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前一章已经结束了士的篇章,本章则开启了太上篇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
太上指的是在天位的艮中的至高无上的王,墨子谈到了太上,指出:“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败指的是车循环,这是正复时的太上,另外一种情况是败而有以成的太上,也就是冥豫成者,这是善复时的太上,所以墨子眼中的太上是得一者,老子的太上则指的是孚乃利用禴中的王,老子按照太上所主导的事务而细分了四种太上,不是高下之分:
其一是下知有之,知是知临所形成的告公用圭,下知是告公用圭被用在山地剥,有之指的是藉着告公用圭完成了折其右肱,折其右肱之后肱就成为有厶,也就是有私,有之指的是有私了,就进入到了孚乃利用禴;
其二是亲而誉之者,这里的亲指的是自己,自己在其羽可用为仪的心法之下进入到水风井,亲自参与了来誉,来誉是主人有言,在此之前人位的离与两只羽手将两个结合在一起的匕举到天位的艮中,主人有言时则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
其次,畏之。
其三太上是畏之者,威畏同,以天威畏之,畏是告公用圭被用在山地剥时的自然反应,畏是栋桡的结果,意味着在泽风大过经历了山地剥,也就是泽地萃的车循环所导致的山地剥,造成了有它,过涉灭顶时完成了四时之见,畏之发生在艮为山-山地剥,田相值的力量进入到人位的艮中造成了畏,太上不参与其中。
其次,侮之。
其四太上是侮之者,在帛书版甲本和乙本中都是采用“母之”,更符合太上的精神,母生发出了地雷复,地雷复代表父,意味着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已经发展到了无所往的地步,已经从有到无,需要其来复,才能重完成善复。
第一种是太上无心,折其右肱的原因虽然是有私,但是折其右肱的是士;第二种是太上有心,这是太上以主人有言的身份进入到人位的震中;第三种是太上无取舍,取舍都是告公用圭的任务,太上没有参与其中;第四种是太上虚心,善复是升虚邑-冥升-冥豫成的过程,太上在这个过程中虚心以待。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是主人有言的力量,经过了火风鼎和车循环之后,主人有言的力量就不足了,所以出现了泽水困的有言不信和泽天夬的闻言不信,有言不信是泽水困中人位的震被用在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而无法进入到人位的震中,闻言不信则是因为处于利御寇的力量中,利御寇是向上发展的力量,以至于无法进入到人位的震中,信不足焉是因为车循环造成了国力不足,所以有不能完成主人有言的时候,在王假有庙时期,可以说是常态,
悠兮其贵言。
悠的本义是忧思,悠是“甘临,无攸利”的结果,一般都只认识到“悠哉悠哉”,不知道后面的一句是“辗转反侧”,辗转反侧是进入到了无攸利的车循环中,在车循环中不断地来反;其贵言可以理解为以有言为贵,实际上贵和言是一体的,有言时才有贵,贵是在有言的过程中藉着贝完成了拿人,就会让告公用圭所形成的甘临进入到车循环,进而让告公用圭被用在山地剥中,所以完成了贵之后就只能在四时之见中。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功成事遂的功成是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和冥豫成了,事遂则是或从王事的事情已经发展到了震遂泥的程度,已经成为婴儿,而可以与姹女相会进入到泽山咸中,而且得一了,功成事遂就进入到了天地否中;
百是全,姓指的是在直的力量中的女,因为生是直的力量中的成员,这个时候人位上的全体成员都已经在直的力量中进入到了天位,都不在有为中,所以都称:“我自然。”自然是天地无涉,太上无为无造,而万物自相治理的状态,庄子在《德充符》中指出:“常因自然而不益生。”说明了庄子是反对天地否的自然状态,所以庄子在《齐物论》中补充道:“今我则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意味着后面还有果的事情,在天地否中是我自然,我无为,在天雷无妄的人位的震中才有果,老子在这里提醒后世的修行者我自然不是太上最终的成就,只有百姓才会以天地否的我自然为满,也就是说炼神还虚还不是究竟,还必须完成果,继续炼虚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