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施之会

维摩居士示疾时长者子善德菩萨也“不堪任诣”,佛经中著名的长者是给孤独长者,给孤独长者在听闻佛陀讲法之后,给孤独长者发愿将终生虔敬地供养僧团,包括衣被、饮食、房舍、汤药等一切所需,所以是财施第一的大护法,给孤独长者代表着泽地萃,长者子善德菩萨则代表着泽水困,泽水困因为可以完成善复,所以是诸法中的法施第一,善德在完成了善复之后,从玄同进入到玄德时就成为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善德心经》的“善德”说明了两者的关系。

善德菩萨所设的大施会在交的力量中,所以大施会的对象是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这样的法施是藉着山泽损的大所形成的车循环,是谓大施会,因为“大道甚夷”,所以会造成“唯施是畏”的结果,维摩诘才会指出这样的法施不如法,因为这样的法施属于财施会,也就是“财货有余”的结果,“非道也哉!”故应当采用“法施之会”。

南朝著名高僧慧皎在《高僧传·义解·释昙鉴》道:“浑浑法施,弗缁弗涅”这句话定义了什么是法施,缁是山泽损中的黑帛,可以用作泽地萃中的衣,所以天雷无妄中强调:“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没有水风井-火风鼎中的耕获和山泽损中的菑畲,也就是没有了孚乃利用禴,才可以利用攸往;涅指的是天地否中的有余涅槃,没有进入到有余涅槃才能法施,所以在玄同之后进入到玄德中,以便进行法施,说明了法施的地点在兑为泽-泽雷随。

“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因为已经是普贤菩萨所作的布施,用的是知临,知临是具有顶天功德的告公用圭,知临不同于至临,不会带来财施会的效果,不但不会进入到车循环,而且因为所有的成员都集中在艮为山的人位的艮中,所以可以普施及一切,最重要的是可以进入到雷山小过中,在由豫的乐得之之后进入到极乐世界,“是名法施之会。”

法施之会就是《西游记 灭法国难行七十难》中行者所采的“大分身普会神法”,射阳居士着眼于将天水讼的道法转化成为兑为泽的佛法,以完成剃削为要,剃同剔,也就是割除孚乃利用禴的日月阴阳大化和小有言的舟,因为没有了坎中子,削是割除小有言,小就变成了吾,是谓“神法”,才能反归于娣,维摩诘则着眼于更高的层次,“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更具平等无分别性。

法施之会中有三十二起,起是火天大有的功德,火天大有的载起载行可以一直发展到山天大畜,说明了法施之会的背景力量是火天大有-山天大畜,三十二起关系到三十二法乐,说明了三十二法乐也是火天大有-山天大畜的产物,不同的是法乐在人位的艮中,而法施之会在兑为泽-泽雷随中。

“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法施之会在兑为泽中,菩萨住于天位的田中,因为拥有育阳之后的告公用圭,而且玄德带着佛性进入到夬履中而成为大施主,人位的田则是一切世间福田,福田只出现在天泽履中的兑为泽,“畴离祉”了,天泽履中天位的田与人位的天有了田畴,玄同在“飞鸟离之”后进入到玄德,带来了福祉,维摩诘说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也心得清净”,这是因为“天得一以清”,玄德从玄同而来,已经得一,而且玄同时已经归根复命,完成了“姤其角”,已经无垢了,所以心得清净;于是善德菩萨解下璎珞以上,璎珞代表着山泽损中的贝,也就是告公用圭的力量,在泽水困时形成了婴儿,经过了泽山咸的育阳之后又反行入口,由于维摩诘已经得一,不需要璎珞,勉强接受后,一半施给人位的震中的“一最下乞人”,另外一半供养给掌管五地的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得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于是璎珞变成了四柱宝台,四面严饰。

四柱宝台是心施“一最下乞人”的必要条件,“一最下乞人”指的是火水未济时的人位的震,始终在曳其轮中,得不到施舍,为了让“一最下乞人”得到心施,就需要四柱宝台的功德;小乘的心施会形成十朋之龟,因而造成了克,大乘的心施则藉着四柱宝台,四面严饰,形成了“日闲舆卫”,作用是加以隔离,不令日、车和口反行,才能唯用震为雷,由于没有了克,人位上才具有如来福田之相,能够做到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这个时候才是“具足法施”。

分享