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宠指的是告公用圭造成了山地剥之后以宫人宠,震为雷陷在凵中成为宫人而承天宠;辱是士持住了辰,雷火丰是农,曲礼之后震为雷陷在凵中,震为雷无法回归本位就没有了天位的离的自我加持,对于天位的离而言是一种侮辱,宠辱都是山地剥所造成的结果;宠辱若惊的若说明了宠辱都来自于雷火丰的人位的坎的“有孚发若,往得疑疾”的心法,若是孚乃利用禴的特性,本章出现了9个若,若是有“孚发若,往得疑疾”的心法的结果,火天大有就发展成为火风鼎,人位的震被用作用拯马壮之后人位的震沦为坎中子,与天位的震中的二星形成了三才阵势,既可以成为水风井-火风鼎的基础,也可以成为车循环的轮轴,就从直的力量进入到交的力量,展开了孚乃利用禴;惊指的是“震惊百里”,百是全,里是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全的时候本应该完成时归而进入到有终是天雷无妄的境界中,却进入到敬之终吉的境界,也就是泽雷随-水雷屯中,从圣人或王的境界跌落到百里侯,如果在震惊百里的同时还在“不丧匕鬯”中,就意味着处于惟十有三祀中,说明了仍然处于车循环中,就摆脱不了笑言哑哑所造成的恶,而有了患。

贵大患若身的贵是以贝拿人,而且用的是贝中的震为雷,也就是不断地藉着和兑中的震为雷用作来反,并且藉着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完成获匪其丑,而形成了身的大患,患是反复中行的结果,中行成串,合心为患,而且是天位的大与人位的大结合在一起所造成的大患。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老子进一步地解释什么是宠辱若惊,宠为下涵盖了很多的概念,包括:巽为风的巽在床下、泽地萃的萃如嗟如、泽水困的困于金车,山泽损的已事遄往-使遄有喜,乃至山地剥的剥床以辨,都在描述同一件事情,那就是用作山地剥的告公用圭,天位的大代表天,在孚乃利用禴中被用在等而下之的做法上了,有陨自天了,所以宠为下。

得之若惊的成果是求小得,过程中造成了若惊,在水风井-火风鼎时因为“有孚发若,往得疑疾”的心法牺牲了震为雷,造成了马匹亡,一度丧马;失之若惊是失得勿恤的心法造成了有孚失是,造成了日的不正,也在车循环时因为“有孚发若,往得疑疾”的心法而牺牲了震为雷,所以谓之宠辱若惊。

这一些易经的基本概念是理解道德经的基本功,必须对易经非常熟稔,才能以易合老,离开了易经,都只是想当然耳,跟不上老子的意识步调。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何谓贵大患若身?贵大患若身发生在风泽中孚,风泽中孚的人位的震被用作用拯马壮,而进入到风水涣的车循环中,目的是藉着“在中馈”的心法完成贵,于是积雷成丹的力量被转化成为水山蹇的来反的力量,在车循环中反复中行就形成了患,由于告公用圭是人位的兑与天位的兑所形成的大,轻而易举地藉着孚乃利用禴所特有的山地剥造成了匪躬,而拿下身,所以谓之大患若身。

因为来反的力量来自于风泽中孚,所以这里用到了吾,吾所以有大患的原因在于风泽中孚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中行,所以实际上风泽中孚时已经完成了求小得,吾已经有了身,就会藉着车循环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中;到了天地否的时候人位上的力量都卷藏到天位,没有了吾,所以吾无身,这个时候不是没有了身,而是没有了吾,如果没有了身,后面的话都是多余一说,最重要的是没有了车循环,所以连患都没有了。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以上者两句话在帛书版的甲本和乙本、河上公本和王弼注本都不尽相同,综合四种版本可以知道老子谈的是人位的艮的存在问题,贵是在车循环中以贝拿人而完成了四时之见,如果以人为贵,以身为天下,那么直接就可以寄天下,也就是将天雷无妄的天下寄托在人位上,而爱是火风鼎的结果,如果火风鼎的爱所达成的求小得就可以身为天下,那么直接就可以托天下,就不需要那么大费周章了,问题在于有私,有私才会有孚乃利用禴,所以寄天下和托天下无法在孚发若往得疑疾的心法中完成,必须完成善复,超越有私,没有了我执和法执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