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

本章是道经的最后一章,道经的核心是告公用圭,善复时告公用圭已经完成了转型,本章谈的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所特具的自化和自正的功德,不但自动完成归根复命,而且能够不欲以静,所以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是士在完成了“明用稽疑”而回归本位之后从非常之道恢复到了常道,意味着已经完成了善复,无为处于天地否中,无为时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在天地否中抱朴守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而无不为则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的常道所带来的效果,在常道中“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之所以主张“去彼取此”的原因就在于常道具备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功德,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侯王指的是王假有庙的泽雷随的王和水雷屯中的侯,如果王侯能够达到抱朴守一的境界,那么火山旅发展到山地剥时所产生的万和物都可以在升华到自化的高度,在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中完成自化,自化是视履考祥其旋元吉的旋的结果,旋就像是工匠的圆规一般可以定规矩,不需要将告公用圭用作山地剥,就可以完成“指与物化”,火山旅只需要转动旌旗就完成了周旋,旨指的是凵中的万和物,万物就随着火山旅的旌旗所指的方向而完成自化,万物就可以自化时,万遁到天位的艮中,物则成为天下神器。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化而欲作指的是在完成了自化之后还要利用为大作,王的利用为大作必然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所以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指的是“镇之以静,群情自安”,也就是以丹和生的反行入口来完成争,“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静具有归根复命的功德,可以安定情的力量,无名之朴指的是反行入口的丹已经在善复之后从有名之物变成了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镇之以静是藉着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完成归根复命,镇之以无名之朴之所以可以造成不欲是因为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只经历过水山蹇-火山旅-艮为山,没有形成三才阵势,就没有火风鼎的欲,所以不欲,不但没有代表火风鼎的欠,而且没有谷,由于没有车循环和山地剥,就不会再造成入于幽谷的效果。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镇之以静可以造成不欲,因为没有孚乃利用禴所产生的欲和情,静的反行入口只有在水山蹇-火山旅-艮为山中,具有视生处高的特性,不但不会造成山地剥,同时还可以在有厉的力量中自动完成顶天,鸣谦的力量可以发展到天位的艮中,所以可以完成自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