复能够藉着静来完成善复,静是藉着生和丹的反行完成中行,静的中行之道是乐,乐的过程中以或承其羞保全了羊,并且藉着雷水解-火雷噬盍完成了三星在天,虽然燥的背景力量是鸣谦,鸣谦是可以一直向上推送到天位的艮的力量,名义上鸣谦是人位的离,实际上却是地雷复的力量,所以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中的君子是泽天夬中君子夬夬独行的那一位,也就是离为火中的地雷复,地雷复才能行独复,君子终日行时在车循环中,就不能没有山泽损所提供的辎重,因为山泽损是车循环的力量之源,孙子兵法也在军争篇中谈辎重:“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也就是将全部的辎重都用在车循环中,乃至于无,“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这里的亡指的是天地否的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了,就结束军争了。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荣是将离为火所产生的力量用在乂用三德中,也就是车循环而造成了乂,虽然有太平盛世的景象,车循环虽然可以开启泽雷随-水雷屯,但是因为已经有它,有它不燕了,这里谈的是风泽中孚的“有它不燕”,因为经历了山地剥,所以即使在宴饮时也处于超然状态,这就是老子口中的“微明”状态,微明在军争中,目的不在宴饮上。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老子藉着“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破我执,这个时候不但无法成为道道地地的人,反而以万乘之主的身份置身于车循环中,由于车循环是以人位的震用在车循环,乃至告公用圭时以人位的兑用在山地剥,所以国君去国而行师的时候会有“奈何去社稷”之叹,大夫会有“奈何去宗庙”的之憾,而士则会有“奈何去坟墓”之惑,而且万乘之主去国而行师将会因为用到了山地剥,而令四时之见时无法发展到天位的艮中,无疑是抛弃了天雷无妄的天下;

    轻指的是泽地萃中的轻车,轻车与重车的区别是轻车无势,也就是没有告公用圭,轻车为了进入到车循环中而用拯马壮,因而失去了人位的震的根,重车则是山泽损中的车循环,具有告公用圭的威势,这个时候就是《淮南子·原道训》所谓的:“末世之御,虽有轻车良马,劲策利锻,不能与之争先。”

    躁则失君是“涣其血去逖出”的结果,意味着在车循环时完成了中行,所以从风水涣进入到了风泽中孚,进入到四时之见,“血去逖出”指的是人位的兑中的血被用在车循环,代表车循环的戎狄完成了出自穴,被搬运到了极北,本应该用静的时候,以乐的心法来完成或承其羞时,可是不但不用静,反而躁动离位了,再度进入到了车循环而运用了获匪其丑,震为雷就会陷于凵中,发展到“于臲卼”的程度,而造成了失君。

  •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地雷复完成了善复而可以为天地母是地雷复的最高境界,结合了直和方而成为大,无论在天位还是在人位都是独大,地雷复发展到了天位的艮中,就摆脱了泽风大过的世界,而结束了一切有为法,随心所欲不逾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先天地生的是地雷复,地雷复发展到了雷火丰,再发展成为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在火风鼎和车循环之后完成了练气还神,才有有了物,混沌是元气未分,混成则是五气朝元,而有了元神,冥豫成的时候天下混而为一而得一,这个时候就完成了炼神还虚。

    进入到了直的力量时才有了生,所以生代表了时归,经过了泽山咸中的育阳而得一,就完成了炼神还虚,才有了天地否的天地,所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寂兮是系辞中的“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寂是真人与天为一在天地否中抱朴守一的境界,道本冲寂,没有名言;寥兮是寥廓空虚而无天,寥是山雷颐的境界;

    改是士持着带有子的丨,也就是持节,用于击打、医治,藉以将陷于凵中的震为雷和车循环敲打到天位,一击打就取女,见金夫,而陷入车循环,独立而不改是

    行独复发展到了远复时完成了善复,车循环已经归藏于天,就不再进入到车循环;殆是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所造成的危殆,周行而不殆指的是完成了善复就改变了告公用圭的体质,告公用圭就如太阳东升西落般地运行而没有山地剥所造成的危殆;

    可以为天地母是无所往时母生发出地雷复,坤为地的力量表现在地雷复上,而完成善复,进入到天地否,所以地雷复可以说是天地否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地雷复发展到了远复时完成了善复,而进入到天地否时就结束了炼神还虚,天位为之完整,老子将这样的境界命名为大,字道,大是因为结合了直和方的力量,而成为大,为什么还取了一个别名?因为此刻坎中子和车循环都已经归藏于天,完全符合天的意义,人位上已经唯用震为雷,不再有母政的障碍,所以有国之母,可以长久,这就是“天乃道,道乃久”,这个时候的道是天道,而开启了炼虚合道的新阶段。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大是直和方的结合,逝是行的意思,行是士的远行,士在远行的时候折的力量自然也一起回归,大曰逝指的是用于折其右肱的告公用圭就被运送到天位中,人位上就没有了方;

    远指的是地雷复的远复,善复时地雷复一直发展到了天位的艮中,冥豫成时就完成了远复,就结束了逝的过程,逝的过程与谷密不可分,谷进入到了天位的艮中,就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而逝的过程必须仰赖地雷复的远复来完成,“不远复,无祗诲”,远复才能完成天山遁,真人才能变换身份,以圣人的身份进入到天雷无妄中教诲众生。

    远曰反中的反是返的意思,已经不是来反的反,远复之后人位上的成员都返回天位而进入到天地否,就完成了归藏,再来的时候就在唯用震为雷中,远曰反的时候就是圣人进入到天雷无妄中。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地雷复完成了远复之后,因为已经完成了远复所以道的范畴已经包括了整个天位,

    天位的力量达到了顶点,直和方的力量都归藏到了天位,告公用圭已经完成了转型,成为符合天道的告公用圭,所以道大。

    天是天位的兑所代表的力量,而不是泛指整个天位,天经过了泽山咸的育阳,天位的震中的震为雷已经成为天下神器,而且“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持续地提供光明的力量,所以天大。

    地指的是人位的艮,由于天山遁的功德,人位的艮已经没有了障碍,知临时只有甘临,没有车循环,所以地大。

    人指的是人位的震,得一时是真人,进入到了天雷无妄的人位的震中时是圣人,风雷益的王用享于帝时天下神器进入到了人位的震中,所以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域中有土,有或,或是国,所以域中指的是輹循环,在輹循环的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这个时候就是利见大人的时候,利见大人在乾为天、天水讼、泽地萃、巽为风、水山蹇等五卦中出现了七次,五者都是为利见大人作准备的力量,要到了人亦大的时候才是利见大人,这个时候已经在炼虚合道中,所以在第七层次之前都还没有利见大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是心法,如果将法视为效法学习,人取法于大地,默默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就不是以易合老,人指的是人位的震,地指的是人位的艮,两者最大的关系是来反,谈不到效法,那么第一句话就不成立了,事实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法的修行四阶段:人法地是炼精化气,地法天是练气化神,天法道是炼神还虚,道法自然是炼虚合道,四阶段正是内丹丹道的四个阶段,人法地在火风鼎中,地法天在车循环中,天法道在时归-得一中,到了道法自然时已经在入不二门的輹循环中。

  •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本章在说明地雷复在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之后就成为企者、跨者、自见者、自伐者和自矜者,就会成为余食赘形,而失去了有道者的风范,故有道者不处,可以视为有德者必须脱离孚乃利用禴的四种原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本章进一步地反过来说明了第二十二章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另外加上了“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因为这两者不在曲中,不是人位的艮中的曲,曲者薄也,风雷相薄发生在风山渐中,处于水山蹇的来反之前,所以两者不在曲中,不过,企者和跨者同样是地雷复在孚乃利用禴中所面临的困境。

    企是在人位的兑中人踩着廿足,举踵前行,指的是企者将人位的震用作用拯马壮,藉以进入车循环者,人位的兑失去了人位的震,就无法立了,立的本义是天位的大站立在人位的震中,立同位,指的是萃有位,“立必正方,不倾听。”萃有位时必须完成车循环的归正,而不是不在人位的坎中倾听,有了人位的坎就无法萃有位了;

    跨者是天位的大和人位的大在告公用圭时所共同形成的大在车循环中完成了亏者,也就是藉着来反完成获匪其丑者,车循环发展到了告公用圭的阶段,大被用作山地剥之后震为雷就陷于凵中,就勿用了,士也不行了;

    自见者是“取女,见金夫”者,取女而完成四时之见之后又进入到火泽睽,火泽睽的人位的震被用在车循环中,反复经历山地剥,“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自见因为经历了山地剥,所以只能在四时之见中,没有完成日月相推,就没有办法将隹退回到天位,完成归而逋,就没有袭明,所以跨者不明;

    自是者是将告公用圭用于有孚失是者,彰指的是彰被用在火风鼎-车循环中,自是造成了“含章,有陨自天”,有孚失是时也正是与震为雷一起陷于凵中的时候,所以无法“来章有庆誉”,庆是将鹿和心敲打到天位,也就是反归于娣,誉是一方面将两个结合在一起的两个匕上举,一方面主人有言,就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山地剥剥除了所有的力量,就不可能进入到主人有言的信中,所以不彰;

    自伐者是天水讼时“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国。”从用火的角度来看就是火水未济时的“震用伐鬼方”者,震用伐鬼方时就进入到了火水未济所主掌的车循环中,也会造成山地剥,造成了三岁不兴,三年之后才能有赏于大国;

    自矜者是藉用白茅却造成了火水未济者,拔茅茹之后将人位的震用在用拯马壮而有了白,告公用圭时却造成了山地剥,震为雷陷于凵中,造成了“入于其宫不见其妻”,没有了天位的离的自我加持,所以“老而无妻者谓之矜”,于臲卼的时候没有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就无法发出力量,所以无法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在道指的是泽雷随的有孚在道以明,在道时已经完成了大道,在和才是同一个字,指的是天位的坎居于人位的坎中,也就是说在道处于微明中,微明是第三十六章中的概念,说明了地雷复在经历了孚乃利用禴的六种力量变化之后,只能达到微明的境界,地雷复发展到了微明的境界时所获得的结论是:柔弱的火风鼎胜于刚强的车循环,因为火风鼎的消耗远较车循环为少。

    余食指的是火天大有的力量在经历了火风鼎-车循环之后的剩余力量,已经所余无几,而在火水未济所造成的三岁不兴中;而赘是贝中的士持卜敲打带着震为雷的有疾的大,此时天位的大歪着头,说明了已经经历了山地剥,此时藉着山泽损转化成为山火贲的力量完成四时之见,而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所以赘是泽风大过中的“取女,见金夫”,形是强弱,也就是柔克和刚克,赘形是孚乃利用禴中的告公用圭,所以具有“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的力量,在天水讼-山泽损中流转,以至于“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物是车循环的产物,震为雷处于勿用之中,成为勿用之牛,恶也是车循环的产物,十朋之龟膨胀到了亚的程度,压住了震为雷,所以谓之物或恶之,所以有道者不处,说来说去都是山地剥所造成的结果,严重地影响到了“有孚在道以明”,所以在第三十六章中告诫道:“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鱼是田相值所形成的大,一旦脱于渊就会成为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震为雷是国之利器,不可以在小有言的时候用作来反,震为雷是二,与小结合在一起就是示,震为雷在人位的震中,一旦示人,也就是用于来反,就会造成山地剥。

  •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本章谈的是地雷复的复自道,在达到“我自然”之前,经历了王假有庙时期和用大牲吉时期,王假有庙时期是从事于道者,其中有德也有失,这是地雷复在同于道、同于德、同于失的情况,到了用大牲吉时期就是乐的心法的天下,能够将从事于道者、德者和失者全部提升到乐得之的境界,全部进入到了由豫中,就在天地否的自然中,如果不从地雷复的角度来看这一章,就犹如盲人摸象。

    希言自然。

    希言不是勿须多言,希言是天位的大的反行入口所形成的有言已经发展到了希,第十四章已经指出:“听之不闻,名曰希”,所以希言是在已经于来反之后消除了听却不进入到风山渐的闻中,因为希的目的是不进入风泽中孚所形成的四时之见,也就是脱离孚乃利用禴,来反时所形成的两个自我意识已经成为爻和巾都已经完成了教学,将要学成归国了,就可以在无所往之后在其来复的力量中发展到冥豫成,冥豫成的时候就进入到天地否的自然中,所以希是“夫唯道,善贷且成”的结果,简单地说希代表着善复,在希已经进入到了天地否之后就没有了声音,就是不可得闻之音,声音是分的结果,有了声音就不是大音,所以大音希声,希言自然是天地否的境界。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飘风是暴风,指的是巽为风的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在车循环中的山地剥,飘风不终朝指的是巽为风的暴风不会“终朝采绿”;骤雨是艮为山中的疾雨,骤雨不终日指的是艮为山发展到了山地剥也不会“终日乾乾”,无论是巽为风的暴风或是艮为山的疾雨都不会一直持续,不至于造成李白笔下的“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都是天地否的自然的功劳,地雷复发展到了天地否就意味着已经冥豫成了,已经得一了,就是真人了,而进入到天雷无妄时就是圣人了,所以天地否代表着孚乃利用禴的结束,不再有巽为风,也不再有山地剥,也不会对人位有过度的涉入。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天地指的是天地否,天地否尚且不会长久,况是益,况中的两点冰指的是震为雷,进入到人位的震中时就会“或益之十朋之龟”,兄被加上十朋之龟就成为克,就“弗克违”,人指的是风雷益,风雷益也不会长久,因为风雷益中具有两种心法,有孚惠心的时候在风雷益中,有孚惠我德的时候在天山遁-天地否中,圣人不能久居风雷益中,可是“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在母的自我加持之下,震为雷又会充满力量,所以可以长久。

    圣人安于自然,而不会以王用享于帝为常态,当我已经完全地蜕变成为圣人时我就不再执着,而崇尚自然,不会一直以王自居,当然,有事的时候仍然有为。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事是或从王事,或从王事是王的心法,王用的是大道,大道是在来反时将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大道是将天位的大与人位的大所结合而成的大用在获匪其丑上,地雷复在这个时候是从事于道者,因为在来反之后完成了四时之见,所以也同于道;

    德者指的是致力于“有孚惠我德”的时候,就在山火贲的贲其须时进入到雷泽归妹的归妹以须,完成了时归,而有四时之见,这种情况下就是休征:包括了时雨若、时旸若、时燠若、时寒若、时风若,在念用庶征的时候能够完成时归,就可以分别带来肃、乂、晰、谋和圣的效果,所以地雷复在这个时候成为完成四时之见的德者,所以同于德。

    失者是“有孚失是”者,也就是进入到车循环的“有孚惠心”者,就进入到了咎征,在恒雨若的时候造成了狂,在恒旸若的时候造成了僭,在恒燠若的时候造成了豫,在恒寒若的时候造成了急,在恒风若的时候造成了蒙,这个时候地雷复发展成为离为火而成为失者,所以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在雷山小过中所运用的心法是乐的心法,乐是将用行师与白结合在一起,进入到天雷无妄的木中,由于或承其羞之后完成了时归,三星在天了,而得以保全白的力量,《周易·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说明了乐是雷地豫的功德,由豫时三星在天就有了白,虽然由豫时处于朴的状态,但是经过了育阳,就成为了天下神器,而且“有国之母,可以长久”,乐的关键在于其来复,崇德是因为其来复是雷火丰之祖,雷火丰是直中直,直的力量中的最直者,在无所往的时候雷火丰的力量用磬,而有了“过其祖”,地雷复的力量一直发展到上帝的高度,成为了太上,这要归功于“过其祖”,在“遇其妣”的时候将示和且推送到天位,而进入到天地否以配祖考,乐的心法是通往天雷无妄的心法,乐可以等同于或承其羞。

    乐的心法允许“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三条路径都可以完成同人,或承其羞保全了天位的大和震为雷,所以完全符合天道,地雷复在成为天道时也可以让同于道者完成大有得,所以道亦乐得之;地雷复在同于德者时,可以在山火贲时转入雷泽归妹,而或承其羞是在雷泽归妹的力量,雷泽归妹兼具雷火丰和地雷复的力量,可以完成大有得,所以德亦乐得之;地雷复同于失者时,处于雷泽归妹的“归妹愆期”中,愆是在水中行的时候进入到车循环中,“迟归有时”则进入到直的力量中而完成大有得,所以失亦乐得之,乐的心法的成功关键在于雷水解-火雷噬盍。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在第十七章也出现过,这是车循环所造成的结果,在这里是与乐的心法作一个比较,信是在人位的震中的主人有言,也就是在人位的震中唯用震为雷,唯用震为雷有很多的障碍,泽水困可以造成有言不信,泽天夬可以造成闻言不信,两者都是因为山地剥而造成了不足,而造成了往不胜为咎,有不信焉是进入到有疾的心法中却无法做到有喜,也就是无法进入泽雷随-水雷屯中,也是因为山地剥造成了国用不足,这是主人有言时才会出现的状况,乐得之的时候就不至于再有这样的情形,这个时候已经是圣人的不言之教,已经脱离了有言的阶段。

    相形之下,乐的心法远比喜的心法更有助于唯用震为雷,因为没有山地剥,不但可以保全天位的大和震为雷,并且获得育阳的机会,因而完全符合“天乃道,道乃久”,在乐的心法之下告公用圭具有了顶天功德,告公用圭既是天,也是道,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就是天道,天位的兑代表天,告公用圭代表道,在孚乃利用禴中天不等于道,因为在孚乃利用禴中告公用圭被用作“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的力量,这个时候天只是“从事于道者”,而在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则是“同于道”,天在善复时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告公用圭在善复时完成了大有得,同时也将天一起归藏到天位,道乃久是因为这样的天道已经“有国之母”,所以”可以长久”,母的力量表现在地雷复,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就是地雷复符合天道的表现,在直的力量中直上直下,这个时候地雷复就是天道。

  •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本章谈的是地雷复如何从练气还神的层次发展到炼神还虚的层次,而完成了善复,因而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太上就达到了圣人的层次。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曲则全的曲指的是曲礼,“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实际上曲礼是完成曲的心法,“其言曲而中”,有言在一曲过后就完成了中行,“曲成萬物而不遺”说明了曲是“观我生进退”时的中行,冥豫成的时候人位的艮中的万物才能都进入到天地否中,没有任何的遗漏,“其邑人三百户”中的百是全,全就到了时归的时候,就具备了进入到天泽履-天雷无妄的要件;

    枉的本义是弯曲,指的是王将人位的震用作拯马壮之后就进入到车循环,到了水山蹇-火山旅时发展到了无所往的时候就可以从枉中时归到直的力量中,“直而不能枉,不可与大任;方而不能圜,不可与长存。”直方大的发展模式无法躐等,必然经历方的中间过程,但是进入枉中时还必须具备时归的能力,也就是说固然可以进入到交的力量中,但是还必须能够回到直的力量,才能通过回天之门;

    洼是告公用圭所造成的山地剥的结果,在人位的艮中造成了一个洼地,人位的兑中的大海就会满溢到人位的艮中,第十五章时已经谈到:“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圣人不以盈满为理想,盈满就可以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这是小乘的最高境界,圣人在洼则盈时就完成“进退盈虚与时变化”,而进入到谷神不死玄牝门,这是圣人的常道;

    敝指的是瓮敝漏,瓮敝漏是车循环的结果,意味着经历了山地剥,蔽是隐蔽,“蔽美扬恶”的目的是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蔽而新成”则是在来反时完成告公用圭的转型,而进入到冥豫成;

    少则得指的不是需于沙之后的求小得,而是在需于泥时成为泥尘,而可以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在由豫时完成了大有得。

    多则惑的多指的是车循环中的丹叠加在一起成为多,多是但在直的力量中反行入口重新进入到交的力量中,也就是在知临所引发的告公用圭在进入到甘临时转入无攸利的车循环,少指的是需于沙时车循环的“以多问于寡”所造成的寡,少的时候才能完成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所以“吉人辞寡,躁人辞多”,多少谈的是交的力量与直的力量中的转换,才有天地否的大往小来,从交的力量中回归到直的力量中就完成大小多少的归正,反行的丹就在直的力量中反归于娣,就可以大有得了,惑是疑惑,在“由豫,大有得”的时候继承了“有孚发若往得疑疾”所造成的疑惑,所以必须勿疑,才能将地雷复的力量一直发展到冥豫成的高度。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是得一之后在天地否中抱朴守一,圣人为什么抱一?因为一不仅是玄中的一,同时也是中行中的丨和引中的一,一动了就会致力于中行和车循环,就会反复山地剥,所以必须抱朴守一,为天下式是士在节度用财,也就是节制以奇用兵,“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白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守其黑是守住薰心,目的是为了避免在甘临时进入到车循环而造成山地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形成了四种效果:“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知是知临时进入到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中知临,西游记中唐僧回到了长安,不等诵经就被八大金刚请回了,就是自知的效果,而自见则是中行之后的取女所形成的四时之见中,而在“取女,见金夫”时就会陷于车循环,所以无攸利,将车循环归藏到天位之后就有了第二十七章中的“袭明”;

    自是指的是有孚失是,有孚失是时就进入到了车循环,圣人抱一时就守着是,不令失是,人位上就没有车循环,“自是者不彰”,因为自是造成了“含章,有陨自天”,含章中的含是火水未济的效果,意味着经历了山地剥,将自天归藏于天位时才能“来章有庆誉”;

    自伐是风山渐-水山蹇的来反时“以多问于寡”,丹被用在车循环,不断地问罪于人位的艮中的众人,山地剥之后众人而变成了寡人,于是就结束了“震用伐鬼方”的车循环,而可以“三年有赏于大国”,赏的时候士圣人恢复到了行有尚中,可是,还在四时之见中,而功则是嘉遁之坎的功,天位的坎在“高尚其事不事王侯”的时候就完成了善复,而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这才是有功;

    自矜是我在火水未济的人位的坎中,善复时已经严收了宗故宗庙,其中也包括我,而在善复的过程中,得到了母所生发的力量,母的力量表现在地雷复中,而完成了由豫,震为雷因为得到了母的加持而成为天下神器,所以“有国之母,可以长久”,长是不自生的结果,自生是丹和生的反行入口,进入到甘临时转入无攸利的车循环,就会遭遇山地剥,而只能在四时之见中发展,必须不自生才能完成炼神还虚,才能有了母的加持,“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德经的结尾就是不争,争是以车循环的方式呈现,而不争就没有车循环,圣人的不争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结果,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因为已经完成了善复,建立了天山遁的机制,可以在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中完成天山遁,所以没有争,而可以上善若水,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则全是老子自己的话,为什么在这里变成了“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力量是全息的,从古至今没有改变过,进入到交的力量中完成曲目是力量崛起之后别人的结果,曲则全是用山泽损中的实所达成的虚,有了虚才能升虚邑,完成冥升就冥豫成了,就成为圣人,所以不是虚言,全就是时归的时候,所以诚全而归之,庄子在《天下篇》说老子之道是“已独曲全”的目的是“苟免于咎”,因为“往不胜为咎”,力量崛起却不能胜,才是咎,曲全只是圣人的“苟免于咎”,因为曲全才能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