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
道德经从第三十八章开始是德经,德是直心,直心指的不仅是直的力量,直的力量是能够完成时归的力量,指的是雷泽归妹-风火家人,直的力量是相对于交的力量,交的力量指的是用拯马壮所造成的车循环,交的力量因为离开了直的力量,无法直接通过回天之门,所以被视为左道旁门,德经的核心是辨别真假,直的力量是真,交的力量是假,辨别真假才能完成时归。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是太上处于“下知有之上”的高度,直的力量一直发展到了天位的艮中,却又进入到折其右肱所产生的有德中,这是王假有家时期的特性,指的是天风姤,不德不是无德,不德指的是天风姤的天位的震开始反行入口的时候违反了德的上行方向,天风姤发展成为巽为风,开始了在交的力量中的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的过程,造成了折其右肱,开始了有厶,厶是私,有之后才回到德中,而完成四时之见;
下德是太上处于“亲而誉之”的高度,告公用圭的力量集中在人位的兑中,指的是山泽损,却能够在转化为山火贲时不至于造成有孚失是,进入到车循环,说明了山火贲在贲其须时转入到了雷泽归妹的归妹以须,不但与德的力量达成一致,而且完成了时归,所以下德不失德;无德不是没有德性,而是下德发展到了谷的时候就从有到无了,而进入到了无所往中,就可以在其来复的力量中完成善复,所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天风姤处于无为中,而且无以为,无以为不是无法有所作为,而是因为告公用圭是处于最简单的运作方式,天风姤的兑和山泽损的兑都无法分割,兑代表天,天的力量非常坚固,所以可以保持“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没有坎中子,说明没有用拯马壮,自然就没有车循环。
山泽损也是处于无为中,有以为时已经是十年乃字之后的事情了,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到了王假有庙时期,“女子贞不字”的力量已经改变了,人位的离已经受到了“利己”的影响,而无法保持“有厉”的直心,这个改变导致告公用圭得以被用在车循环,以至于山泽损的兑已经可以分割,交的力量于焉诞生,人位的震的震为雷被用在用拯马壮,于是有了坎中子,才可以进入到车循环,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是天风姤在告公用圭之后转入到天雷无妄,而可以在人位的震中行仁,无以为的原因是因为有厉已经完成了天山遁,人位的艮已经空虚,所以可以进入到唯用震为雷的仁中,由于没有利己,所以不会用拯马壮,而不会转入车循环,所以无以为。
上义是其羽可用为仪的心法所形成的人位,也就是风天小畜-水天需所形成的人位,太上在其羽可用为仪的心法之下从风天小畜转入水天需,其中有我,已经处于王假有庙时期,水天需具有需于郊的特性,可以进入到交的力量中,也就是在用拯马壮之后进入到车循环中,所以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上礼是雷火丰的农的力量发展到了天位的艮中,建立了火天大有的自我加持,上礼具有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性质,上礼为之的时候就进入到了火风鼎,就有了方雨亏悔,由于其中有山地剥的力量,导致无法进入到时见曰会-殷见曰同中,由于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所以无法达到同声相应的境界,所以莫之应。
攘臂而扔之的是士,攘是引,引是从人位的坎中一直引到天位的艮的高度,士在完成了井谷射鲋之后发展到了射雉一矢亡的高度时,必须再进一步地敦复一番,才能完成四时之见,这是“往得疑疾,有孚发若”的后遗症,在经历了山地剥之后就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即使在敦复之后也只能完成四时之见,在四时之见中没有办法完成育阳和得一。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道是失去了天位的力量,天风姤在“含章,有陨自天”之后就失道了,于是就必须仰赖德的力量来补救;德是直心,天位的大在告公用圭时全部进入到山泽损中,山泽损成为德的力量之源;山泽损在用于车循环之后就失德了,失德是用拯马壮的结果,人位的震被用于挹注天位的震,而降为坎中子,就必须依仗仁的力量来补救;仁是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也就是巩固人位的震,不用做用拯马壮;失仁是和兑中的震为雷被用作来反,就必须依仗义的力量来补救;义是羊我,失义是告公用圭被用作山地剥,羊是天位的大和震为雷,山地剥造成了丧羊于易,就必须依仗礼的力量来补救,礼中的曲是在人位的艮中“观我生进退”,这个时候就可以从获匪其丑转换到或承其羞,羊就得以保留,而可以从大道进入到天道中,曲礼发展到谷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而回归天位。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老子再进一步地说明什么是礼,为什么礼是忠信之薄?薄是迫近,忠是中行之心,也就是来反之心,信是主人有言成功地发展到人位的震中,在忠信之薄的时候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被用作来反,所以忠和信迫近在一起,乱是困于金车,当心意专注地将和兑中的震为雷用作来反来完成中行时就会进入到泽水困中,以至于成为乱之首,乱有四种:水泽节中的不节若则嗟若,泽地萃的不节若则嗟若,山泽损的已事遄往-使遄有喜,以及艮为山时的告公用圭,既可以是具有顶天功德,也可以是用于山地剥,乱之首指的是山泽损的已事遄往-使遄有喜,此时告公用圭就会被用作山地剥,艮为山就会发展成为山地剥。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前识者是水地比的“王用三驱,失前禽”时所形成的告公用圭,也就是“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所造成的隹的反行入口,虽然在天位的田中时是“田有禽”,但是在雷泽归妹的田中时却已经“田无禽”,这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所致,将禽自动驱赶到了天位,隹就带着十朋之龟回到天位,所以实际上在人位上看不到隼;
道之华指的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可谓天道之花,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花品叙》提道:“天下真花独牡丹。”天下真花独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代表雷泽归妹,雷泽归妹中既有直的力量所特有的积雷成丹,而且在归妹愆期的时节也有交的力量的用拯马壮,足以完成用六,所以是真花,而在阴阳大化的交中则只有用拯马壮所形成的月,所以只是假花,道之华是雷泽归妹中完成了时归之后才有的产物;
而愚之始是因为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是火天大有的自我加持,可以引发有孚发若往得疑疾,有孚发若时就进入孚乃利用禴,而火风鼎发展到了亏的时候,告公用圭被用作山地剥,而造成了愚的结果,有孚发若的时候就出现了后识者,说明了已经出现了用拯马壮,有了坎中子,所以自然也就出现了车循环,后识者指的是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所造成的获匪其丑,而前识者指的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所造成的或承其羞。
这里藉着厚和薄的区别来说明前识者愚后识者对力量的用法,前识者将贝中的积累全部推送到人位的艮中造成了厚,并且在或承其羞的心法之下保全了羊,或承其羞处于天高地厚的后土中,古文的字形直接将厚写成后土相叠,意味着厚可以完成姤其角,而后识者则指的是处于风雷相薄的迫近中,迫近时就在来反时完成了获匪其丑,告公用圭就被用在山地剥中,造成了愚之始,所以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为的就是避免山地剥,古往今来所有的圣贤都在指点这个道理;
而处其实是在火山旅时贝中的成员都集中到人位的艮中,不但产生了禁乱止暴的效果,而且建立了或承其羞的条件,而可以被用在天雷无妄的妙境中,所以“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处其实是在“旅于处”的时候完成“得其资斧”,没有因为山地剥而“丧其资斧”,“我心不快”则是不再“夬夬独行”,而是在完成时归时“行独复”,而这也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使然,而不居其华的原因是因为这里的华不是道之华,而是交的力量中的华,其中有剥,在人位的巽中居其华就难免于“娇花巧笑久寂寥”。
故去彼取此。
去彼取此是道德经的宗旨,在道经已经谈过了两次,到了德经还是再谈,因为关乎圣人的成就,去彼取此指的是放弃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而选择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目的是为了处其实而进入到微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