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第六十五章谈的是天风姤-天泽履中的玄德,还在“深矣,远矣”的阶段,本章则谈的是在成为百谷王时“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这个过程在天风姤发展成为天水讼时,一旦完成了“其邑人三百户”时,就成为百谷王,于是就必须“归而逋”了,就进入到了“观我生进退”,这个时候已经从“大小多少”进入到“上下前后”,“大小多少”和“上下前后”都是中行,只是层次不一样,一个是获匪其丑,一个是或承其羞。

“上下前后”指的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水讼的“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的终极目的是“无眚”,“无眚”是“震行无眚”,完成了天山遁时就可以震行无眚了,所以天水讼是为强大的“天下神器”开路,所以必须经历“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的过程,大小多少属于习坎,没有自身的障碍,“上下前后”是普遍缺乏的能力,而没有经历酒神境界就说明没有完成“上下前后”,酒神境界是一个指标,意味着已经成为社稷主和天下王;

完成了“上下前后”,就可以成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的圣人,圣人有了元神和天下神器,力量源源不断,却没有“唯施是畏”的问题,而且“天下莫能与之争”,完全没有难了。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是孚乃利用禴中的江海,也就是坎为水和山泽损,合起来是告公用圭,百谷王时就必须完成告公用圭的转型,百是全,全是夬履时在泽水困中所获致的结果,得全是以或承其羞的方式完成了善复而全归,百谷王是能够藉着或承其羞而时归者,百谷是因为“曲成萬物而不遺”,曲是在车循环中完成了中行而有了万物,就“不遐遗”了,这是“朋亡,得尚于中行”的结果,也就是山地剥的结果,才有了谷,才能全归,而全归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之道,乃《孙子兵法》所认定的“善之善者也”,所以老子在第二十二章说道:“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下指的是巽在床下,巽在床下的时候告公用圭所形成的至临,至临就会进入到车循环,易经藉着床将巽为风的巽在床下与山地剥的剥床以辨关联在一起,意味着巽在床下就会演变到山地剥,所以造成了丧其童仆,而善下是以或承其羞取代了获匪其丑,就避免了山地剥,而保全了羊,所以谓之以其善下之;

由于或承其羞的心法避免了山地剥,将逆势而为转变成为顺势而为,“势成之”时才能成为百谷王,百和谷都是炼神还虚时的标志物,百谷王就是善复者。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圣人藉着或承其羞完成善复,民是山泽损中的臣民,民是百姓,“百姓皆注其耳目”时就无所往了,就藉着地雷复将目遁到天位的艮中,完成了上民;

在上民之前必须先有言说,也就是先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在车循环中发展到了谷的程度,才完成全归,车循环属于善复的一环,而车循环中必然有山地剥,必然出现“巽在床下,丧其资斧”,所以必以言下之;

先后指的是巽为风中的“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欲先民是进入到车循环的敢为天下先,就会造成先甲三日,必以身后之谈的是艮为山的“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艮其背的时候已经在来反时的薰心中发展到了山地剥,造成了“匪躬”,以至于不获其身;而行其庭的时候已经在火风鼎之后进入到人位的坎中,开始了车循环,所以不出户庭,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被用于来反,所以不见其人,而在来反之后陷于凵中,所以不出门庭;圣人不是以夺舍为目的,不过,必须在后甲三日发展到了无所往时完成善复,善复必须运用到后甲三日的车循环,不免于匪躬,才能完成善复,所以“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圣人处上是处全,也就是天雷无妄中,民和车循环都已经被遁到天位的艮中,所以不会受到山泽损中的重的影响,重指的是车循环,重关就是车循环之关,山泽损是车循环的力量之源,天雷无妄中没有车循环,因为人位的震不会用在用拯马壮;

害是王害,古被遁到天位的艮之后就成为古之善为道者,就没有了去入之分,已然脱离了孚乃利用禴,所以没有王害,只有在孚乃利用禴中才有王害,孚乃利用禴中的损益造成了无益害有益,也就是损上益下的告公用圭被用于山地剥,以至于无法成功,没有办法发展到冥豫成,故而没有嘉遁之力,所以无法成功,害是山泽损的僧人的力量所造成的结果,不但在火风鼎时造成了害,同时在风泽中孚时出现了用拯马壮,进入到风水涣的车循环而造成了后害,乃至丹在反行入口时造成了多害,善摄生者在成为真人之后在天地否中抱朴守一,产生了少私寡欲的效果,所以不会造成盗夸的效果,所以圣人在处前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天山遁,所以不但不会产生兵害,反而因为有了天下神器,而可以为人身带来光明的力量。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乐是车循环中的上扬力量,原属于天地阴阳大化中的一环,但是“大乐与天地同和”,也就是说乐具有完成善复的力量,所以乐是《易·系辞》中的“乐天知命”的力量,ㄠ是师,乐中的两个ㄠ说明了属于车循环中的用行师,其中的木指的是和兑中的震为雷,震为雷是白,因为能够在艮为山时“知其白,守其黑”,没有进入到山地剥,所以震为雷能够在或承其羞的心法之下得以保全,而能够完成归根复命,乐与静的区别在于乐具有推举的功德,可以将爻推举到天位的艮中,对象是爻,《系辞》指出:“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乐足以完成天山遁,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这个时候是“智者乐山”,而“无妄之疾,勿药,有喜”的时候之所以勿药就是不要用到乐的力量,因为目的是“仁者乐水”,只为了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的有喜中,而静相对于车循环的动,静是建立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所以静也是归根复命的力量,不过,重点在生和丹;

推是或承其羞时将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的隹反归于天,这是火地晋发展到了晋如摧如时所产生的反弹力量使然,也就是有厉所造成的结果,说明了和兑的力量没有被用在来反时的山地剥中,也就是没有进入到利己中,而能够发挥有厉的功德,乐推主要还是依赖有厉所产生的两段式推力进入到天位,第一的有厉是将人位的震中的木推送到火山旅的人位的艮中,第二个有厉是完成了由豫,进入到了天位之后还必须依赖两段式的用冥才能完成,乐推的背后是劳谦;

厌是火泽睽-山泽损所造成的压迫,此时犬已经成型了,不厌是因为已经伏戎于莽了,不但没有隹了,而且犬也被推送到天位,犬是利用狱时的产物,所以咸其辅的意义是结束了利用狱,意味着背景力量是火雷噬盍,火雷噬盍完成了屡校灭趾,达到了天地否的胜,才能完成天山遁,也才能够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天下,如果中间出现了厌,就会重新至临,再度进入到车循环。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圣人之道的核心是不争,道德经最末一句就是不争,没有军争的关键在于以乐和静的心法完成善复,而可以带来诸多利益,在力量中却不害和不争是最直接的利益,完全避免了孚乃利用禴发展到了第五层次时所带来的强压,丹和直的力量相遇时所产生的折、冲、厌、难都一举消除。

圣人进入到天雷无妄时已经万法归一了,万法归一最直白的解释就是万物和车循环都已经完成时归,并且曾经的王已经在冥豫成时得一而成为真人,在天地否中与天合一,在天雷无妄的天下中以圣人的身份示以一切众生,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