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菩萨行就是修出佛陀及圣贤所具备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相好之道,三十二相是人位上的修行,所以转轮圣王亦能具足三十二相,而八十种好则是天位上的修行,“大师克相遇”而归藏于天之后,山泽损的大、地水师的师、十朋之龟的克以及离为火的遇所形成的实相发展到了诸法空相时,都完成了好遁,而士就此不再引发动悔有悔,才能称为好,所以唯佛、菩萨始能具足。
四正勤是惟十有三祀时的心法,为除断已生之恶,就必须藉着风泽中孚完成归正;为使未生之恶不生,就必须进入到兑为泽的菩萨净土;为使未生之善能生,就必须从正复为奇转入到善复为妖;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就必须“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天地否时即使已经脱离梵世,还是会重新进入到玄德中,以“辅万物之自然而敢为”,而不会放弃照顾身心,因为身心的精进也是士的勤而行之的范畴;士在不可涉大川的目的只是因为“善为士者不武”,避免进入到山地剥,而不是放弃身心,还是必须藉着心力的强化来照顾身心,否则就会造成身心颓废,成为废材,是谓“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
四如意足是四种禅定或定境,欲如意足是“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时候,已经处于谷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玄牝之门了;念如意足是专注于善复,住于正理,精进直前,功无间断;进如意足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之际,专注精进,不夹杂任何杂念;慧如意足是已经完成了袭明,进入到了通达位,而能够通达一切,四如意足的成就意味着已经具备了深厚的智慧和定力,已经明心见性了,见性时就可以“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谓“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在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之后,再以玄德的身份带着佛性进入到了兑为泽中时就行于五根,虽然佛性没有等差和分别,却因为已经慧如意足了,而能够分别众生诸根利钝。
“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在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之后,士已经成为善为士者之后,处于嘉遁中,就可以伸出嘉遁之坎中的力臂,力臂的本质是心力,具有五种不同的力,分别是:让震为雷进入到人位的震中的信力、让身心精进的精进力、让心念保持专注的念力、让心保持禅定的定力,让慧根发展到慧力以保持在见性的高度;而乐求佛十力是不以五力为足,仍然追求佛所具有的十力,士在佛十力中依然抱持着不可涉大川的原则,始终在知临中,所以不会出现车循环,这个时候的智力就不具备车循环的属性,可以一直抱持着无我、无为的出世法的性质。
“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七代表天位的坎,觉有觉了和觉察的意思,觉是在人位上完成了学习,再完成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的见,代表着善复,所以又称七觉,得一时就等同佛性,就是等觉,这是由定生慧,使定慧均等的方法,只是菩萨的“道种智”,还不同于佛之“一切种智”的智慧,所以还有继续修行。
“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八正道是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是中道,也就是中行之道,还在正复为奇中,在风泽中孚中达到寂灭,属于小乘法,还应该回小向大,往大乘佛法发展,而乐行无量佛道。
“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止是禅定,观是智慧,止观是定慧双修,以定生慧,已经进入到了善复为妖中,也就是炼神还虚的过程,已经脱离了小乘的寂灭法,就不至于毕竟堕于寂灭。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诸法是坎为水-山水蒙-泽水困,泽水困兼具坎为水-山水蒙诸法,可以达到诸法空相的境界,进而完成好遁,而进入到泽山咸中完成育阳,冥豫成之后再进入到兑为泽中就可以庄严其身。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水风井-火风鼎是声闻威仪,艮为山-山风蛊则是辟支佛威仪,在泽水困中还会相继出现声闻辟支佛威仪,但是最终的目的是完成菩提道,是谓“不舍佛法”。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诸法的究竟净相是诸法空相,随所应为现其身则是以应身佛的身份出现在水泽节-山泽损和兑为泽中,应身佛是佛的三身之一,也称为化身,乃二乘、凡夫所见身,这是佛为了救度一切众生,随应三界六道不同状况和需要而变现之身,以便随缘教化。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观是在禅定或经行中静观,观中所见的都是相,到了天地否时诸佛国土就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则是在兑为泽中,因为已经天得一以清,而且已经完成了天山遁了,没有争战,所以现种种清净佛土。
“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和其光-同其尘的过程是得佛道转于法轮,天山遁-天地否时则入于涅槃;在玄同之后以玄德带着佛性进入到夬履中,即是不舍于菩萨之道。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从前往后修容易落入瞎修盲炼,从后往前修时因为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知见,所以才能“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雷山小过是从“正复为奇”转入“善复为妖”的契机,雷山小过发展到艮为山时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人位的艮中,自然不免于幻相连篇,幻相连篇可以说是三十二菩萨行的特点,必然有一番从有到无的定静过程,在完成了善复之后,再从玄同进入到玄德时就完全超越了小乘境界,就可以进入到三十二菩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