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

第四十六章已经进入到了常足的境界,已经完成了炼神还虚,意味着告公用圭已经具有了顶天功德,本章谈的是炼虚合道的意义,最重要的是没有了车循环和山地剥,才能进入到天道中。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不出户指的是水泽节的“不出户庭”,不出户庭的原因是因为处于车循环中,小和坎中子在人位的坎中主持着车循环,当水泽节发展到了山泽损时,贝被用在告公用圭中,这个时候就进入到了水山蹇的人位的艮中,成为来反的力量,完成了山地剥之后震为雷陷于凵中就“不出门庭”了,取女时才能藉着山火贲而出自穴,在完成四时之见之后又进入到火泽睽所建立的金夫,所以不出户庭代表着车循环,

不出户而知天下则是善复的例子,车循环发展到了无所往的时候正是完成善复的契机,才能完成告公用圭的转型,并打破车循环,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天下。

窥指的是闚观,闚观发生在“入于穴,不速之客三人来”之后,完成了水风井-火风鼎就进入到了闚观中,闚观时已经发展到了山水蒙的“取女,见金夫”,在无攸利的车循环中,闚观中的门不是回天之门,而是左道旁门;牖则指的是坎为水的约纳户牖,已经从水风井发展到了坎为水,意味着已经经历了水山蹇的来反,处于“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中,还是在习坎所造成的车循环中,不窥牖则是免于经历山水蒙的“利用刑人,用说桎楛”和坎为水的“坎有险,求小得”,不窥牖说明了没有山地剥;不窥牖而见天道是在来反时完成了告公用圭的转型,在观我生进退中完成了三退,子亦随之,所以能够免于山地剥,才能够完成了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而见天道。

弥远,其知弥少。

弥是弛弓,意味着已经完成了约纳户牖,此时已经在勿用中,只有坎为水的“河水弥弥”,在继续地流动,其出弥远是在“出自穴”的时候因为经历了山地剥,以至于只能发展到有疾的高度,《易·系辞》中的“弥纶天地之道。”指的是藉着阴阳大化经纬天地,始终带着“弥缝其阙”的性质,因为坎为水具有约纳户牖的特性;在孚乃利用禴中完成了远复时,无法发展到天位的艮中,始终在泽风大过中,就会受到水天需的“需于沙”的心法的影响,人位的震在习坎中用在用拯马壮,而不断地进入到车循环,造成了人位的大的力量的减少,以至于“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行是只有知临,没有至临,不行而知是知临时进入到甘临中,甘临之后就自动回天了,没有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中,所以没有至临所产生的车循环,至临是告公用圭的力量进入到了火泽睽-山泽损中,人位的震就会被用在来反,不行而知则没有来反;

见小曰明,也就是完成了天地否的大往小来时进入到袭常的明中,不见而明是没有见小的过程,因为小已经在炼神还虚的过程中成为元神,不再随着告公用圭而进入到甘临中,意味着没有了舟车,不会进入到无攸利的车循环;

士在人位的坎是为,在天位的坎中就止了,“为者败之”,因为士具有习坎,自然就会将人位的震用在用拯马壮而进入到车循环,士不为时就没有车循环,在善复时必须经过“为者败之”的过程,才能发展到冥豫成,而不为而成则是正复的过程,没有经过“为者败之”的过程,就完成了正复,而得一进入到唯用震为雷。

“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都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的特性,而且都是正复时的特性,这个时候已经在善复时得一,已经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圣人境界,所以“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是圣人所特具的功德,“无所不知之谓圣”指的是圣人只用知临,不用至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