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道德经

  •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第二十章时谈的是孚乃利用禴,地雷复仿佛不存在,既没有人位的震中的父,也没有天位的艮中的太上,第二十一章则是地雷复的横空出世。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德之容不是用来形容孔子的美德,孔德是德被用在孔中,也就是用拯马壮了,乙像是血管一样,源源不断地将人位的震获致于坤为地的力量挹注到月中,成为车循环的力量之源,德是直的力量,车循环时直的力量就被用在交的力量中,容中的宀代表车循环,车循环造成了谷,进入到车循环的孔德之容是为了完成天之道,天之道是损有余以补不足,藉着火水未济的三人行完成损一人,也就是藉着车循环移除人位的艮中的众允,用以补充天位的力量,所以具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的特性,这件事情发生在火山旅,所以有“惟入于林中”的惟,旅于处时大人虎变的大人以人位的艮为几的时候就造成了山地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以山地剥为目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这里的道指的是大道,不是天道,道之为物指的是大道在来反时完成了得其大首之后人位就有了万物,万是勿用之人,物是勿用之牛,惟指的是火山旅的惟入于林中,隹和心进入到了火山旅,就进入到了告公用圭,火山旅发展到了山地剥时就造成了恍惚的效果,恍是用火的意思,惚是过涉的意思,惟恍惟惚是在泽风大过中,泽风大过化火之后进入到了火风鼎,在火风鼎-火山旅中完成了山地剥,过涉灭顶时就完成了四时之见,在有疾的高度之下再度进入到泽地萃的车循环中。

    惚兮恍兮是用火的力量向上发展,发生在雷山小过中,在或承其羞的中行之后产生了撝谦的效果,可以牵出由豫中的大象,就进入到了善复中;

    恍兮惚兮是用火的力量向下发展,在获匪其丑的中行之后就有了勿用之牛,就在孚乃利用禴中,物是一个指标,物出现的时候既可以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也可以在无所往的时候完成善复,练气还神与炼神还虚的分界点在物,第五层次难胜地时在迷复中,至于十年不克征,这个时候两者还是一种选项,还有退转,然而两者的比重会逐渐偏移,到了第六层次,就没有选择地必须往炼神还虚发展,因为雷泽归妹的力量逐渐成型,接下来就到了用冥的阶段,得一时就不再退转。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谈的是用冥,窈是车循环造成了婴儿效果,冥兮是人位的艮已经从有发展到了无,无所往了,就到了其来复的冥升世界,地雷复不断地向上攀升,一直发展到冥豫成的高度,用冥的时候就进入到“惟精惟一”的过程,精是艮为山时在离为火的双向加持之下生和丹都反行入口,进入到薰心中,不再进入到山地剥,而即将撥雲霧而見靑天;

    其精甚真指的是在雷泽归妹的直的力量中将用六的力量卷藏到天位,真是雷泽归妹所特有的力量,可以将“神明藏于无形,精神反于至真”,雷泽归妹成为炼神还虚的关键;

    其中有信是因为雷泽归妹在归妹愆期迟归有时的时候人位的震已经从利己恢复到了有厉中,也就是有了地雷复-雷火丰的力量,所以其中包含了主人有言的力量,让雷泽归妹成为“毛姹女,女中王”,没有比雷泽归妹更强而有力的人位的离,其中有信就“人心惟危”的时候,危的时候就是无所往了,其中有精时就“道心惟微”了,震为雷已经陷在凵中,而产生了万和物,此时在火山旅的微中,完成了火山旅的“惟精”之后才能谈在天地否时得一的“惟一”。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今是火水未济,古是妇孕不育,风山渐的时候坎中子处于古的状态,也就是胚胎的状态,没有被生在人位的坎中成为子,就进入到了观我生进退中,才能够藉着或承其羞的心法将今古的力量都完成反归于娣而完成善复;

    其名不去指的是丹的反行入口不再用于车循环,就可以进入到谷神不死玄牝门的门中检阅人位的艮中的众甫,众是不速之客三人来时的三人,甫中包含了大、我、始、众,也就是人位上所有的成员,甫指的是归而逋,归而逋是将人位上所有的力量都在时归时运送到天位,完成善复之后就咸其辅颊舌了,进入到天地否时就得一了,在帛书版道德经甲乙本中用的是以顺众父,众父指的是众和父,父是地雷复,以顺众父较以阅众甫更能够体现地雷复的意义,以阅众甫是从风山渐的角度来看,而以顺众父则是从其来复的角度来看,这是炼神还虚的起步。

    吾是如何知道人位上所有的力量的状态?吾是从火山旅的转变得知此事,惟精惟一是从火山旅开始升华,这是练气还虚的过程,没有完成善复就不可能是真人,也不可能是圣人,说明了吾是得一者,以圣人的身份示以一切众生。

  • 道德经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

    太上篇的特性是从太上的高度指点善复,太上看得清清楚楚,帮助后人从上往下修,因为从下往上修行会迷迷茫茫,什么都看不清楚,从上往下修是已经彻底地理解了全貌全貌,修起来就不一样了,本章是太上在最难的时候出面指点善复的路径,太上的指点没有压力,一开始就用比较的方式,让人自己判断。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唯是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的隹反行入口,心也一起反行入口,就进入到了惟入于林中,火山旅是决定善恶之地,有卷者阿,阿是完成卷藏者,完成卷藏者就是善者,从火山旅进入到山地剥者则是恶者,笑言哑哑是震来虩虩的副产品,十朋之龟已经发展到了亚的程度,这里谈的是“几不如舍”,既雨既处时以虎人位为几,而舍则是卷藏之后进入到泽山咸,两者的差别不言而喻。

    来自于人位的震中的和兑中的震为雷被用作来反时会造成畏,这是人之所畏,因为丧失了人位的震中的立木力量,我就不可不畏,不可以把人之所畏视为理所当然。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地天泰在“包荒”的时候用的是告公用圭的力量,也就是“用冯河,不遐遗”,就造成了未央,未是未宁,“不宁方来,终来有它”,未宁时就有了告公用圭,央是灾祸的意思,也就是告公用圭被用作山地剥所引发的灾祸,于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时补中的衣所代表泽地萃和甫所代表的始、大、我、众,都熙熙攘攘地进入到人位的巽中,其中的众则进入到人位的艮中如同享受春祭太牢,说明了“众允”时处于惟十有三祀中,天位的大架秧子起哄的目的是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我独泊兮是我独自停留在人位的坎中,我还没有与二结合在一起成为三,以三的身份在人位的坎中主掌着车循环,所以这个时候自然还没有兆,未兆时告公用圭还没有完成山地剥,兆了之后就在取女见金夫中,四时之见之后又进入到了泽风大过,有它时就变成了沌沌兮,

    在运用白的心法时我也在人位的艮中,所以人之所畏,我也不可不畏,因为我也会成为爻中的一个,山地剥之后如同婴儿一般,孩指的是泽雷随-水雷屯,未孩指的是此时还无法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虽然已经处于婴儿状态,到了可以与姹女相会的条件,可是一方面未孩的想法,还想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另外一方面孚乃利用禴中没有姹女的力量,以至于婴儿无法与姹女一起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而进入到泽山咸。

    儽儽兮的时候在困于葛藟中,由于还没有进入到“于臲卼”中,离为火的双向加持还没有完全停止,还可以“取女,见金夫”,以至于无法完成时归,而没有归属,所以若无所归,从太上的角度来看,四时之见不到归属之地,所以也是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众允的力量进入到了人位的艮中造成了有余的结果,众允的力量中带有告公用圭,就被用在“损有余”上,所以余做亏解,遗是“飞鸟遗之音”,飞鸟遗之音是山地剥所遗留下的志意,心陷在凵中,志意就只剩下音了,而我却在火水未济时入主人位的坎,如同“裘葛之遗”,裘葛之遗指的是困于葛藟时由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造成了求小得,而我在四时之见之后从火水未济的饮中,脱离了火天大有的食,这一刻我仿佛被遗落了,这个时候包括获匪其丑的力量都无法触及我,所以谓之“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我在车循环中时被视为超脱尘世,避世隐居了,可是在告公用圭时又会进入到人位的艮中,又会受到山地剥的剥除,这是我的愚人之心所造成的结果。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禺是十里之地,或是日近中午,指的是十朋之龟,愚人之心指的是十朋之龟之下的心,山地剥产生了十朋之龟,就会形成愚人之心;俗人是没有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的人,谷还伴随着人,昭昭是已经在车循环中完成了三人行则损一人,这个时候在十朋之龟的效果中,昏昏也是在车循环中山地剥所产生的十朋之龟倾倒了凵,这个时候的我虽然已经在人位的坎中,但是还是受到十朋之龟的影响。

    察察是士的特性,俗人是还没有完成时归者,只有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才没有了谷的问题,得一时就成为圣人,在此之前都是俗人,而士本来在人位的坎中仔细观察,这个时候也进入到人位的艮中,让俗人也受到了影响而 纤微皆审,而我则闷闷不乐,因为震为雷在山地剥之后就陷在人位的艮中,无法通过玄牝门,这是老子对后世之人的提醒,如果将告公用圭的力量用在山地剥,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在第十五章已经出现过了,这是善复前的景象,厃同危,意味着已经车循环发展到了“于臲卼”的程度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已经停止了,就无所往了,恬静安然地像大海一般,等待着母生发出地雷复,就可以完成善复,飂是高风,人位的成员都在其来复的力量中归藏于天,之所以仿佛没有止尽是因为地雷复的力量持续地在育阳中。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鄙。

    以是用,众人皆有以是人位的艮中的众人都有了用,脱离了勿用,指的是咸其辅颊舌了,这个时候已经“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因为用是夯具和舟,夯具是天位的震,舟是告公用圭,这个时候真正的大用不是用在人位,因为这个时候只在天雷无妄中“显诸仁”,所以必须将唯用震为雷之外的成员都“藏诸用”,“众人皆有以”实际上是全部都归藏与用。

    “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德义之经指的是时归之路,我是反度者,为了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而阻断了太上之路,为什么肉食者鄙?因为未能远谋,因为把丹用在来反而陷在凵中,好像被吃掉了,以至于不能完成远复,发展到天位的艮中,也无法完成或承其羞,保全天位的大和震为雷,所以地雷复以我的身份出现在孚乃利用禴中时我坚持守在人位的坎中,表现出我独顽似鄙的行径。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异指的是垂其翼,造成了“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也就是进入到三和日所组成的车循环,目的是主人有言,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在车循环的效果之下我独异于人,无法带来夙吉,也无法成为人;贵食母指的是母的生发力量建立了地雷复,地雷复发出了雷火丰,雷火丰成为火天大有的力量基础,就可以以食的方式进入到艮中,进入到夫妻反目中,也就是在风天小畜-水天需中完成贵,贵是在贝的来反时藉着两只羽手将人提升到天位的艮中,但是在四时之见中因为山地剥的缘故人位的离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而无法完成天山遁-天地否,所以只是俗人,只有在无所往的时候,母所生发的地雷复才能完成远复而冥豫成的高度,成为圣人而带来夙吉,这个时候已经超越了贵和食,在山天大畜的不家食的力量中母开启了地雷复的新篇章。

    本章是专门谈独的一章,独是地雷复所特具的特性,所以实际上谈的是地雷复,地雷复就是太上,独的特性允许自己“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地雷复具有独立而不改的特性,改是一只手持着带有子的丨,也就是持节,用于击打、医治,藉以将陷于凵中的震为雷和车循环敲打到天位,一击打就取女,就产生了人位的离,而完成见金夫,就又陷入车循环,所以独立不改的原因是不再进入到车循环,才能归正,才能做到周行而不殆,殆是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所造成的危殆,完成了善复就改变了告公用圭的体质,才能做到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是完成天地否,无所往时母生发出地雷复,母的力量表现在地雷复上,而完成善复,进入到天地否,所以地雷复是坤为地的化身。

  • 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

    本章还是从太上的视角来看孚乃利用禴,绝圣弃智中的圣和智,绝仁弃义中的仁和义,绝巧弃利中的巧和利都是孚乃利用禴中的力量,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则是善复时的境界。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圣的观念出现在道德经中让人非常疑惑,老子言必称圣人,道德经前前后后出现了31次圣人,如果绝圣成立,那么就不该出现圣人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本德道经用的是绝声,乙本则用的是没有壬的“圣”,只有“入于耳,宣于口”,没有“示于行”,咡是听的古字,而声和听都是山地剥的产物,所以实际上绝的是山地剥,孚乃利用禴在时风若的时候也会形成圣,时风若是火风鼎之后完成了四时之见,在天水讼-火水未济时也会形成圣,但是不同于天雷无妄的圣,因为天水讼-火水未济中还有车循环,不是唯用震为雷的境界,一旦进入到车循环就打破了圣,此圣非彼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一句话被后人视为老学是反智的根据,再加上第六十五章中的“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似乎有反智的立论基础,不过,力量中的智是知临到了甘临中时转入无攸利的车循环,意味着知临所带动的告公用圭被用在山地剥上,这才是老子所反的智,彻底地舍弃孚乃利用禴中的声、听和智才符合道德经的精神,没有了山地剥所造成的损失,才有可能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是第十八章中的“大道废,有仁义”和“六亲不和,有孝慈”的延伸,为什么仁义成为孝慈的障碍?这里的仁义不同于善复之后的仁义,这里的仁指的是在四时之见之后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属于小乘的仁,完成了善复,经过了育阳和得一,进入到天雷无妄-风雷益时,才是真正的仁;这里的义是水天需中的义,水天需中的义和山天大畜的义一样,都是地天泰的局面,但是面对羊的方式却截然不同,水天需中的义用的是获匪其丑,就没有了羊,只剩下我,而山天大畜中用的是或承其羞,保全了羊,却没有了我,义中的羊和我提升到“我自然”的高度,才是真正的义;放弃了孚乃利用禴中的小仁小义,民在孝慈的力量中完成了善复,就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的至仁至义。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巧是坎为水的工匠技艺的巧,也就是山地剥的功夫,可以造成绝,而利是利生子,人位的震被割除兵用在用拯马壮,这就是盗贼行为,人位的震就因为执取力量而变成了坎中子,人位的坎中却因为有了坎中子而形成了三才阵势,可以在孚乃利用禴中完成约纳户牖,绝巧弃利是或承其羞的心法的实践,在观我生进退中完成善复,利生子就变成了利出否,在天地否中“我自然”,能够进入到我自然就说明了已经没有了我执,我自然所产生的力量就不会带有匪寇盗贼的效果。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帛书甲乙本都是“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因为前面三句中都是有言的产物,有言是孚乃利用禴中天位的大的反行入口,都会造成文的效果,也就是力量的不足,属是归属,让所有的成员都成为天位的眷属,天位的力量完整了,就可以形成最高的自我加持,产生帝的力量,主要就是弃如的力量使然,弃如是我放弃了水中行的一切,进入到我自然的境界。

    实际上老子的道德经是反孚乃利用禴的精神,道德经是从太上的角度来看孚乃利用禴,因为孚乃利用禴中虽然有玄,玄来自于太上,但是玄不是太上,玄善复了才是太上,玄是哪吒所代表的力量,哪吒曾降九十六洞妖魔,说明了玄是针对洞府的精神和力量,哪吒闹海则是描述在告公用圭中引导东海到人位的艮中,如来和太乙天尊是哪吒的两位老师,在水天需中是太乙天尊,在山天大畜中是如来,都在度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色是水可以绝的结果,水中行的产物,这个时候的见是四时之见,达不到通达位,而声和听的时候都是山地剥的结果,用的都是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所以谓之人行邪道,玄回到了天位的艮中就得一了,得月了,只有得月者才能见佛。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得一之后的境界,已经完成了见,这个时候的见已经从四时之见发展成为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也就是泽山咸和天山遁中的见,于是地雷复的素履往将生、师和小都送到了天地否中,师和子共同显出来三星在天,就有了朴,才有得一时的抱朴守一,得一之后就少私寡欲,公取代了私,就没有了折其右肱,寡取代了多,就转变了告公用圭的性质和方向,就没有了水中行所产生的绝、经书所产生的学和甘临所产生的忧,一时俱无,都反归于娣。

  •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时就在天地否中,太上已经成为得一者,已经成为与天为一的真人,在天地否中抱朴守一,少私寡欲,所以从第十七章开始进入到了太上的视野,所以第十八章是从太上的角度来看孚乃利用禴已经成为过去。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废弃了,才有仁义,很显然这个大道不是天道,否则就不可能被废弃,这个大道是孚乃利用禴中将告公用圭所产生的田相值的力量用在“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的力量,因为将告公用圭用在山地剥,所以不是天道,才会遭到废弃,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才是天道,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可以直抵天地否,天地否时已经建立了天山遁的机制,完成了天山遁才会进入到天地否,不需要大道了,而且大道会造成“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所以大道就可以废弛了;

    仁是天雷无妄-风雷益的境界,震为雷合体于人位的震,带来震为雷的光明力量,而义是以或承其羞的方式保全羊,并且发展到我自然的境界,第六层次是天情的世界,生和丹的反行之后完成了善复,所以有情有义,天地否之后进入到天雷无妄-风雷益,所以还有仁。

    慧智出,有大伪;

    知临时的告公用圭消除了甘临,甘临时转入车循环,知临与日结合在一起成为智,而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之后就有了彗,智慧出是智慧的外比之,因为智和慧都涉及到告公用圭,智慧出时告公用圭就完成了转型;

    这个时候地山谦的劳谦已经发展到了撝谦,撝谦是牵出大象之力,发展到了天地否的目的是为了风雷益时的利用为大作,王用享于帝的帝就是具备了大象之力的震为雷,在人位的震中为人,所以称为大伪,可以为身心带来巨大的利益,真实不虚,并不是智慧所造成的大欺诈,不过,智慧已经外比之了,利用为大作就与智慧无关,王用享于帝的时候谈不上智慧。

    六亲不和,有孝慈;

    和是和兑中的震为雷被用在来反,来反是不和,来反发展到了告公用圭时就造成了山地剥,山地剥是用六,六是庐的初文,山地剥之后就“君子得舆,小人剥庐”了,所以用六代表用山地剥,亲指的是父母,六亲不和意味着“不拯其随,其心不快”,也就是无法将人位的坎的成员严收到人位的艮中,以至于无法进入到无所往,其来复的力量中,也就无法完成善复;

    无法严收人位的坎中的成员时就必须依赖孝慈的力量,孝是善事父母,坎中子必须扶着人位的坎中的耂进入到人位的艮中,完成三星在天,才是善事父母,示进入火山旅的人位的艮中时子亦随之,孝的关键在示,所以练气还神和炼神还虚的主角都是神,慈是慈幼,对象是婴儿姹女,也就是无所往的时候坤为地生发出地雷复,将婴儿姹女推送到泽山咸中相会,慈是慈悲,不是慈善,因为讲求慈善就会不忍,谈慈善只会造成“妖诬胜慈善,慈善反招凶”,所以用慈用的是慈悲的力量,这个时候的慈具有度的性质,也就是具有回天的性质。

    国家昏乱,有忠臣。

    国家是王假有庙时期的主体,大君有命时就开国承家了,所以国家是用行师的结果,用行师是车循环,昏是车循环所造成的惟十有三祀的祭祀状态,而乱是困于金车的结果,乙将人位的震的力量源源不断地挹注到天位的震中,就在车循环中,车循环造成了再三渎;

    忠是事君无二志,忠是中行的结果,完成了中行时震为雷陷在凵中,此时处于勿用中,没有二志,这个时候只是民,完成了四时之见之后,才得臣无家,忠臣不是能够改变国家局势的能者,国家越混乱,忠臣越勿用,完成了天山遁才是真正的忠臣,事实上只有士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完成了善复,成为天的大能之后,才能辅佐王成为受国之垢的社稷主和受国不祥的天下王。

    力量中的仁义、智慧、孝慈和忠臣都是脱离孚乃利用禴的心法,善复的太上是超乎孚乃利用禴的层次,如果跳不出文学或哲学上的定义,就形成了文字障,就进不到太上的层次,必须绝对地依循易经,以易合老,才能悟入道德经,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篇,属于悟道的层次,基本功够扎实,才是合格的悟道者。

  • 道德经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前一章已经结束了士的篇章,本章则开启了太上篇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太上指的是在天位的艮中的至高无上的王,墨子谈到了太上,指出:“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败指的是车循环,这是正复时的太上,另外一种情况是败而有以成的太上,也就是冥豫成者,这是善复时的太上,所以墨子眼中的太上是得一者,老子的太上则指的是孚乃利用禴中的王,老子按照太上所主导的事务而细分了四种太上,不是高下之分:

    其一是下知有之,知是知临所形成的告公用圭,下知是告公用圭被用在山地剥,有之指的是藉着告公用圭完成了折其右肱,折其右肱之后肱就成为有厶,也就是有私,有之指的是有私了,就进入到了孚乃利用禴;

    其二是亲而誉之者,这里的亲指的是自己,自己在其羽可用为仪的心法之下进入到水风井,亲自参与了来誉,来誉是主人有言,在此之前人位的离与两只羽手将两个结合在一起的匕举到天位的艮中,主人有言时则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

    其次,畏之。

    其三太上是畏之者,威畏同,以天威畏之,畏是告公用圭被用在山地剥时的自然反应,畏是栋桡的结果,意味着在泽风大过经历了山地剥,也就是泽地萃的车循环所导致的山地剥,造成了有它,过涉灭顶时完成了四时之见,畏之发生在艮为山-山地剥,田相值的力量进入到人位的艮中造成了畏,太上不参与其中。

    其次,侮之。

    其四太上是侮之者,在帛书版甲本和乙本中都是采用“母之”,更符合太上的精神,母生发出了地雷复,地雷复代表父,意味着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已经发展到了无所往的地步,已经从有到无,需要其来复,才能重完成善复。

    第一种是太上无心,折其右肱的原因虽然是有私,但是折其右肱的是士;第二种是太上有心,这是太上以主人有言的身份进入到人位的震中;第三种是太上无取舍,取舍都是告公用圭的任务,太上没有参与其中;第四种是太上虚心,善复是升虚邑-冥升-冥豫成的过程,太上在这个过程中虚心以待。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是主人有言的力量,经过了火风鼎和车循环之后,主人有言的力量就不足了,所以出现了泽水困的有言不信和泽天夬的闻言不信,有言不信是泽水困中人位的震被用在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而无法进入到人位的震中,闻言不信则是因为处于利御寇的力量中,利御寇是向上发展的力量,以至于无法进入到人位的震中,信不足焉是因为车循环造成了国力不足,所以有不能完成主人有言的时候,在王假有庙时期,可以说是常态,

    悠兮其贵言。

    悠的本义是忧思,悠是“甘临,无攸利”的结果,一般都只认识到“悠哉悠哉”,不知道后面的一句是“辗转反侧”,辗转反侧是进入到了无攸利的车循环中,在车循环中不断地来反;其贵言可以理解为以有言为贵,实际上贵和言是一体的,有言时才有贵,贵是在有言的过程中藉着贝完成了拿人,就会让告公用圭所形成的甘临进入到车循环,进而让告公用圭被用在山地剥中,所以完成了贵之后就只能在四时之见中。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功成事遂的功成是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和冥豫成了,事遂则是或从王事的事情已经发展到了震遂泥的程度,已经成为婴儿,而可以与姹女相会进入到泽山咸中,而且得一了,功成事遂就进入到了天地否中;

    百是全,姓指的是在直的力量中的女,因为生是直的力量中的成员,这个时候人位上的全体成员都已经在直的力量中进入到了天位,都不在有为中,所以都称:“我自然。”自然是天地无涉,太上无为无造,而万物自相治理的状态,庄子在《德充符》中指出:“常因自然而不益生。”说明了庄子是反对天地否的自然状态,所以庄子在《齐物论》中补充道:“今我则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意味着后面还有果的事情,在天地否中是我自然,我无为,在天雷无妄的人位的震中才有果,老子在这里提醒后世的修行者我自然不是太上最终的成就,只有百姓才会以天地否的我自然为满,也就是说炼神还虚还不是究竟,还必须完成果,继续炼虚合道。

  •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第六层次的主导者是士,不再是一,所以道德经花了很多的篇章谈善为士者,教的的是心法,第十五章中的九种心法都是士的心法,有动有静,统称为动静,第五十七章说明了静的意义,“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随后指出“我好静,而民自正”,由此可知静是圣人治国的方法,本章专门谈静,可以理解为静态的告公用圭。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是在天地否中,这是得一之后抱朴守一时的内容,古之善为士者到了这里,已经发展到了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境界,已经完成了炼神还虚,开始炼虚合道,朝向更高的境界发展,而守静笃则是在泽山咸中,已经将静的力量和泽地萃中的车马的力量都卷藏到天位,这样的境界已经超越了陶渊明的《饮酒 其五》和王当的《德清宰俞居安自画渊明图》的境界,相较之下才见高下,虽然已经没有车马喧,但是两人还是结庐在人境,还会悠然见南山。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万物并作是“来反”发展到了“无所往”的时候,吾以观复的时候士回到了天位的坎中,士已经在“其来复”的力量中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三星也已经反归于娣,一起进入到了泽山咸。

    夫物芸芸指的是人位的艮中的芸芸众生是众允的力量,已经在晋其角的角中,完成了或承其羞之后,解其角了,原来的石也已经成了泥尘,就可以在其来复的力量中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而各复归其根,泽山咸-天山遁的时候人位的艮成为天地根,各复归其根时就进入到天地否。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第六章已经指出“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之门指的是风山渐,王在饮食衎衎的时候必须打开玄牝之门进入到人位,时归时也必须通过回天之门而进入到天位,这个过程叫作归根,归根是在静中完成,静是军争的绥靖所造成的安静,在风山渐的利御寇中“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因为已经完成了军争,即将通过回天之门;

    这个时候的静决定了好遁的成功,丹和生的反行入口说明了处于直的力量中,而且在观我生进退中,可以完成或承其羞,而摆脱了孚乃利用禴的山地剥,所以静是复命的必要条件,大君有命之前必须达到静的程度,才能完成时归,并且完成冥豫成,从冥可以知道静的意义,不静就不可能通过回天之门,正在劳谦时不可能完成冥豫成,必须要到静的时候才能成行,也就是到了“于臲卼”时,没有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以至于无所往了,才有可能藉着其来复的力量完成归根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复命的前提是天位的坎从人位上的非常之道恢复到了天位的坎的常道中,再经过敦的过程才能进入到敦艮中,因为引的力量只能达到天位的坎中,必须经过另外一次的敦复才能进入到天位的艮中,地雷复发展到了天位的艮中就冥豫成了,就具备天山遁的条件,天山遁之后两个目都进入到天位的艮中之后才能在天地否中得一,得一之后才能才能进入到天雷无妄中;知常指的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可以间接地进入到袭明中,所以知常曰明。

    不知常是告公用圭被用在山地剥中,不能完成告公用圭的转型,这个时候就属于妄作,因为还有人位的艮,所以自然就还有女,女是人位的离,就难免于用拯马壮,而进入车循环,就不免于中行,造成马匹亡,所以不知常就是妄作,妄作有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知是知临带动的告公用圭,进入到甘临,甘临在转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造成了第一种容的结果,这种容是军容,也就是车循环中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所造成的容,知常容中士已经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而恢复了常,所以知常指的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可以形成第二种容,这种容是国容,国容不入军,因为没有车循环了,而军容不入国,因为无所往了。

    容乃公,容在甲骨文中是冏,冏古同炯,明亮有神,战国文字演变成为宀公,第二种容的时候已经没有了车循环,所以没有宀,只有公,在车循环中只有讼和不克讼,在火山旅-艮为山的黑松林中完成了告公用圭的转型之后就只有公,已经不再有言,取而代之的是圣人的不言之教,自此就没有了山地剥,公是无私,虽然不能完全的无私,只能做到少私寡欲,但是却可以没有分别心,所以公作无分别解更为贴切,这里的公指的是輹循环中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輹循环中才有的境界。

    公乃王中的王不是孚乃利用禴中的王,而指的是“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百是全的意思,全的时候就是时归的时候,帛书版甲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注本用的都是“公乃王,王乃天”,只有当前流行的网络版采用“公乃全,全乃天”,考量点应该是王是孚乃利用禴中的角色,不存在于容乃公之后的世界,不过,知常容时就已经完成善复,已经超过了全归的时间点,至于百谷王则是已经是完成时归而象江海一般能善下者,“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百谷王已经是道之在天下时的身份,第六十六章中的江海必须与第三十二章的江海一起理解。

    王乃天中的王是“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中的天下王,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可以将人位的坎中的示在五气朝元变成为元神,而结束了车循环,同时因为用的是或承其羞的心法,可以并且羊,而免于国之不祥,既没有了车循环,也没有了山地剥,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就是天下王,天下王以这样的方式受国不祥,所以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就是真正的天。

    天位的兑代表天,告公用圭代表道,本质上天不等于道,但是在孚乃利用禴中天被用作“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的力量,此时的天是“从事于道者”,而“同于道”,所以天乃道;

    天在善复时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告公用圭在善复时完成了大有得,同时也将天一起归藏到天位,之所以能够完成万物的归藏,要归功于母所生发的地雷复,告公用圭回到了天位就可以在泽山咸中育阳,将震为雷转变成为天下神器,道乃久是因为这样的天道已经“有国之母”,所以”可以长久”。

    没身不殆在《道德经》中出现了两次,除了在第十六章出现之外,第二次在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以守其母,没身不殆。”进一步地说明了没身不殆的原因在“既知其子,以守其母”,既知其子之后就没有了坎中子,也就没有了孚乃利用禴,一直到生命终止都再也没有山地剥,殆是车循环时占和厶的反行入口,就进入到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了,就会造成山地剥和折其右肱,以守其母说明了有国之母,可以长久,震为雷可以不断地得到母所生发的地雷复的自我加持,“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所以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是一个可长可久的天道。

  •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本章从前一章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士,进一步地说明古之善为士者的杰出贡献,如果将古视为时间上的定义,相对于孚乃利用禴中的今,那么就指的是天风姤中的士,可是微妙玄通是玄德的成就,天风姤时还没有玄,所以这里的古只能指圣人之道。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之善为士者是能够完成善复而成就圣人之道者,因为自己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进而成全了泽山咸中的育阳和得一,而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这个时候才是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中的微是从火山旅的旅焚其次发展到鸟焚其巢的高度,人位的艮中的微尘就太高了回天之门而冥豫成,而得以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妙中,玄通则是完成了玄德,就明白通达了;

    深不可识的深指的是“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易·系辞》强调:“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说明了只有深才能进入天雷无妄的天下,因为“深则专”专的时候在车循环中,发展到了无所往其来复的时候,才能完成善复,而且“深则厉”,完成了深才会放弃利己,而进入到有厉,才能藉着有厉完成天山遁,所以深的意义重大;识则指的是《孙子·谋攻》中的:“识众寡之用者胜。”识众寡之用到无所往的阶段是在“当其无,有车之用”的阶段,识众寡之用时人位的艮中还有众寡,当其无的时候已经从有到无了,而通天下之志时就到了“当其无,有器之用”的时候了,已经完成了善复,而进入到天雷无妄中。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玄德为了达到深不可识,必须藉着车循环完成容,容指的是藉着车循环达到谷的程度,目的是让婴儿姹女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进入到泽山咸中育阳,得一时也一并完成了天山遁;

    豫兮若冬涉川指的是进入到由豫的过程非常敏感,必须在火山旅中谨其守,严收人位的坎中的宗故宗庙,并且在艮为山中固其结,而完成三星在天,所以若冬涉川,如履薄冰;

    犹兮若畏四邻指的是疑,疑是天位的坎的行,用冥时如在柜中,不闻消息,所以犹豫不决,所以犹豫时不是勿疑,其来复的力量才能一直发展到天位的艮中,在天地否时才能“钻开玉柜明消息”,这个时候就意味着得一了,育阳的过程必须“犹兮若畏四邻”,四邻指的是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四邻都是离为火的产物,一觉醒就会造成离为火,而有了四邻;

    俨兮其若客的俨是恭敬庄重的意思,在严收宗故宗庙的时候必须俨兮其若客,仿佛客人一般,才能将将敢为天下先的心收敛起来,俨而求合,合是以正合,在艮为山中完成合交,也就是归正,如果抱持着敢为天下先的心,那么就会以主人自居,就不会完成合交,就“不拯其随,其心不快”了,不拯其随就会造成干母之蛊和干父之蛊,就没有其来复,所以其心不快是父母的心不快;

    涣兮其若凌释是一种警语,坤为地的“履霜,坚冰至”是其来复的力量,目的是为了进入到天雷无妄,如果在这个时候进入到风水涣中,而以凌释为目的,凌释是化冰的力量,目的是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皤如时本来可以进入到雷泽归妹中,而完成时归,凌释的时候采的功德就会困于“惟十有三祀”中,成为“康侯用锡马蕃庶”的力量,那么就会破坏“升其高陵”的力量,风水涣中士在升高到天位的坎中时就会进入到泽地萃的车循环,涣汗其大号时就进入到来反而造成山地剥,因而进入到绝地,绝地无留,就会涣王居,无法进入到泽山咸的王居;

    敦兮其若朴是士在敦复时完成了三星在天,物就成为朴,朴是由豫中三星在天所形成的的白象,其来复从泽山咸再发展到了冥豫成的高度时就完成了敦艮,就得一了,这个时候就是真人,真人就可以在天位的艮中抱朴守一;

    旷兮其若谷指的是在泽水困的困于金车中的旷日持久,造成了空明,也造成了泽山咸的王居的荒废,这也是绝地无留的结果,泽水困不断地造成了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孟子·离娄上》中的:“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弗由,哀哉!”正是对旷兮其若谷所作的慨叹。

    混兮其若浊是针对告公用圭所作的评语,混同浑,士在天位的坎中时具有帝乙归妹以祉元吉的性质,所以“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水地比是士的行止,士带着日一起行动,形成了告公用圭,来反时士与震为雷脱离,就失去了“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拴牢莫外寻”的心意高尚的性质,来反时就会造成中行,中行发展到了无所往的时候就会造成地雷复的独复,独复时已经在由豫中,士就可以恢复初玄时浑太乙的状态,所以混兮其若浊指的是地雷复的中行独复,“浊谓之毕”,华是道之华,而道之华是愚之始,“是以大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士必须在水山蹇中处其厚,处其厚是在来反时进入到或承其羞中,而避免了居其薄时的获匪其丑,并且在火山旅时处其实,而不进入到山地剥中,就不会造成道之华,士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告公用圭,必须舍弃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而采用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

    澹兮其若海的澹是水波纡缓的样子,而其中的詹是多言,也就是在车循环发展到了第三阶段时所出现的以多问于寡的时候,厃古同危,意味着已经发展到了“于臲卼”了,没有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所以水波纡缓了,乃至无所往了,海指的是母,无所往的时候倚靠母的生发,重新带来其来复的力量;

    飂兮若无止的飂是高风,翏是鸟高飞,指的是鸣谦的力量可以直抵天位的艮,也就是火山旅的力量可以达到鸟焚其巢的高度,无所止指的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没有止境,可以妥善地运用着劳谦中的离为火的双向加持所产生的鸣谦,意味着已经没有了利己,可以一直在有厉的力量中,没有了“利用行师”,所以也就没有了善复,而进入到正复中。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帛书版甲乙本豆没有孰能,这里的孰不是谁的意思,不是问句,孰指的是五谷时孰,能是士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才成为嘉遁之坎,而可以伸出嘉顿之手在静中发挥隔离的功德,浊是道之华,“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丹和生指的是告公用圭,告公用圭能够完成归根复命就是静,从甲骨文的字形中可以看见嘉遁之坎在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中发挥了隔离的作用,隔离了获匪其丑的力量,虽然也有争,却没有山地剥,所以不但没有浊,而且可以让道之华在静中徐清,“坤为徐”,指的是雷水解-火雷噬盍时在母所形成的地雷复中变得洁淸而美。

    安以动之指的是“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时已经进入到了天雷无妄中的天下时,却又进入到车循环,意味着人位的离又出现了,也就是说在唯用震为雷的时候人位的艮有复活了,所以安以动之,而再度进入到车循环,帛书版的甲本就是以“女以重之于生”代替了“安以动之徐生”,徐生是雷水解-火雷噬盍所完成的天地否之后的天泽履。

    这样的道是輹循环中的道,也就是天泽履-雷泽归妹中的道,天泽履中有咥人和不咥人的两种情况,不同于主动地进入到车循环中,运用这样的道不追求水中行所形成的绝地的盈满,因为盈满时意味着已经进入到了绝地,绝地无留,就无法进入到泽山咸中育阳,在车循环中保的是人道,在天泽履中保的是天道。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由于不追求绝地的盈满,所以能蔽而新成,蔽是水风井发展到了坎为水时所造成的瓮敝漏,人位本来是一个完整的瓮,此刻已经有了缺口,有了缺口却还能够在来反之后发展到冥豫成,古之善为士者不但能够避恶,而且能够求善,所以可以被称为善为士者。

    只有以易合老才能完整地解释道德经的每一个字,万法唯心造,明白老子所提供的心法,有了正确地概念,就可以自然地融入自己的力量中,不费力,反而更周全,天位的坎是心法世界,有正确的心法,就有光明的力量。

  • 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本章的主角还是告公用圭中的震为雷,前一章谈的是宠辱若惊,宠辱若惊是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的结果,在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时震为雷被用在来反,与水山蹇中的来反之士结合在一起成为告公用圭,来反之士让震为雷成为“震来虩虩,笑言哑哑”的力量,披上了虎皮,在小有言的控制之下,带着恶,这一章则是震为雷的升华。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

    视是完成了炼神还虚的见,也就是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在完成了五气朝元之后,有了元神,才有天泽履的视履考祥其旋元吉的视,此时已经进入到了天泽履-雷泽归妹的輹循环中,已经没有了孚乃利用禴中的四时之见,所以视而不见;夷是平、易的意思,在地火明夷中士所代表的明和震为雷所代表的夷并行的时候就成为车循环中的“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的力量,就具有平的效果,构成了天地阴阳大化,到了视之不见的时候告公用圭已经夷定天下,没有了四夷,告公用圭已经完成了转型,已经没有了天地阴阳大化,也就是说没有了宠辱若惊。

    听是水山蹇在来反之后的听,闻是从水山蹇退到风山渐中,听而不闻是不进入到风泽中孚-风山渐中,就不会进入到四时之见中,来反时所形成的两个自我意识已经成为爻和坎中子都已经完成了教学,将要学成归国了,可以在无所往之后在其来复的力量中发展到冥豫成;反行之后震为雷处与两个自我意识一起陷在凵中,所以有希进之心,而进入到“观我生进退”中,希是“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的希,即将成为天下神器,已经没有声音了,所以听而不闻;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尃。”搏是取女的手将震为雷推送到天位,而进入到四时之见中,之后在火泽睽所形成的金夫的力量之下进入到车循环中,所以搏是取女,见金夫,无攸利的过程,只能获致求小得的结果,而不是大有得,所以谓之搏之不得,在车循环中震为雷已经发展到了微,微是火山旅的“即鹿无虞”的鹿群所扬起的微尘,意味着震为雷已经被获匪其丑的一只手捏成齑粉,意味着已经发展到了谷的程度,具备了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的条件。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夷希微三者是震为雷的三态,在三态时不可致诘,致诘是在火泽睽所形成的至临之后就进入到车循环中,无法完成善复,不是究竟,所以有言还无法发展到吉的程度;希夷微三者被混在由豫中,冥豫成时就得一了,这个时候才能致诘,这就是第二十五章中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此之前只是物,物是勿用之牛,物是天地否之前的产物,必须经过育阳的过程,才能成为天雷无妄中的天下神器,这个时候就成器了,这个时候就是大道。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皦是天下大白,皦中有两个白,第一个白是藉用白茅成为天风姤中的震为雷,少年强则国强就是得力于白,在孚乃利用禴中白在反行时在薰心中成为方,善复时士必须持卜敲打方,完成了震为雷的反归于娣和育阳,冥豫成了才能成为皦,这个时候就是天下大白,像玉石般地光亮洁白,这就是“得月”,由豫时还有五色,还没有办法像真如一般地光亮洁白,到了天位的艮中时的白贲时才能成为如光的海洋,不是一蹴可成,所以这里用的是问号。

    其下不昧指的是震为雷在反行入口时成为来反的力量,虽然金玉满堂,但是拾金不昧,无法进入到三昧,参是在火风鼎中参,进入到三昧时则是进入到三星在天的禅中。

    绳子是己,指的是己日,人位的震源源不断的透过己将力量挹注到天位的震中,消除了日,己发展成为乙的时候就进入到泽水困的乱中,绳绳兮不可名指的是积雷成丹的过程如同己日,雷地豫时已经是天地否的前身,丹就不可以反行入口,这个时候是单行道,所以绳绳兮不可名。

    无所往时车循环所产生的万和物都处于无中,也就是被陷于凵中的震为雷所隐匿了,天地否时人位的艮中的万物都已经在其来复的力量中回归天位,就复归于无物了,人位的艮中就无物了。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状本指狗的样子,犬是天位的兑和人位的兑在田相值时所形成的明夷于南狩的特殊力量,车循环时田相值的力量进入到火风鼎中,这个时候是状,无状之状则已经经历了山地剥,所以无状之状已经成为无所往中的万物,在其来复的力量中回归天位之后就再也无以名状了;

    无物之象指的是由豫中的象,这个象是劳谦所产生的撝谦的力量,撝是人位的离牵出来大象,表现在由豫中,由豫时勿用之牛的物已经变成了朴,已经成为不可名状的无物之象,而且已经进入到了三昧中,所以惚惚恍恍,冥冥渺渺,隐隐约约,育阳之后大象就成为天龙。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天龙在天地否中时处于“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中”,迎之不见其首是从天位的坎中相迎时看不到龙首,因为龙首是干,干是反行的士,此时士刚刚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在天位的坎中主持育阳,没有反行,所以看不到龙首,随之不见其后指的是看不到其后的执其随时的仆从,泽山咸的执其随也在天山遁时遁到了天位而进入到天地否,所以不见其后,而且此刻正在冥升-冥豫成的冥中,三昧中。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执古之道者是天位的坎中的士在执,士将明夷于南狩的力量全部带入到了天位,古者圣也,执古之道就是执圣人之道,从时间的对比上来看就是天风姤中的士,古也指的是故,执古之道就必须严收宗故宗庙中的故,进入到观我生进退中,孚乃利用禴中的今之有是折其右肱的成果,士在执古之道时从水山蹇退回到风地观的观我生进退中,此刻都已经在利御寇的力量中进入到天位。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能知是士已经从人位的坎中的黄能回归到天位的坎中大能中,士的知临带动了告公用圭,能够将告公用圭发挥顶天功德才算是能知,古始是从车循环的始治发展到了艮为山的固其结,固其结的时候就完成了三星的结合,而在观我生进退时完成了时乘六龙以御天,就成就了天雷无妄中的妙有;

    能够藉着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来完成古始就是道纪,道纪与孙子兵法用间篇中的“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是异曲同工,因为都在用间时节,只有在用间时才能改变告公用圭的性质,神纪着重在练气还神和炼神还虚,道纪则着眼于告公用圭的震为雷,士能知古始就完成了震为雷的升华,而告别了孚乃利用禴。

  • 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宠指的是告公用圭造成了山地剥之后以宫人宠,震为雷陷在凵中成为宫人而承天宠;辱是士持住了辰,雷火丰是农,曲礼之后震为雷陷在凵中,震为雷无法回归本位就没有了天位的离的自我加持,对于天位的离而言是一种侮辱,宠辱都是山地剥所造成的结果;宠辱若惊的若说明了宠辱都来自于雷火丰的人位的坎的“有孚发若,往得疑疾”的心法,若是孚乃利用禴的特性,本章出现了9个若,若是有“孚发若,往得疑疾”的心法的结果,火天大有就发展成为火风鼎,人位的震被用作用拯马壮之后人位的震沦为坎中子,与天位的震中的二星形成了三才阵势,既可以成为水风井-火风鼎的基础,也可以成为车循环的轮轴,就从直的力量进入到交的力量,展开了孚乃利用禴;惊指的是“震惊百里”,百是全,里是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全的时候本应该完成时归而进入到有终是天雷无妄的境界中,却进入到敬之终吉的境界,也就是泽雷随-水雷屯中,从圣人或王的境界跌落到百里侯,如果在震惊百里的同时还在“不丧匕鬯”中,就意味着处于惟十有三祀中,说明了仍然处于车循环中,就摆脱不了笑言哑哑所造成的恶,而有了患。

    贵大患若身的贵是以贝拿人,而且用的是贝中的震为雷,也就是不断地藉着和兑中的震为雷用作来反,并且藉着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完成获匪其丑,而形成了身的大患,患是反复中行的结果,中行成串,合心为患,而且是天位的大与人位的大结合在一起所造成的大患。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老子进一步地解释什么是宠辱若惊,宠为下涵盖了很多的概念,包括:巽为风的巽在床下、泽地萃的萃如嗟如、泽水困的困于金车,山泽损的已事遄往-使遄有喜,乃至山地剥的剥床以辨,都在描述同一件事情,那就是用作山地剥的告公用圭,天位的大代表天,在孚乃利用禴中被用在等而下之的做法上了,有陨自天了,所以宠为下。

    得之若惊的成果是求小得,过程中造成了若惊,在水风井-火风鼎时因为“有孚发若,往得疑疾”的心法牺牲了震为雷,造成了马匹亡,一度丧马;失之若惊是失得勿恤的心法造成了有孚失是,造成了日的不正,也在车循环时因为“有孚发若,往得疑疾”的心法而牺牲了震为雷,所以谓之宠辱若惊。

    这一些易经的基本概念是理解道德经的基本功,必须对易经非常熟稔,才能以易合老,离开了易经,都只是想当然耳,跟不上老子的意识步调。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何谓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发生在风泽中孚,风泽中孚的人位的震被用作用拯马壮,而进入到风水涣的车循环中,目的是藉着“在中馈”的心法完成贵,于是积雷成丹的力量被转化成为水山蹇的来反的力量,在车循环中反复中行就形成了患,由于告公用圭是人位的兑与天位的兑所形成的大,轻而易举地藉着孚乃利用禴所特有的山地剥造成了匪躬,而拿下身,所以谓之大患若身。

    因为来反的力量来自于风泽中孚,所以这里用到了吾,吾所以有大患的原因在于风泽中孚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中行,所以实际上风泽中孚时已经完成了求小得,吾已经有了身,就会藉着车循环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到了天地否的时候人位上的力量都卷藏到天位,没有了吾,所以吾无身,这个时候不是没有了身,而是没有了吾,如果没有了身,后面的话都是多余一说,最重要的是没有了车循环,所以连患都没有了。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以上者两句话在帛书版的甲本和乙本、河上公本和王弼注本都不尽相同,综合四种版本可以知道老子谈的是人位的艮的存在问题,贵是在车循环中以贝拿人而完成了四时之见,如果以人为贵,以身为天下,那么直接就可以寄天下,也就是将天雷无妄的天下寄托在人位上,而爱是火风鼎的结果,如果火风鼎的爱所达成的求小得就可以身为天下,那么直接就可以托天下,就不需要那么大费周章了,问题在于有私,有私才会有孚乃利用禴,所以寄天下和托天下无法在孚发若往得疑疾的心法中完成,必须完成善复,超越有私,没有了我执和法执才有可能。

  • 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宠指的是告公用圭造成了山地剥之后以宫人宠,震为雷陷在凵中成为宫人而承天宠;辱是士持住了辰,雷火丰是农,曲礼之后震为雷陷在凵中,震为雷无法回归本位就没有了天位的离的自我加持,对于天位的离而言是一种侮辱,宠辱都是山地剥所造成的结果;宠辱若惊的若说明了宠辱都来自于雷火丰的人位的坎的“有孚发若,往得疑疾”的心法,若是孚乃利用禴的特性,本章出现了9个若,若是有“孚发若,往得疑疾”的心法的结果,火天大有就发展成为火风鼎,人位的震被用作用拯马壮之后人位的震沦为坎中子,与天位的震中的二星形成了三才阵势,既可以成为水风井-火风鼎的基础,也可以成为车循环的轮轴,就从直的力量进入到交的力量,展开了孚乃利用禴;惊指的是“震惊百里”,百是全,里是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全的时候本应该完成时归而进入到有终是天雷无妄的境界中,却进入到敬之终吉的境界,也就是泽雷随-水雷屯中,从圣人或王的境界跌落到百里侯,如果在震惊百里的同时还在“不丧匕鬯”中,就意味着处于惟十有三祀中,说明了仍然处于车循环中,就摆脱不了笑言哑哑所造成的恶,而有了患。

    贵大患若身的贵是以贝拿人,而且用的是贝中的震为雷,也就是不断地藉着和兑中的震为雷用作来反,并且藉着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完成获匪其丑,而形成了身的大患,患是反复中行的结果,中行成串,合心为患,而且是天位的大与人位的大结合在一起所造成的大患。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老子进一步地解释什么是宠辱若惊,宠为下涵盖了很多的概念,包括:巽为风的巽在床下、泽地萃的萃如嗟如、泽水困的困于金车,山泽损的已事遄往-使遄有喜,乃至山地剥的剥床以辨,都在描述同一件事情,那就是用作山地剥的告公用圭,天位的大代表天,在孚乃利用禴中被用在等而下之的做法上了,有陨自天了,所以宠为下。

    得之若惊的成果是求小得,过程中造成了若惊,在水风井-火风鼎时因为“有孚发若,往得疑疾”的心法牺牲了震为雷,造成了马匹亡,一度丧马;失之若惊是失得勿恤的心法造成了有孚失是,造成了日的不正,也在车循环时因为“有孚发若,往得疑疾”的心法而牺牲了震为雷,所以谓之宠辱若惊。

    这一些易经的基本概念是理解道德经的基本功,必须对易经非常熟稔,才能以易合老,离开了易经,都只是想当然耳,跟不上老子的意识步调。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何谓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发生在风泽中孚,风泽中孚的人位的震被用作用拯马壮,而进入到风水涣的车循环中,目的是藉着“在中馈”的心法完成贵,于是积雷成丹的力量被转化成为水山蹇的来反的力量,在车循环中反复中行就形成了患,由于告公用圭是人位的兑与天位的兑所形成的大,轻而易举地藉着孚乃利用禴所特有的山地剥造成了匪躬,而拿下身,所以谓之大患若身。

    因为来反的力量来自于风泽中孚,所以这里用到了吾,吾所以有大患的原因在于风泽中孚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中行,所以实际上风泽中孚时已经完成了求小得,吾已经有了身,就会藉着车循环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到了天地否的时候人位上的力量都卷藏到天位,没有了吾,所以吾无身,这个时候不是没有了身,而是没有了吾,如果没有了身,后面的话都是多余一说,最重要的是没有了车循环,所以连患都没有了。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以上者两句话在帛书版的甲本和乙本、河上公本和王弼注本都不尽相同,综合四种版本可以知道老子谈的是人位的艮的存在问题,贵是在车循环中以贝拿人而完成了四时之见,如果以人为贵,以身为天下,那么直接就可以寄天下,也就是将天雷无妄的天下寄托在人位上,而爱是火风鼎的结果,如果火风鼎的爱所达成的求小得就可以身为天下,那么直接就可以托天下,就不需要那么大费周章了,问题在于有私,有私才会有孚乃利用禴,所以寄天下和托天下无法在孚发若往得疑疾的心法中完成,必须完成善复,超越有私,没有了我执和法执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