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
本章还是从太上的视角来看孚乃利用禴,绝圣弃智中的圣和智,绝仁弃义中的仁和义,绝巧弃利中的巧和利都是孚乃利用禴中的力量,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则是善复时的境界。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绝圣的观念出现在道德经中让人非常疑惑,老子言必称圣人,道德经前前后后出现了31次圣人,如果绝圣成立,那么就不该出现圣人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本德道经用的是绝声,乙本则用的是没有壬的“圣”,只有“入于耳,宣于口”,没有“示于行”,咡是听的古字,而声和听都是山地剥的产物,所以实际上绝的是山地剥,孚乃利用禴在时风若的时候也会形成圣,时风若是火风鼎之后完成了四时之见,在天水讼-火水未济时也会形成圣,但是不同于天雷无妄的圣,因为天水讼-火水未济中还有车循环,不是唯用震为雷的境界,一旦进入到车循环就打破了圣,此圣非彼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一句话被后人视为老学是反智的根据,再加上第六十五章中的“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似乎有反智的立论基础,不过,力量中的智是知临到了甘临中时转入无攸利的车循环,意味着知临所带动的告公用圭被用在山地剥上,这才是老子所反的智,彻底地舍弃孚乃利用禴中的声、听和智才符合道德经的精神,没有了山地剥所造成的损失,才有可能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是第十八章中的“大道废,有仁义”和“六亲不和,有孝慈”的延伸,为什么仁义成为孝慈的障碍?这里的仁义不同于善复之后的仁义,这里的仁指的是在四时之见之后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属于小乘的仁,完成了善复,经过了育阳和得一,进入到天雷无妄-风雷益时,才是真正的仁;这里的义是水天需中的义,水天需中的义和山天大畜的义一样,都是地天泰的局面,但是面对羊的方式却截然不同,水天需中的义用的是获匪其丑,就没有了羊,只剩下我,而山天大畜中用的是或承其羞,保全了羊,却没有了我,义中的羊和我提升到“我自然”的高度,才是真正的义;放弃了孚乃利用禴中的小仁小义,民在孝慈的力量中完成了善复,就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的至仁至义。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巧是坎为水的工匠技艺的巧,也就是山地剥的功夫,可以造成绝,而利是利生子,人位的震被割除兵用在用拯马壮,这就是盗贼行为,人位的震就因为执取力量而变成了坎中子,人位的坎中却因为有了坎中子而形成了三才阵势,可以在孚乃利用禴中完成约纳户牖,绝巧弃利是或承其羞的心法的实践,在观我生进退中完成善复,利生子就变成了利出否,在天地否中“我自然”,能够进入到我自然就说明了已经没有了我执,我自然所产生的力量就不会带有匪寇盗贼的效果。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帛书甲乙本都是“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因为前面三句中都是有言的产物,有言是孚乃利用禴中天位的大的反行入口,都会造成文的效果,也就是力量的不足,属是归属,让所有的成员都成为天位的眷属,天位的力量完整了,就可以形成最高的自我加持,产生帝的力量,主要就是弃如的力量使然,弃如是我放弃了水中行的一切,进入到我自然的境界。
实际上老子的道德经是反孚乃利用禴的精神,道德经是从太上的角度来看孚乃利用禴,因为孚乃利用禴中虽然有玄,玄来自于太上,但是玄不是太上,玄善复了才是太上,玄是哪吒所代表的力量,哪吒曾降九十六洞妖魔,说明了玄是针对洞府的精神和力量,哪吒闹海则是描述在告公用圭中引导东海到人位的艮中,如来和太乙天尊是哪吒的两位老师,在水天需中是太乙天尊,在山天大畜中是如来,都在度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色是水可以绝的结果,水中行的产物,这个时候的见是四时之见,达不到通达位,而声和听的时候都是山地剥的结果,用的都是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所以谓之人行邪道,玄回到了天位的艮中就得一了,得月了,只有得月者才能见佛。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得一之后的境界,已经完成了见,这个时候的见已经从四时之见发展成为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也就是泽山咸和天山遁中的见,于是地雷复的素履往将生、师和小都送到了天地否中,师和子共同显出来三星在天,就有了朴,才有得一时的抱朴守一,得一之后就少私寡欲,公取代了私,就没有了折其右肱,寡取代了多,就转变了告公用圭的性质和方向,就没有了水中行所产生的绝、经书所产生的学和甘临所产生的忧,一时俱无,都反归于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