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

本章在说明地雷复在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之后就成为企者、跨者、自见者、自伐者和自矜者,就会成为余食赘形,而失去了有道者的风范,故有道者不处,可以视为有德者必须脱离孚乃利用禴的四种原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本章进一步地反过来说明了第二十二章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另外加上了“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因为这两者不在曲中,不是人位的艮中的曲,曲者薄也,风雷相薄发生在风山渐中,处于水山蹇的来反之前,所以两者不在曲中,不过,企者和跨者同样是地雷复在孚乃利用禴中所面临的困境。

企是在人位的兑中人踩着廿足,举踵前行,指的是企者将人位的震用作用拯马壮,藉以进入车循环者,人位的兑失去了人位的震,就无法立了,立的本义是天位的大站立在人位的震中,立同位,指的是萃有位,“立必正方,不倾听。”萃有位时必须完成车循环的归正,而不是不在人位的坎中倾听,有了人位的坎就无法萃有位了;

跨者是天位的大和人位的大在告公用圭时所共同形成的大在车循环中完成了亏者,也就是藉着来反完成获匪其丑者,车循环发展到了告公用圭的阶段,大被用作山地剥之后震为雷就陷于凵中,就勿用了,士也不行了;

自见者是“取女,见金夫”者,取女而完成四时之见之后又进入到火泽睽,火泽睽的人位的震被用在车循环中,反复经历山地剥,“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自见因为经历了山地剥,所以只能在四时之见中,没有完成日月相推,就没有办法将隹退回到天位,完成归而逋,就没有袭明,所以跨者不明;

自是者是将告公用圭用于有孚失是者,彰指的是彰被用在火风鼎-车循环中,自是造成了“含章,有陨自天”,有孚失是时也正是与震为雷一起陷于凵中的时候,所以无法“来章有庆誉”,庆是将鹿和心敲打到天位,也就是反归于娣,誉是一方面将两个结合在一起的两个匕上举,一方面主人有言,就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山地剥剥除了所有的力量,就不可能进入到主人有言的信中,所以不彰;

自伐者是天水讼时“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国。”从用火的角度来看就是火水未济时的“震用伐鬼方”者,震用伐鬼方时就进入到了火水未济所主掌的车循环中,也会造成山地剥,造成了三岁不兴,三年之后才能有赏于大国;

自矜者是藉用白茅却造成了火水未济者,拔茅茹之后将人位的震用在用拯马壮而有了白,告公用圭时却造成了山地剥,震为雷陷于凵中,造成了“入于其宫不见其妻”,没有了天位的离的自我加持,所以“老而无妻者谓之矜”,于臲卼的时候没有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就无法发出力量,所以无法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在道指的是泽雷随的有孚在道以明,在道时已经完成了大道,在和才是同一个字,指的是天位的坎居于人位的坎中,也就是说在道处于微明中,微明是第三十六章中的概念,说明了地雷复在经历了孚乃利用禴的六种力量变化之后,只能达到微明的境界,地雷复发展到了微明的境界时所获得的结论是:柔弱的火风鼎胜于刚强的车循环,因为火风鼎的消耗远较车循环为少。

余食指的是火天大有的力量在经历了火风鼎-车循环之后的剩余力量,已经所余无几,而在火水未济所造成的三岁不兴中;而赘是贝中的士持卜敲打带着震为雷的有疾的大,此时天位的大歪着头,说明了已经经历了山地剥,此时藉着山泽损转化成为山火贲的力量完成四时之见,而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所以赘是泽风大过中的“取女,见金夫”,形是强弱,也就是柔克和刚克,赘形是孚乃利用禴中的告公用圭,所以具有“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的力量,在天水讼-山泽损中流转,以至于“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物是车循环的产物,震为雷处于勿用之中,成为勿用之牛,恶也是车循环的产物,十朋之龟膨胀到了亚的程度,压住了震为雷,所以谓之物或恶之,所以有道者不处,说来说去都是山地剥所造成的结果,严重地影响到了“有孚在道以明”,所以在第三十六章中告诫道:“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鱼是田相值所形成的大,一旦脱于渊就会成为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震为雷是国之利器,不可以在小有言的时候用作来反,震为雷是二,与小结合在一起就是示,震为雷在人位的震中,一旦示人,也就是用于来反,就会造成山地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