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仁不同于儒家对仁的定义,儒家的仁具有不同层次的内涵,本质上属于王假有庙时期的仁,儒家之所以称为儒家,说明了与水天需的密切关系,所以儒家的仁属于应世之仁,而老子并不认同这样的仁,老子在第五章就出人意表地标举了:“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让许多人摸不着头脑。
仁是人与二的关系,二是震为雷,在天为元,在人为仁,完成了五气朝元之后,就有了元神,元神就是老子口中的上仁,老子不是不谈仁,而是区别“上仁”和“不仁”,元神是“上仁”的最高境界,“上仁”时已经完成了天山遁,这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圣人不仁”的时候就从玄同进入到玄德,天泽履在“有渝”之后进入到了“夬履”,就在兑为泽中,这个时候有重新进入到了孚乃利用禴中,兑为泽中的和兑就是仁的表现,可惜的是和兑无法持久,又会被用于车循环,和兑中的震为雷就被用作来反,以至于造成了山地剥,所以兑为泽中具有“孚于剥”和孚兑的心法,这是老子坚决反对的对象。
古文中的仁是忎,千是坎在人中,千和心都是车循环中的成员,心则是用拯马壮之后的震为雷,心被用在车循环中,这样的情况是在至临所建立的人位的兑中,意味着还在孚乃利用禴中“修封疆,正千伯”的过程中,以至于“以百姓为刍狗”,所以圣人不仁。
老子不但不赞同孚乃利用禴中的仁,而且主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因为只有在完成了中行之后,进入到了风泽中孚,这个时候“大道废”了,才“有仁义”,风泽中孚将入于穴的力量推送到天位,完成了出自穴,完成了玄同之后进入到玄德,就进入到了兑为泽中,和兑就是仁的境界,可是终究还在孚乃利用禴中,所以必须绝仁弃义,完成子孝之后在母慈的力量中藉着地雷复完成天山遁,就在上仁的境界中,所以天山遁被誉为极乐世界。
圣人不仁才有天地不仁,天地不仁时已经在天地否中,已经完成了天山遁的上仁,已经完成了祭祀,也就是完成了包承和包羞,包承是孚乃利用禴的结果,包羞则是或承其羞的结果,必须先完成包承,才能完成包羞,这个过程是不仁的,可是天地否时已经完成了天山遁,也就是已经没有了孚乃利用禴中的不仁,不再以万物为刍狗,因为万物已经在天山遁-天地否的上仁中。
在希腊神话中兑为泽是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所代表的力量,具有狩猎的性质,所以不仁,兑为泽中隐藏在震为雷,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和光明神阿波罗的孪生姐弟,震为雷是光明神阿波罗所代表的力量,具有治愈和享乐的力量,光明神阿波罗就是仁的代表。
得道者可以是“域中有四大”中的大人,“利见大人”指的就是这位得道者,这个时候就可以进入到炼虚合道,炼虚合道分为两部分:“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指的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可以“利而不害”;人之道指的是唯用震为雷,这个时候因为“有国之母,可以长久”,震为雷成为“天下神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