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九章谈的是孚乃利用禴中的士,到了应该见道而不能见道,应该安道而不能安道的时候,就会进入到力量的负面,而与第八章中的“上善若水”中的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章从“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四个层次来说明士必须完成利涉大川的理由,也就是从持而盈之所造成的勿用性、以车循环的衣服来怀揣的局限性、告公用圭的力量集中在人位的艮中时的暂时性,将山泽损中的富贵用于山地剥所造成的无法见道的罪咎性等四方面来评论孚乃利用禴中的士。

“持而盈之”是士在人位的坎中持住十朋之龟,造成了人位的艮中的盈满,就“再三渎”了,意味着已经出现了淮南子所谓的“下吏持势”的情况,势是告公用圭,告公用圭被下士所持住,就无法继续告公用圭,所谓的势是因利制权的利器,这里的利指的是“利出否”,也就是说告公用圭的势是为了进入到天山遁-天地否所发起的力量,因为用到了势就已经在山天大畜的力量中,就到了见道的时节,“下吏持势”无疑是断绝了见道的契机,第五层次之所以难胜,无法进入到天地否的胜中,就是因为持的功夫太强了,擅于持者实际上是放弃了见道,所以“不如其已”,已是止,士完成了“利涉大川”而止于天位的坎中,就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才能奠定见道时的“元吉”。

“揣而锐之”中的揣指的是藉着衣揣在怀中,衣代表车循环,“繻有衣袽”的时候就会“终日戒”,“终日戒”意味着“有所疑”,“有所疑”是因为再孚乃利用禴的经历了车循环和山地剥,以至于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而不可能发展到天位的艮中,就无法见道,而藉着衣揣在怀中时就会造成锐,锐指的是火泽睽所产生的金和天位的兑都会进入到人位的艮中,就进入到了告公用圭,就会产生角的效果,而这样的锐角“不可长保”,因为将会导致“羝羊触藩”,所以告公用圭被用于山地剥,而造成了“羸其角”,以至于“不能进,不能遂”,这个情况实际上就是“再三渎”,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所以为了见道而“塞其兑,闭其门”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挫其锐”,在关闭天门之后就进入到了“归妹愆期”中,也就是进入到了孚乃利用禴中,在水天需中“挫其锐”,到了“需于泥”的时候,才能在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中通过天门,进入到天山遁-天地否中,就完成了见道,只有藉着父母之力将角归藏到天位的艮中,也就是在“冥升”中完成“迟归有时”,完成了天山遁而进入到了天风姤的“姤其角”,才能长保,所以这个角就是进入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臣。

学人会对“冥升”与“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产生迷惑,实际上是同一件事情,只是“冥升”是从“归妹愆期”一直跨越到发展到见道,而“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则是着眼于“无所往”的时间点,也就是“迟归有时”的时间点。

“金玉满堂”是“来反”时的局面,火泽睽所产生的金和天位的大中的玉都已经集中在人位的艮中,意味着已经进入到了山天大畜的告公用圭中,如果没有见道的认知,很自然就会将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以至于“莫之能守”;擅于在火天大有中运作者因为长于一切法,可以在坎为水-山水蒙-风水涣的车循环中变化,一直在习坎中,在第五层次之前顺风顺水,毫无问题,可是到了山天大畜的力量中时就会犯难,以为可以轻易地持住,却因为已经进入到人位的艮中运作,一切法中的心法已经不敷使用,此时两个意识都在人位的艮中,而且拥有金玉满堂的力量,而王的身份已经变成了韦驮菩萨的身份,不容易适应,自我冲突非常严重,所以此时只能往见道-安道-得道发展,否则就会觉得碍手碍脚,而且动辄得咎,莫名其妙地就成为坏人,这个时候只有完成天山遁-天地否,在见道之后从玄同进入到玄德中,此时士已经成为天位的大能,而且信守不可涉大川的原则,这个时候才能守得住。

“富贵而骄”中的富贵是山泽损中的力量,山泽损集天地的富贵于一身,可以说是人位上最大的力量,告公用圭在至临之下集中在山泽损的人位的兑中,而形成了大,因为兵强马壮而形成了自满、自高自大,而引发车循环和山地剥,以至于只能在风泽中孚的四时之见中,这就是老子口中的“自见”和“自贵”所造成的“自遗其咎”,力量的流转几乎都是无咎的,只有“自见”和“自贵”是有咎的,这是因为“往不胜为咎”,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不能被用于顶天功德,以至于无法完成天山遁-天地否而进入到胜中,就是易经中鲜有的咎,而这是因为有所欲得所致,才会导致车循环和山地剥中,而无法进入到天地否的胜中,所以老子说:“咎莫大于欲得”,只有当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时才能进入到天地否的胜中,也就是在“不敢为天下先”时,因为不至于产生“干父之蛊”和“干母之蛊”,才能迎来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而发展到天位的艮中,这个时候是从山泽损中的“富贵而骄”转到水天需中的“乘马坐轿”,才能在“鸿渐于木”的时候“或得其桷”,而有了“大有得”和“姤其角”,才能避免“自遗其咎”。

上面谈的四件事情都是孚乃利用禴中的现象,这是为什么要见道的理由,见道是脱离了孚乃利用禴才能迎来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如果执着在孚乃利用禴,不肯“功成身退”,那么就会进入到力量的负面,“功遂身退”才是“天之道也”,在劳谦时脱离了孚乃利用禴,就已经完成了“身退”,而“功遂”则分为两步,首先是进入到“由豫”时就完成了“震遂泥”,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如意遂愿了,因为已经迎来了父母之力,而可以见道了,而得一者从玄同进入到玄德,也就是进入到了安道中时,士已经进入到了“不可涉大川”的原则中时,因为已经不再进入到孚乃利用禴,所以“不自伐故有功”,这个时候才完全地完成“功遂”,于是就从孚乃利用禴中的大道进入到了天之道。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