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一般的理解中被视为天地对万物无偏无私的自然法则,天道运行超越了人类伦理的仁;或是被视为道家哲学中天地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天地本无所谓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其自然生长,不加干预;而事实上按照老子的说法仁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时才有的境界,为了追求仁的境界,所以必须“以万物为刍狗”,也就是完成“包承”和“包羞”,才能进入到天山遁-天地否中,于是就见道了,见道之后就从玄同进入到玄德中,这个时候就“失道而后德”了,就进入到了泽天夬的君子世界,因为已经完成了天山遁-天地否,人位的艮中已经没有了障碍,所以可以迳入泽雷随的仁中,乃有“失德而后仁”,因为玄德脱离了自,就没有了至临,进而没有了车循环和山地剥,反而可以带来唯用震为雷的光明,这是老子眼中的仁,而此时人位的艮中的天下众生已经进入到了天位的艮中的极乐世界,那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祭祀过程到底是不仁?还是仁?

有人认为“圣人不仁”是因为在圣人面前,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这就是平等心,而平等心的境界比仁慈心高很多,因为仁慈心是不可能做到人人平等的,按照来自的说法,“圣人不仁”是因为“失仁而后义”,也就是在安道时从泽雷随的仁中进入到了泽风大过的义中,原因有二:一是“枯杨生稊”,枯杨是山泽损的人位的震再度用作“利用刑人用说桎楛”,所以在老夫得其女妻时出现了离为火,而重新退转到孚乃利用禴中,再度出现了至临,以至于造成了“困于金车”的局面,泽风大过是从泽水困发展到泽山咸的祭祀过程,所以“枯杨生稊”时经由离为火进入到了泽水困中,实际上这个时候是在风水涣-坎为水-山水蒙的一切法中,也就是在风泽中孚中完成“归而逋”的阶段;二是“枯杨生华”,这是在“困于葛藟,于臲卼”时,迎来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而完成了善复,而再度完成了“利涉大川”而重新见道,这是因为已经到了“全而归之”的时候了,已经发展到了“其邑人三百户”的阶段,必须将人位上的成员全部延引到天位,完成天山遁-天地否,就从袭常进入到了袭明,就得道了,所以必须“以百姓为刍狗”,完成了“飞龙在天”的“利见大人”,就获得天命而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唯用震为雷,这个时候因为已经达到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确实可以做到众生平等。

见道是进入到得一者的仁中,即泽雷随的唯用震为雷中,得道是进入到圣人的仁中,即天雷无妄的唯用震为雷中,见道-得道-安道是力量的升华,不但避免了有孚失是所带来的疾苦,而且进入到了唯用震为雷的光明中,而能够长命百岁,所以“仁,所以保民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中的“天地之间”指的是为了进入到天山遁-天地否的“用间”,“用间”在“日闲舆卫”中,也就是吾与士的语行相应中,因为吾的无为所以处于“日閑”中,目的是避免再度进入到山地剥中,没有了山地剥才能通过玄牝之门,而因为士的护卫而处于“舆卫”中,士之所以监护着口目的是在“守柔曰强”而进入到泽山咸时可以完成“见小曰明”;“用间”发生在人位的艮的神纪中,涉及到了天门开阖,天门的一开一阖犹如鼓风炉一般,“升虚邑”时如同吸气般,吸气时“虚而不屈”,不但不弯曲,反而张开两个把手,而“冥升”时如同出气,藉着告公用圭的动而完成“动而愈出”,必须到了“无所往”的程度,才能在坤为地-地雷复的父母之力中完成“冥升”,虽说是“动而愈出”,实际上鼓风炉已经压缩到底而进入到静中而完成冥升,老子在道德经中以“橐龠”和“张弓”作了两个比方,“橐龠”用于“冥升”,“张弓”用于“天之道”,张弓时天位的艮和人位的坎都因为拉扯而后缩,所以没有了天位的艮中的自,也没有了人位的坎中的士,因而可以免于至临,没有了车循环和山地剥,也就是没有了孚乃利用禴;“天之道”不同于“天道”,“天道”是静态的,“天之道”是有所之的,天道进入到动态时也不会“有孚失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的多发生在水天需的“需于沙,小有言”的车循环中,“需于沙,小有言”时小在主导着震为雷,震为雷以丹的形式反复“来反”而形成了多,“多言”是天位的大的反行所形成的“有言”,“有言”发展到了“多言”时已经进入到了“用说桎楛”的“有说”的阶段,即将脱离至临所造成的苦海,“数穷”是在兵法中的“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的用兵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数是士在持卜引导中行的结果和女到天位时,如果无法产生举的效果,就无法进入到天地否的胜中,不但无法胜,反而进入到“取女,见金夫,无攸利”中,反复的结果造成了“道穷”,“道穷”是士不称职,以至于数不上去了,关键就在于天门开阖,能关,却不能开,其结果就是“不可致诘”,也就是无法将有言发展到吉的境界,“不可致诘”意味着无法见道,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士在“或存或亡”的时候选择了进入到水雷屯中,就误导了“数生称”的发展,士是我,只要士还在我执和法执中,就必然无法称职,这个时候就“再三渎”了,而无法再进一步,所以不如在中行之后守住风泽中孚的四时之见,至少还能够维持力量的流转,是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能够用到山天大畜的力量的已经具备了力量之神的属性,具备了见道的条件,而山天大畜的力量因为带来了地雷复的力量,所以是时归的力量,此时已经进入到了火山旅-火泽睽-火雷筮盍的用火模式中,告公用圭集中在人位的艮中,只要在劳谦时不抱持着利己心,就可以轻易地完成五气朝元,而成为见道者,可是,如果不能完成“去彼取此”,不仅会丧失见道的机会,而且一旦用到了神的力量却不知道如何完成时归的话,就会进入到力量的反面,成为老子口中的“乐杀人者”,所以老子建议“不如守中”,继续在在火天大有中中行上下功夫,放弃炼丹,虽然成为天界凡夫,不过,至少不会遇到难关。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