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不死的争议很大,甚至被视为千古谬误,在帛书版道德经甲乙本中都作“浴神不死”,指的是“盥而不荐”,也就是在“中士,或存或亡”的时候不选择荐席到水雷屯的飧宴中,而选择了进入到天地否的“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中,当“或存或亡”的中士在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中发展到了雷地豫的天位的坎中时就成为了“勤而行”之的上士,就可以完成天山遁-天地否,而且在进入到安道时就抱持着不可涉大川的原则,而不再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所以可以“恒不死”;而谷神则是从“升虚邑”时的虚谷空腹来看,“言之道有又还无。言之无兮不可舍,言之有兮不可居。”水天需发展到了“需于泥”的时候就形成了谷,而进入到了“震遂泥”的时候就已经在“劳谦”发展到了“由豫”,再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再进一步地完成天山遁-天地否就得一了,得一时就见道了,见道之后从玄同进入到玄德中,士在道的影响之下不再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所以可以“恒不死”,总而言之只要发展到了“无所往”的坤地时就可以在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中完成见道,见道之后就可以在安道时进入到玄德中,而在泽山咸中畜牝牛,畜是玄田,指的是泽山咸的天位的兑,而这里的牝牛就是已经物化的震为雷,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指的是天门开阖的天门,天门关的时候就进入到了“饮食衎衎”中,也就是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而天门开的时候则可以进入到泽山咸中,而天门只有在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中才能打开,并且必须在“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守静中才能完成归根复命,归根复命的时候就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
归根复命就是见道的过程,根是木艮,指的是人位的震中的木进入到人位的艮中,震为雷在来反之后在“无所往”时迎来地雷复,而这个时候士已经早一步地进入到人位的艮中,所以可以结合成为告公用圭,人位的震中的木是震为雷,在完成了“去彼取此”之后改变了告公用圭的性质,此时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成为了顶天功德,而可以将告公用圭归藏于天,就完成了“守柔曰强”,在进一步地完成了“见小曰明”时就进入到了天山遁-天地否中,“是谓天地根”,也就是说见道让天地有了根,有了天地根就是“有国之母,可以长久。”,见道时完成了五气朝元,发展到了“视履考祥其旋元吉”的高度,而就可以“履道坦坦”,得一者可以带着震为雷的光明力量进入到人位的震中,并且带来“祗诲”,也就是神的教诲,“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绵绵若存”指的是“出入绵绵道若存”,也就是见道过程的冥升中是从人位的巽中的“若存”发展到天位的艮的道中的过程是在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中完成了出自穴,绵绵不绝地进入到由豫中,继而进入到泽山咸中,最后再完成天山遁-天地否,“用之不勤”的用指的是“弱者道之用”,也就是完成天山遁-天地否,勤是士的功德,“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对象是在“守柔曰强”中,这个过程是将告公用圭的成员逐一引导到天位的大中,不留犬、鹿、豕和兔在人位上,乃有唯用震为雷,所以利见大人被视为君德。
“弱者道之用”是吾的“见小曰明”,而吾在无为中,在守静中藉着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完成归根复命,是谓“用之不勤”,“用之不勤”的原因是“力勤则匮”,也就是再次进入到“至临”中,而再度将告公用圭的力量集中在人位的艮中,造成匮乏,所以士只能藉着在观行中“勤而行之”,在“见小曰明”的阶段就不能用力,士在这个时候只能“待神往来”,只有在安道时因为已经脱离了自,没有至临的顾虑,才可以“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而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
“攘臂而扔之”正是“焚如弃如”的时候,在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的顶天功德中完成了善复,才有“弃如”,这就是“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的道理,所以见道之后才会出现“弃如”,“弃如”弃的是女和臣子,女代表人位的离,臣指的是目,所以被尊为谷神的后稷姓姬名弃,“弃如”的目的是为唯用震为雷作准备,臣子和女都占据了人位的艮,成为唯用震为雷的障碍,而必须扔弃到天位的艮中,“弃如”不仅取代了孚乃利用禴时的“死如”,同时也因为士的“不可涉大川”,不再进入到孚乃利用禴中,而可以“恒不死”,所以可以“绵绵若存”,“袭常”发展到了“袭明”时已经到了“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层次,已经唯用震为雷,于是就没有了弃的问题。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