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帛书的德经将现行版的第四十章与第四十一章调换次序,因为第四十一章谈的是闻道,闻道在风山渐中,而第四十章已经讨论到了有无,已经通过了谷神不死玄牝门,从这个角度来看帛书胜出,不过,第四十一章的末尾是善贷且成,已经触及到了冥豫成,可以说是反者道之动的延伸,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弼有理。

反者道之动。

反指的是来反,动指的是车循环,反者是士,持着来自于和兑中的震为雷的斧钺,士的知临发展到了这一步就发挥了“孚于剥”的特性,以至于告公用圭被用作山地剥,也就是山泽损时人位的震被用作“利用刑人,用说桎楛”,而进入到了山水蒙的车循环中;

反者道之动的背景力量是火天大有发展到山天大畜,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时天位的离的自我加持将隹推送到人位的艮中,共同形成水山蹇中的来反,这叫作夫妻反目,妻是天位的离,从火天大有发展到山天大畜,夫是火泽睽-山泽损人位的兑中的金夫,夫妻联手对付臣子;

道之动是“动悔有悔”,过程是告公用圭所形成的“困于葛藟”,如在荆棘中,结局则是“于臲卼”,没有了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就完全失去了动能,道之动所涉及的范畴很广泛,火天大有、山天大畜、火泽睽、山泽损、山水蒙、水山蹇、火山旅、艮为山、山地剥、泽地萃、泽水困、风泽中孚、风水涣诸卦都在说明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构成了第五层次的难胜地中的难,德经的主题就是这个难,所以德经可以视为难经。

弱者道之用。

弱是“向用五福”和“威用六极”所共同形成的用九的最末一个方法,可是却是最根本的用六方式,因为弱代表水风井-火风鼎中的弱水三千,而车循环的每一次循环都会重新进入到水风井-火风鼎,所以百转千回不离它,向用五福是天位的离的自我加持的力量所建立的人位,威用六极则是完成山地剥的八种力量。

彖传在解释泽风大过的时候谈到:“栋桡,本末弱也。”所以弱是泽风大过的力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骨弱指的就是泽风大过中的水风井-火风鼎,筋柔中的力指的是嘉遁之力,说明从天风姤而来,月指的是用拯马壮之后的震为雷,竹部则说明处于四时之见中,已经在泽地萃中,柔指的是人位的震的木被拔茅茹而用在车循环中,所以筋柔处于泽地萃的萃如嗟如中,握至临的力量被用在山地剥,而造成了固,“无所往则固”,已经在婴儿状态中,虽然未知牝牡之合而睃作,却可以与雷泽归妹的姹女相会,一起进入到泽山咸中育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精之至也”,已经在“于臲卼”中,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了,所以已经到了“惟精惟一”的境界,这是在直的力量中反行入口已经发展到了“无所往”的程度,就到了必须完成善复而得一的阶段了。

《礼·曲礼》提示:“老者不以筋力为礼。”老者不能再以泽风大过-泽地萃的筋力用在曲礼中,也就是不能再有山地剥了,只能运用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从泽风大过的卦名上就可以知道弱成为道之用的时候造成了大过。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为什么天下万物生于有?这个有指的是什么?有是又月,也就是一只手和丹的关系,有来自于折其右肱,折是来反的釜斤,来反是从有到无的过程,肱是有厶,也就是有私,在完成了折其有厶之后人位的艮就成为虚谷,而且没有了私就公了,就可以回天了,日中见沬时未下来了,就进入到告公用圭中,就开始了“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的过程,到了冥豫成的时候就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了,折其右肱到这一步才算完成。

折其右肱是告公用圭完成了火山旅-山地剥,于是就有了万物,有了没有头的人和勿用之牛,万和物都是因为折其有私了,所有的私有制的成员都反归于娣了之后才能够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天下,所以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比较难以理解,既然已经从有到无了,为什么又有了?这是因为虽然万物在无所往的时候已经从有变成无了,然而无的意义在于已经没有了干母之蛊和干父之蛊,所以父母的力量重新兴起,这个时候就“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母是坤为地,父是地雷复,母生发出了地雷复,地雷复得到了母的力量,可以源源不断地加持天位的震,所以天位的震中的震为雷就一跃成为天下神器,与此同时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也从获匪其丑转型为有嘉折首,士在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时就成为嘉遁之坎,可以伸出嘉顿之手在天山遁之后将两个口隔离开来,让人位的艮始终保持“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状态,也就是进入到正复为奇的境界,不是道冲,却势如道冲,由于不会进入山地剥,没有穷的问题,所以其用无穷,顺势完成顶天,乃有“无所不知之谓圣”,而因为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已经一并完成了天山遁,得以一直唯用震为雷,不再出现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就不会有方,乃有“妙而无方之谓神”,两者是有生于无之后最显著的两个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