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从第十三章开始已经进入到了吾的领域,说明了此时已经进入到了山天大畜的力量中,只在火山旅中运作,因为已经没有了孚乃利用禴中的人位的坎,也就是没有了干父之蛊和干母之蛊,所以始终都可以“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吾是万乘之主,也是身主,而且已经从小发展成为吾,已经从中行时的神变成了完成五气朝元的神,也就是见道者,所以此时已经在神纪中,神纪是以完成天山遁-天地否而得一为宗旨,神纪就是第十三章所提到的“道纪”。
“古之善为士者”的古指的是“配天古之极者”,也就是能够做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者,能够达到“咸其辅颊舌”而完成天山遁-天地否者,所以指的是吾,吾在五气朝元而得一之后,从玄同进入到玄德中,而与士同在,所以“古之善为士者”是在安道的士,也就是“袭常”中的士,这个时候已经从火山旅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发展到了天地否的妙中,此时已经完成了天山遁的“好遁”,人位上已经没有了女和子,所以少了女,而且在见道时进入到了通达位,继而从玄同进入到玄德中时进入到“夬履”中与道同在,所以“微妙玄通”;此时善为士者止于天位的坎中,抱持着“不可涉大川”的原则,不会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所以“深不可识”,深是“用其光”时只有天位的震的木反行到人位的艮中,因为没有入主的力量,缺少了代表主的丶,所以无法构成“入于穴”,同时因为士在天位的坎中如如不动,也没有“知临”,没有“知临”就没有识,所以在无知无识中,也就是在“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中,识是完成“弱者道之用”的力量,也就是“飞鸟遗之音”,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到了玄田中,因为“不宜上”,所以脱离了天位的艮中的自,复因为“宜下”,所以从玄同进入到玄德中,此时已经进入到了安道中,所以“大吉”,因为没有至临,所以没有告公用圭所形成的贝,也没有下士所形成的刀,就没有“井渫不食,为我心测”,这是因为已经在山天大畜的力量中,没有了火天大有,所以不再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是谓“深不可测”。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是因为在安道中士在天位的坎中如如不动,只有天位的震可以反行入艮,所以这个时候只能“心使气曰强”,由于震为雷在“震用伐鬼方”时消灭了火水未济,意味着已经没有了山地剥,只在火山旅中运作,这个时候震为雷已经成为顶天功德,可以完成“守柔曰强”,而“强为之容”,也就是在“用其光”时在“小有言”的车循环中,只藉着震为雷来发展到容的层次,容的特性之一是在容中“兵无所容其刃”,因为士只发展到八,只在“日闲舆卫”,没有发展到九,所以没有形成刀;容的特性之二是这个时候的“孔德之容”,具有“惟道是从”的特性,必然会从大道转变成为天道,这就是“知常容,容乃公”的境界,“袭常”时的容已非往昔之谷,是谓“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所以虽然没有至临,还是可以在“劳谦”中发展到“需于泥”而在进入到“由豫”时达到“震遂泥”的宗旨,安道时已经完成了“利涉大川”,所以“木道乃行”,“用其光”和唯用震为雷时都在木道中,用的是光明的力量,所以“无遗身殃”,“妙而无方之谓神”就是因为掌握了木道,木道就是元神的境界。
“豫兮若冬涉川”指的是在雷地豫的“由豫”时,因为处于冥中,虽然打破了“往得疑疾”,却还是难免有疑,所以必须做到“勿疑”,不过善为士者仍然必须“若冬涉川”般地谨慎小心,因为自己还必须完成“利涉大川”,而且还有“冥豫成”;
“犹兮若畏四邻”的“犹兮”指的是吾在脱离孚乃利用禴的“需于酒食”时处于无为中,目的是“谨其守”,因为力量中有犬,犬是具有主的告公用圭,具有忠实完成狩猎任务的本能,足以发展成为山地剥,所以必须“谨其守”,这个时候必须守静以避免进入到轻躁中,所以“若畏四邻”,四邻指的是离为火,离为火所带来的力量崛起足以破坏吾的无为;
“俨兮其若客”中的“俨兮”是吾在“俨若思”中,此时吾处于无为中恭敬自处,此时十日都已经在囗中而进入到了思中,必须射下其中的九日,意味着“不敢为天下先”,因为吾一旦“勇于敢”,就会造成手中控制的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所以“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只有士和三在完成士进三退,目的是完成严收宗庙,人位的坎中的成员全部都纳入火山旅的人位的艮中,于是就没有了人位的坎,也就没有了车循环的立足之地,所以可以发挥禁乱止暴的效果,“俨兮其若客”是吾与士在语行相应中的默契。
“涣兮其若凌释”指的是坤为地的“履霜坚冰至”,“履霜”是地雷复发展成为雷火丰,雷火丰发展到了天位的艮中时发展成为离为火,而造成了“迷复”,于是有了“至临”的“坚冰至”,“至临”的目的是为了“得臣无家”,而必须超越风火家人才能进入到天山遁-天地否中,也就是必须超越火天大有而达到山天大畜,而“不家食”时才能完成天山遁-天地否,就可以在天山遁的“畜臣妾”时得臣;
因为在至临所产生的车循环中可以“驯致其道”而达到了“专气致柔”的宗旨,就可以在士发展到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时完成“守柔曰强”,于是坚冰涣散,就不能再有强了,这个时候就必须恢复火天大有的力度,因为吾的舟无法行于坚冰,必须化为水,才能载舟,吾才能完成“见小曰明”。
“敦兮其若朴”中的“敦兮”指的是“敦复”,敦复时就从“守柔曰强”进入到“见小曰明”中,于是就结束“利用享祀”,而完成“利用祭祀”才能进入到道中,这个时候士就持卜引导地雷复以完成“敦复”,“敦复”时将经过育阳的震为雷用于得一,于是震为雷就恢复到朴的状态,是谓“敦兮其若朴”,所以育阳的目的是为了生下一,经过了“敦复”时吾才能完成了五气朝元而成为元神,这个时候就见道了,而见道之后还必须完成“自考”,“自考”是“敦复”的另外一层意义,考是“父死”,“自考”则是自的死亡,地雷复的“复自道”发展到了见道时就必须完成“自考”,没有了自才能免于“飂兮若无止”的问题,不会因为进入到天位的艮就迳入无止尽的至临,就不会因为出现了山地剥而进入到风泽中孚的高风中,敦复是善为士者的任务,敦复时善为士者将得一者引导到天位的坎中,“抱朴守一”是在安道中士抱着震为雷,而吾则守着得一的境界,才能进入到泽雷随中,如果不能“抱朴”,就不能维持“利见大人”的局面,也就是让得一者在天位的兑中成为有位的天神,而如果不能“守一”就会从泽雷随进入到水雷屯中。
“旷兮其若谷中”的“旷兮”指的是“升虚邑”时的空旷宽阔,也就是进入到冥中之后的感觉,如同进入到虚谷一般,或是一件广大无边的空室中,文殊师利祥维摩诘居士问疾时进入到一间空室,只有一张床,而“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之座,无所妨碍。”“虚怀若谷”描述的就是“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是风水涣、坎为水、山水蒙中的士混而为一成为泽水困,三者因为不可致诘,所以必须混而为一,泽水困在困于金车时也会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也有小有言的车循环,但是在“于臲卼”时在父母之力中进入到“行独复”,士在利涉大川时带着浊中的犬、虫和网归藏到了天位,而进入到了“由豫”中,继而进入到泽山咸中,并且再度进入到天山遁-天地否中。
“澹兮其若海”中的“澹兮”指的是冥中的恬静,如同大海一般,之所以用海来形容是因为其中带着“解而拇,朋至斯孚”的心法,拇指的是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在进入到了泽天夬的朋中时就可以启用如斯法,如斯法就是木道,在“用其光”时只有天位的震的木反行入艮,在小有言的车循环中完成“来反”,震为雷成为釜斤,造成了其,其指的是意识被放入畚箕准备完成弃如,如斯法可以避免山地剥,所以可以“无遗身殃”,“无遗身殃”是安道的最大特性,是谓“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止”中的“飂兮”是在高风中,也就是在天位的巽中,有了天位的巽就会在巽为风和风泽中孚的变化中,士就进入到人位的坎中而无法止于天位的坎,因为始终受到自所产生的至临的影响而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所以“飂兮若无止”,见道时从“升虚邑”发展到“冥升”时必须完成“升阶”,在“大得志”之后更上一层楼,从天位的巽进入到天位的艮中,才能打破“飂兮若无止”,而安道之所以必须脱离自,从玄同进入到玄德中,其原因也在于打破“飂兮若无止”,只有在得道时已经完全地入律,而进入到了唯用震为雷,这个时候才能“入不二门”,正式地进入到天位的艮中。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中的“浊以静之徐清”是在得一之后“天得一以清”的境界,因为在“劳谦”时脱离了孚乃利用禴,而没有了浊,并且吾在无为中守静,才能得一而见道,所以只有见道者才能“浊以静之徐清”;而“安以动之徐生”是从玄同进入到玄德之后的境界,就在“失道而后德”时进入到了直的力量所建立的泽天夬的德中,此时因为已经“有国之母可以长久”,仍然可以在“动悔有悔,于臲卼”时继续得到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而生机勃勃,徐是泽水困中利用祭祀时的特性,意味着在“来徐徐”时曾经“困于金车”,而发展到“于臲卼”,不过,还是可以在父母之力中脱困,所以安道者才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指的是安道的宗旨在“保此道”,此道是“去彼取此”之后的天道,“保此道”已经在安道中,此时已经不追求“谷得一以盈”的盈满境界,因为盈满来自于至临所带来的金玉满堂,于是告公用圭就集中在人位的艮中,就会造成山地剥,以至于“莫之能守”,就违背了安道的精神,基于此“保此道者不欲盈”,所以才从玄同进入到玄德,而脱离了天位的艮中的自,也就没有了自所形成的至临,才能够免于车循环和山地剥,而能够反复地在“用其光”时藉着“木道”而完成“冥豫成”,“冥豫成”不同于“冥升”,“冥升”则是从孚乃利用禴中“升虚邑”发展到天位的艮中,“冥升”是见道的境界,而“冥豫成”则是安道时才有的境界,这个时候才有成,是谓“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如果不能从见道和安道的高度来理解本章,乃至道德经,就很难完全地契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