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本章表面上谈的是民之饥、民之难治和民之轻死,实际上是以大威至为背景,到了这一章可以更进一步地认识大威至所带来的影响,本章还在至临中,所以还在泽地萃的范畴,泽地萃的“一握为笑”的意义就是“大威至”,这一笑造成了一笑倾城,城邑中的邑人在饥中、难治中和轻死中,这一笑涉及到了火山旅中的“先笑后号啕”,也就是至临所造成的轻死,而天火同人中的“先号啕而后笑”则是同人于宗时经历了车循环的山地剥之后藉着至临所造成的奇完成善复;以易合老可以完成双检验,交互印证,虽然很枯燥,却可以进入到两种圣人世界中而相得益彰。

在直的力量中“攒簇五行颠倒用”时自然就会造成泽水困,“于臲卼”的时候能够完成善复就可以“功完随作佛和仙”,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就不免于在饥中、难治中和轻死中而不知所措,这个时候就在“于臲卼”中,在希腊神话中“于臲卼”是毁灭女神厄倪俄所代表的力量,厄倪俄被视为战神阿瑞斯的孪生姐妹或者妻子,号称“城邑的终结者”,如果完成了善复就起死回生,那么所有的辛苦都有所值,然而此时如果不明白善复之道,好不容易归藏于天,又会“朴散则为器”,反而成为盗夸之力,又陷入更大的泽水困中;

圣人说法如同力量中的“智者之虑”,“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总是掺杂了许多令人不悦的内容,可是却可以直指人心,因为圣人说法的目的不是取悦人心,而是帮助后人“功完随作佛和仙”,受用者自受用。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谷不熟为饥,在还没有发展到谷的程度时,食税就会多,食是火天大有的自我加持,可以一直发展到山天大畜的程度,而进入到告公用圭,告公用圭从火天大有的“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开始,天位的震中的牛的反行入口就成为山天大畜,完成了告,就开始用圭,税是禾兑,指的是和兑中的震为雷被用作来反,来反如同食税一般多,多是丹的反行用在车循环时所形成的多,食税之多是告公用圭进入山地剥,就会在泽水困中造成民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难是第五层次难胜地中丹在直的力量中积雷成丹之后反行入口,在人位的艮中所形成的难,必须在解除了难之后才能进入到胜中,这个时候人位的艮中的众人陷于害中,正是决定胜败的时候,能够放弃有为而完成时归,就能够得胜,如果继续有为,就会继续在车循环的治中,进行或从王事,所以难治是泽水困的特性,根结在于有为心太重,在难的时候之所以出现治的问题就在于上之有为,无法免于有为,就无法脱离车循环,所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轻死指的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没有权利讨论自己的生死,因为理论上从臣沦为民的时候已经死了,没有轻重厚薄之别,民之轻死实际上是以其上求生之厚,厚是告公用圭的力量都集中在人位的艮中所致,厚的时候坎中子已经进入到了人位的艮中,即将完成三星在天,指的是可以完成或承其羞,其上求生之厚是完成时归,在泽山咸中育阳,在天地否中得一,进入到圣人的境界,在此之前必须完成从有到无的过程,完成了冥豫成时就遁走了,就可以恒不死,再也没有山地剥,所以民轻死,只要理论和方法对,并没有什么好畏惧的。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生为者指的是求生之厚的有为者,也就是王,而无以生为者是没有了告公用圭的力量,意味着“于臲卼”了,无法继续告公用圭了,

“以财分人之谓贤”,也就是以山泽损中的贝完成了分,指的是贫,贫是威用六极中的一环,意味着经历了山地剥,造成了两分,贤是山泽损的得臣无家,得臣无家是山泽损转化成为山火贲时所产生的过涉灭顶的结果,属于泽风大过的范畴;

贵生则是在直的力量中藉着贝用作山地剥之后完成时归,也就是完成了风火家人的“在中馈”,才能成为贵生者,贵生者虽然太高了回天之门,却只能达到有疾的高度,无法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

无以生为者之所以贤于贵生是因为于臲卼的时候已经无所往了,却可以在其来复的力量中完成善复,而完成炼神还虚,泽水困是将石化为尘泥,因而具备了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的条件,这是完成善复时的“必要的罪恶”,之后就大顺了,善复中的“必要的罪恶”与国家是一种必要的罪恶一样,附带着“如无必要,不应增加。”的原则,因为足以造成不道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