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本章谈的是地雷复如何从练气还神的层次发展到炼神还虚的层次,而完成了善复,因而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太上就达到了圣人的层次。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曲则全的曲指的是曲礼,“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实际上曲礼是完成曲的心法,“其言曲而中”,有言在一曲过后就完成了中行,“曲成萬物而不遺”说明了曲是“观我生进退”时的中行,冥豫成的时候人位的艮中的万物才能都进入到天地否中,没有任何的遗漏,“其邑人三百户”中的百是全,全就到了时归的时候,就具备了进入到天泽履-天雷无妄的要件;
枉的本义是弯曲,指的是王将人位的震用作拯马壮之后就进入到车循环,到了水山蹇-火山旅时发展到了无所往的时候就可以从枉中时归到直的力量中,“直而不能枉,不可与大任;方而不能圜,不可与长存。”直方大的发展模式无法躐等,必然经历方的中间过程,但是进入枉中时还必须具备时归的能力,也就是说固然可以进入到交的力量中,但是还必须能够回到直的力量,才能通过回天之门;
洼是告公用圭所造成的山地剥的结果,在人位的艮中造成了一个洼地,人位的兑中的大海就会满溢到人位的艮中,第十五章时已经谈到:“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圣人不以盈满为理想,盈满就可以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这是小乘的最高境界,圣人在洼则盈时就完成“进退盈虚与时变化”,而进入到谷神不死玄牝门,这是圣人的常道;
敝指的是瓮敝漏,瓮敝漏是车循环的结果,意味着经历了山地剥,蔽是隐蔽,“蔽美扬恶”的目的是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蔽而新成”则是在来反时完成告公用圭的转型,而进入到冥豫成;
少则得指的不是需于沙之后的求小得,而是在需于泥时成为泥尘,而可以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在由豫时完成了大有得。
多则惑的多指的是车循环中的丹叠加在一起成为多,多是但在直的力量中反行入口重新进入到交的力量中,也就是在知临所引发的告公用圭在进入到甘临时转入无攸利的车循环,少指的是需于沙时车循环的“以多问于寡”所造成的寡,少的时候才能完成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所以“吉人辞寡,躁人辞多”,多少谈的是交的力量与直的力量中的转换,才有天地否的大往小来,从交的力量中回归到直的力量中就完成大小多少的归正,反行的丹就在直的力量中反归于娣,就可以大有得了,惑是疑惑,在“由豫,大有得”的时候继承了“有孚发若往得疑疾”所造成的疑惑,所以必须勿疑,才能将地雷复的力量一直发展到冥豫成的高度。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是得一之后在天地否中抱朴守一,圣人为什么抱一?因为一不仅是玄中的一,同时也是中行中的丨和引中的一,一动了就会致力于中行和车循环,就会反复山地剥,所以必须抱朴守一,为天下式是士在节度用财,也就是节制以奇用兵,“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白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守其黑是守住薰心,目的是为了避免在甘临时进入到车循环而造成山地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形成了四种效果:“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知是知临时进入到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中知临,西游记中唐僧回到了长安,不等诵经就被八大金刚请回了,就是自知的效果,而自见则是中行之后的取女所形成的四时之见中,而在“取女,见金夫”时就会陷于车循环,所以无攸利,将车循环归藏到天位之后就有了第二十七章中的“袭明”;
自是指的是有孚失是,有孚失是时就进入到了车循环,圣人抱一时就守着是,不令失是,人位上就没有车循环,“自是者不彰”,因为自是造成了“含章,有陨自天”,含章中的含是火水未济的效果,意味着经历了山地剥,将自天归藏于天位时才能“来章有庆誉”;
自伐是风山渐-水山蹇的来反时“以多问于寡”,丹被用在车循环,不断地问罪于人位的艮中的众人,山地剥之后众人而变成了寡人,于是就结束了“震用伐鬼方”的车循环,而可以“三年有赏于大国”,赏的时候士圣人恢复到了行有尚中,可是,还在四时之见中,而功则是嘉遁之坎的功,天位的坎在“高尚其事不事王侯”的时候就完成了善复,而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这才是有功;
自矜是我在火水未济的人位的坎中,善复时已经严收了宗故宗庙,其中也包括我,而在善复的过程中,得到了母所生发的力量,母的力量表现在地雷复中,而完成了由豫,震为雷因为得到了母的加持而成为天下神器,所以“有国之母,可以长久”,长是不自生的结果,自生是丹和生的反行入口,进入到甘临时转入无攸利的车循环,就会遭遇山地剥,而只能在四时之见中发展,必须不自生才能完成炼神还虚,才能有了母的加持,“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德经的结尾就是不争,争是以车循环的方式呈现,而不争就没有车循环,圣人的不争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结果,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时“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因为已经完成了善复,建立了天山遁的机制,可以在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中完成天山遁,所以没有争,而可以上善若水,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曲则全是老子自己的话,为什么在这里变成了“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力量是全息的,从古至今没有改变过,进入到交的力量中完成曲目是力量崛起之后别人的结果,曲则全是用山泽损中的实所达成的虚,有了虚才能升虚邑,完成冥升就冥豫成了,就成为圣人,所以不是虚言,全就是时归的时候,所以诚全而归之,庄子在《天下篇》说老子之道是“已独曲全”的目的是“苟免于咎”,因为“往不胜为咎”,力量崛起却不能胜,才是咎,曲全只是圣人的“苟免于咎”,因为曲全才能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