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
第五十四章的主题是摄心的过程,本章则谈的是摄心的成果,本章将第六十七章中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以非常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就是慈的精神,俭是自我约束,就是摄心的表现,而为了避免不道,则表现了“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含指的是甘临,德是直的力量,可以一直发展到天位的艮中,完成善复,含德则是直的力量被含在人位的艮中,厚正处于“三年有赏于大国”之际,也就是来反时告公用圭积聚在人位的艮中,形成了道冲,在来反的节骨眼时,“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是为了完成婴儿姹女的相会所作的准备,婴儿姹女的相会代表着将求生之厚转变成为生生之厚,不将厚的力量用在风雷相薄,而转用在视生处高上,意味着羊的力量得到了保全,完成了或承其羞,这是雷泽归妹的时归力量使然,雷泽归妹虽然有归妹愆期时从甘临转入车循环所造成的含,也有迟归有时时完成善复的德,比于赤子指的是“内比之”在发展到婴儿的程度,也就是在泽水困中“臀困于株木”发展到“入于幽谷”的程度,目的是通过谷神不死玄牝门,所以“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的意义是具备通过回天之门的条件而完成善复,否则厚的力量就会造成“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厚是道冲时所积累的力量,其中具有恶的成分,造成了第五层次难胜地的难,难以应付,甚至“圣人犹难之”,所以这个时候必须“勇于不敢则活”,而必须摄心到“比于赤子”的程度。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毒指的是火雷噬盍的遇毒,遇毒是生的反行所产生的七情与母的力量发生了冲突,造成了干父之蛊和干母之蛊,所以产生了毒虫,螫指的是人位的震的震为雷被用在来反,如同有厉中的蝎子尾巴所螫伤,造成了折其右肱,完成了三星在天之后没有了坎中子,就没有车循环,于是有厉就被用在天山遁,而没有了蝎子尾巴的螫伤;
猛兽指凶猛的野兽或体硕大而性凶猛的野兽,在这里指的是山水蒙中的斑斓猛虎,
不据指的是不会“困于石,据于蒺藜”,这是因为士已经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猛虎就不会从人位的坎盘踞着人位的艮,而造成蒺藜和迷蒙的效果;
攫鸟指的是山火贲,已经从白马翰如转换到贲如皤如时的山火贲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了雷泽归妹中,可以在完成善复的时候将两个目和隹推送到天位,建立了“何天之衢”,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自动回天,并且完成天山遁,而有天雷无妄的唯用震为雷,所以不会出现风雷相薄的现象,风雷相薄时就会在来反时造成告公用圭用于山地剥。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睃作,精之至也。
骨弱指的是泽风大过中的水风井-火风鼎,筋中的力指的是嘉遁之力,说明从天风姤而来,月则指的是用拯马壮之后的震为雷,竹部则说明完成了四时之见,而进入到泽地萃中,柔指的是人位的震的木被拔茅茹而用在车循环中,所以筋柔处于泽地萃的萃如嗟如中,握是至临的力量被用在山地剥,而造成了固,“无所往则固”,固的时候已经在婴儿状态中;
牝牡之合指的是天地阴阳大化,天地阴阳大化指的是孚乃利用禴中的车循环,睃指的是“浚恒”中的目,“不恒其德”的时候在雷泽归妹的“归妹愆期”中,就在车循环中,而造成了“眇能视”,“或承其羞”的时候则在善复中,婴儿时目已经发展到了谷,虽然未知牝牡之合的道理,却可以在雷泽归妹中与姹女相会,一起进入到泽山咸中育阳;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精之至也”,“一氣能變曰精。”精是火风鼎所造成的中行之后进入到风泽中孚,已经完成了炼精化气,至临时就进入到了车循环,这个时候就在交的力量中,精之至发展到了无所往的时候就可以从交的力量中重返直的力量中,开始了炼神还虚,车循环的心是人心,车循环产生了万物时就在“于臲卼”中,离为火的双向加持已经危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心就开始了,所以已经到了“惟精惟一”的境界,惟精是在直的力量中反行入口发展到“无所往”的程度,惟一则是完成善复而得一的阶段了。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终日号指的是车循环所造成的亏,嗄是两只羽手拿走了页,不嗄说明了已经打破了“孚乃利用禴”,没有了“过涉灭顶”,取而代之的是完成了善复,关键在于来反时完成了告公用圭的转型,这是和兑的震为雷被用于来反时的最高境界。
帛书版甲乙本都用的是“终日号而不嚘”,嚘训气逆,生理上可以用这个字,但是力量中的嚘是甘临时转入无攸利的车循环,虽然反复经历山地剥,却没有发展到“既忧之”的程度,这在第五层次时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帛书版甲乙本犯下这样的错误。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知和曰常是知临发展到了和兑的震为雷被用于来反时完成了告公用圭的转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的时候正是天地阴阳大化发展到了道冲的阶段,士必须乘机完成“和其光,同其尘”,恢复常道而完成善复,所以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说明了完成了“自知曰明”和“复命曰常”,自知曰明指的是知临时能够在进入到甘临中而不再转入车循环就直接完成告公用圭,就完成了救人和救物,并且达到了“袭明”,袭明是结束车循环的大能,士在将车循环归藏于天的时候完成“见小曰明”,这个时候的见是时见曰会和殷见曰同的见,“见小曰明”即是天地否的“大往小来”,恢复了天龙的力量,归根复命也是士在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的时候再完成了“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也就是完成了天山遁,天山遁打造了何天之衢,所以勿用师,袭明最重要的意义是一举结束了车循环,完成了天山遁,就开启了唯用震为雷的境界。
益生曰祥的益是“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时的损益,对象是物,物发展到了无所往的时候就产生了“无为之益”,善复时是从无为之益开始向上发展,而完成益生,所以益生时的益是无为之益,不是孚乃利用禴中的损益,益生就是在泽山咸中育阳,在天地否时得一,得一时已经完成了五气朝元而有了元神,完成了炼神还虚就有了祥,所以称为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心是火风鼎的中行之后而“获明夷之心”时的产物,使是士持着陷于凵中的大,如果心使气指的是从“晋如愁如”时的火水未济发展到“晋如摧如”的火泽睽-山泽损的过程,而强是兵革之强,就是刚克的“强弗友”的内涵,那么心使气则强就属于练气还神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必须改变句号的位置,将“心使气曰强”与“物壮则老”摆在一起,而四种版本都将“心使气曰强”列在前一句中,说明四者都明白了老子在第五十二章所标举的“守柔曰强”的精神,这个时候的心使气就是五气朝元的气,就属于炼神还虚的过程,这个时候的心使气指的是心能够完成五气朝元,将练气还神升华成为炼神还虚,而有了元神;
为什么守柔曰强?守是火山旅时的“谨其守”,士在火山旅时的“谨其守”,志心不乱,决心不进入到泽水困的乱局中,就有助于示率领着坎中子进入到人位的艮中,柔是以人位的震是木在拔茅茹之后“藉用白茅”进入到了“观我生进退”中,于是就可以在艮为山中“固其结”,而完成三星在天,所以“心使气曰强”的强指的不是“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的强,而是“守柔曰强”的强,守柔的时候兵强和木强都已经进入到了人位的艮中成为霸王之兵,“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就可以突破众允的效果,避免了山地剥,也可以脱离交的力量,而成为完成善复的力量,所以守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物壮则老是至临时人位的震中的震为雷被用在用拯马壮,而进入到车循环,以至于产生了万物,则是割贝,贝中的人位的震被用在来反,老是天位的坎的耂进入到了人位的坎中的过程中造成了匕,甲骨文中老和考是同一字,考指的是人位的震中的“父死,有子”,坎中子是车循环的轮轴,有子就意味着车循环的存在,而“师久为老”,用行师过久,就会造成师老兵疲,所以物壮则老指的是用拯马壮所产生的车循环在师老兵疲之后就导致了万物的出现,在车循环中反复经历山地剥的过程让大道不符合道,造成了盗夸的效果,而不道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