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天位的坎的行止,天位的坎的行止是告公用圭的结果,从火天大有发展到了山天大畜,天位的坎的反行带动了天的反行入口,所以道就是天道,道和可道是两种不同的行道方式,道是有嘉折首的结果,就消除了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可道则是折其右肱的结果,就消除了用于山地剥的告公用圭,有嘉折首是从无所往发展到冥豫成,折其右肱造成了有和厶,也就是有私,所以后面接着谈无和有。
非常道是天位的坎的知临将行有尚的特性带到了人位的艮中,进入到了甘临,这个时候还是常道,而此时风泽中孚的人位的兑也进入到甘临中,常就吾与尔靡之中的非结合在一起成为非常道,于是就从甘临进入到了无攸利的车循环中。
名是丹的反行入口,名是夕口,在甲骨文中夕和月是同一个字,都是半个月亮的象形,到了第五层次月已经发展成为丹,所以实际上是丹口,说明了已经处于直的力量中,在直的力量中才有积雷成丹的现象,雷火丰是直中直,最基础的直,雷火丰的力量在有孚发若往得疑疾的心法之下,发展成为火天大有-火风鼎,火风鼎完成了中行之后进入到风泽中孚,风泽中孚被用作车循环,水山蹇时丹成为来反时的斧钺,才会出现名,在水山蹇中圣人具有来反的性质,却停留在名的层次,到了告公用圭时名才成为可名,就具有了山地剥的效果。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一句话确定了道德经的定位,道德经的起点高度是第五层次难胜地。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指的是无所往,无所往则固,固是十朋之龟和日都进入到了口中,所以无所往是十朋之龟和日在口中所造成的结果,此时雷火丰的力量已经告罄,就必须等到坤为地重新提供其来复的力量,无所往的成员都反归于娣之后就进入到天地否中,
无所往是丹在来反时所造成的结果,所以无名是天地之始;折其右肱时造成了有厶,这是发生在车循环中的现象,在第一层次到第四层次时用拯马壮只能达到月的程度,可是到了第五层次时用拯马壮就会产生丹,就不能再以进入泽雷随-水雷屯为宗旨,而必须发展到万和物的程度,这一句话与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的“三生万物”相互辉映,三生万物中的三是车循环中的将,三退时进入到了观我生进退中,而在火山旅-山地剥时有了万物,三运用了反行的丹和生,也就是告公用圭的力量完成了山地剥,而产生了万物,这是有名时进入到了车循环中才有的结果,所以有名是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无是士已经完成了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并且在得一时在天地否中抱朴守一的境界,常无时的观是从“观我生进退”发展到“观我生”,意味着完成了利用宾于王,目的是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妙中,妙是少女,也就是无妄,没有女是没有人位的离,就意味着唯用震为雷;常有是四时之见中的境界,易经中的有都在常有中,
徼是士在人位的坎中的行,士持卜敲打白和方以完成“取女,见金夫,无攸利”的车循环,这个时候是“闚观”,反复地见金夫,虽然有门,却因为再交的力量中而三过其门而不入,三指的是车循环中的将,不是次数。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常无和常有都是出自穴,都离开了人位的艮,却具有不同性质的名,常无是有嘉折首中的成名,即可以发展到冥豫成的名,常有则是折其右肱的有名,即用于来反的名,成名和有名都是玄的成果,成名是玄德,有名是玄机。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个玄是有名中的玄机,第二个玄是成名中的玄德,玄之又玄是有名之后的成名,成名时通过了谷神不死玄牝门,这是成名和有名最大的区别,意味着已经在直的力量中,唯有雷泽归妹的直的力量才能完成时归,于是可以在泽山咸中育阳之后而得一,就可以进入到天雷无妄的妙中。
众妙指的是玄妙、微妙和要妙,众妙之门是玄妙、微妙和要妙通过回天之门而进入到天雷无妄;玄妙是玄所形成的妙,意味着完成了玄机而具备了玄德;微妙是火山旅的微在鸟焚其巢之后发展到了天位的艮,打破了往得疑疾的障碍,而得以进入到天雷无妄,孙子兵法在最后一章的用间篇中强调:“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说明了微妙的重要性;要通徼,徼是求取的意思,士在“取女,见金夫,无攸利”的车循环中,车循环在完成了四时之见之后只能进入到泽雷随-水雷屯,不是究竟,所以必须求取天雷无妄,要妙是“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的结果,不贵其师是没有用行师,不爱其资是没有车循环,虽通唯,只要在知临进入到甘临时转入车循环就会造成大迷,大迷指的是迷复,就会有灾眚,而且在用行师的时候“终以大败,以其国,君凶”,以至于十年都在火水未济中,天雷无妄是在十年火水未济之后才能达到的境界,所以“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要妙可以说是求索而来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